诸葛亮是否和汉初萧何一样,精于内政政治,带兵打仗却一般般?

0诗意0769


大家好,我是阿柴历史笔记。

我并不认为诸葛亮诸葛亮只精于内政而不擅长于军事,诸葛亮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军事方面那都是顶尖的存在。辅佐刘备的过程中,刘备对他的话几乎言听计从,进而在战略上落于下风的蜀汉政权并没有那么早灭亡。从这几个方面阐述一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刘备三顾茅庐之时

  • 刘备三去卧龙岗,询问天下之事,刘玄德和孔明初次见面的这个故事也被后人称之为《隆中对》。

诸葛亮审时度势,分析当世天下形势,三分天下的局面在后来也得到了印证,他告诉刘备先取荆州,再取益州形成鼎立之势然后再图取天下。这种战略构想的提出足见诸葛亮在军事方面卓越的才能,这种远见思想也为蜀汉王朝在乱世中争得一席之地。

  • 当时盛传卧龙凤雏得其一即可得天下,这并不是外界吹出来的,能在早期提出三足鼎立之势的他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方面都像是一个职场老手,何况诸葛亮之前只是一个隐居山林的居士。

赤壁之战大显身手

“草船借箭”的典故我们熟读于今,

当时孙刘联合抗曹,诸葛亮凭借东风之势不动兵戈接了十万只剑,这位后来赤壁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想当时诸葛亮是立了军令状的,明明知道如果没有东风之势,何以完成军令,从这点看来,诸葛亮过人的本领,以及晓通天文地理的能力是萧何所不能比拟的。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很多,倘若没有诸葛亮,赤壁之战能否胜利不得而知。虽然还有很多客观因素,但是终究不可否认诸葛亮在这次战役中发挥的作用。

白帝城托孤之前

刘备报仇心切,举七十万大军攻打东吴,以慰桃源结义之情。然而在出兵东吴时,诸葛亮数次劝谏,认为此事应从长计议。

虽说刘备图取汉中之后士气大涨,但是你再进行一个大规模的战役,一方面刘备自己显得有些膨胀,另一方面士兵的士气虽然持续高涨,但是骄兵必败啊。诸葛亮在刘备伐东吴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必败无疑了。诸葛亮在刘备伐吴的过程中粮草的保障一直源于诸葛亮,并未因粮草短缺产生一系列的后续问题,说明诸葛亮在做后勤部长的过程中丝毫不比萧何差。

白帝城托孤之后

诸葛亮深知几十万大军的崩溃,势必会带来杀身之祸,无论是东吴还是曹魏都可能一举消灭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

但诸葛亮也知道无论是东吴还是曹魏都不敢贸然来犯,修书给东吴求和是正确的选择,诸葛亮知道曹操雄心远大,何况以前的遭遇已经让诸葛亮看清了曹操的人设,于公于私他都会选择东吴。联弱抗强的战略思想在当时非常的受用。这都是诸葛亮战略思想的一部分。

出师北伐

诸葛亮为了北伐,做了很多工作。无论是各项惠民政策的颁布还是平定西蜀巩固政权。诸葛亮做的太多了,西蜀的政治经济建设都得靠诸葛亮。

《出师表》记载: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诸葛亮为蜀汉政权操碎了心啊,纵观历史上那么多的忠臣,能做到这样的能有几个人,几乎无出其右啊。北伐虽然遭遇碰壁,但北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说诸葛亮惨败,在城池得失上,在击杀敌方大将上都能显示诸葛亮的能力,只能说诸葛亮取得的效果不佳。无论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多个方面限制了诸葛亮。

总结

诸葛亮的存在使刘备政权在乱世之中争得一席之地的法宝,诸葛亮不只是刘备生前的军师,更是后期西蜀政权的实际操控者,有谋略有才能还能统将领兵,这些在萧何的身上并没有太突出,不同时代孕育出不同时代的人,乱世之中大显身手的人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我是阿柴历史笔记,期待您的关注。


阿柴历史笔记


诸葛亮既精内政,又是足智多谋的军事家。治理内政,事无巨细,必然亲躬。他在时,宦官奸臣不敢妄动,就连刘禅也不能肆无忌胆。军事上,布阵用兵,也在其他将才之上(不举列)。张良长于内政,只知用才勤政,不曾阵前用兵。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诸葛亮与萧何不同,既精于内政、又谋略高超,也有带兵之才,也会运用计谋屡破强敌,只是谋略还不足,才会六次北伐却最终功败垂成含憾而死。


小龙女5505


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就是分析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到底如何。

我的结论是诸葛亮本人并不具备统帅三军完成天下一统的军事能力。

这个问题其实在历史上早有定论。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却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有过16字的经典评价:治戎未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意思就是说:诸葛亮最大的长处是他的政治才能,其中尤其是民生方面。在军队管理上的才干要优于他的出谋划策。

所以说诸葛亮其实区别于汉初三杰中的张良——运筹帷幄,韩信——决胜千里。而类似于相当于后勤部长的萧何。

其实了解一个人的往往就是同时期他的对手,那么司马懿又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呢?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司马懿在蜀军撤回汉中后层巡视诸葛亮的军营,佩服的说天下奇才也。这正是通过看出诸葛亮能将十余万人的部队管理的井井有条而发出的。

而对于诸葛亮的用兵战术司马懿另有评价,《晋书·宣帝传》记载,司马懿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也就是说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志大才疏,不懂得寻找机遇,谋划很多却缺少决断,喜欢管理军队却不懂得随机应变。再结合以错失“子午谷奇谋”等诸多北伐战争中的失误,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确实是一个好的军队管理者但是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


易燃文史


这两个人各有所长,我们从军事、政治、管理、战略四个层面进行分析。

军事:毫无疑问,诸葛亮高于萧何,而且远远高于萧何。在军事方面萧何只有一个方面胜过诸葛亮——后勤。刘邦打了这么多年仗,一直在失败中挣扎,但是还能最后消灭项羽,就是靠萧何牛逼的后勤保障,从粮草,军械,兵员补充。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刘邦对萧何的评价。这是相当高的一个评价。

但是萧何的军事作战能力几乎为零,行军打仗这个萧何不善长。反而是诸葛亮,军事部署、行军打仗、排兵布阵,多兵种交叉作战;平日里生活中还能发明一些小玩意,让敌军苦不堪言。当时蜀国国力弱于魏国,但是单兵作战能力蜀兵却大于魏兵,可见诸葛亮的军事训练能力;但是萧何从未进行过军事训练。还有就是诸葛亮的发明的小玩具——诸葛连弩;这玩意相当于是半自动化步枪,好比用冲锋枪对战单发的来复枪;还有绊马钉,这玩意大家可以把他理解为图钉,你扔一把在地上,尖朝上。马蹄子踩上去后,就跟你踩图钉上一样;还有木牛流马搞运输、孔明灯。阵法有著名的八卦阵,这都是诸葛亮牛逼闪闪的杰作,六出祁山打的魏国无处可逃。这些都是萧何无法做到的。

政治:政治上,诸葛亮和萧何各有千秋。为何这样讲,诸葛亮胜在外交,萧何胜在内政。诸葛亮进入蜀国之后,在治理社会上,法正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诸葛亮在外交上,尤其是在孙刘联盟这个战略制定上,体现了他卓越的政治眼光,在推动孙刘联盟达成的过程中,其外交水平可见一斑。而萧何在治理蜀地的时候,主要靠的是他自己,其他的人也是协理萧何;在外交上,萧何的建树也没有诸葛亮那么大,因为萧何更多的工作是在做后勤保障,外交工作大多是张良在做。但是萧何对刘邦的影响是巨大的,萧何的建议能够左右刘邦的决策,尤其是在刘邦彭城大败后,萧何能够让刘邦重新站起来恢复信心和项羽接着打,但是诸葛亮却没能成功劝阻刘备伐吴,导致蜀国元气大伤;还慨叹“若法孝直在,定能阻止陛下伐吴”。

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顶层制度设计,萧何完胜诸葛亮。为何这样讲?萧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制度,大家都知道“萧规曹随”这个成语吧,就是萧何制定的规矩,到了曹参做丞相时,一点都没动。为啥?因为萧何制定的体系太完备了。然而诸葛亮却没有这样的杰作,所以这一项萧何完胜诸葛亮。

管理:在管理上,二人各有千秋?两个人的管理方式不同,萧何是放权;诸葛亮是事无巨细,都要自己过问,为了报答刘备的信任。在选拔人才上,萧何胜过诸葛亮,在处理具体事务上,诸葛亮萧何平分秋色。看看萧何选出来的一个人才——韩信,诸葛亮也发现了一个人才——姜维。韩信的战斗力多牛逼,打王者荣耀的人都知道吧,历史上的韩信打仗更不要说了,兵仙的称号不是白叫的。另外,萧何的门客里也是人才济济。比如刘邦在前线不断派人慰问奖赏大后方的萧何,门客提醒他,这不是因为你后勤做的好,是因为汉王担心你做大,架空他。萧何慌了,门客说,你把自己的侄子儿子送到前线,请汉王锻炼他们,这样你家就安全了。萧何送了自己的子侄去了后,果然汉王大悦。这一点,说明萧何身边是人才济济,碰到什么事情,总会有人才给出主意,而且是正确的注意。反观诸葛亮,身边人才凋零,全靠他一个人全力维护。后期出兵的时候“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可见人才凋零到什么程度了,自己选用的马良,失街亭,蜀国丧失了战略时机,此后,蜀国攻破魏国难如登天。管理上,朝内的李严对自己不忿,两个人的想法相左。这一点和萧何比相差甚远,萧何在管理内政的时候,人们都服,为啥,萧何能够选人才,用人才。

再看看经济方面,萧何管理起来可以说是井井有条,诸葛亮也是如此,但是诸葛亮不能够像萧何那样,因为他的精力不够。

战略:诸葛亮胜过萧何,为何?战略层面,萧何对于刘邦并没有过太多的建议。战略层面,刘邦主要是靠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对天下的形式看的透彻,分析的到位。而诸葛亮,更牛逼,还未出山,隆中对就能够确立三分天下的战略目标,孙刘联盟的战略,都是诸葛亮的大手笔。

PS,诸葛亮还有一个很牛逼的是,文化和奇门遁甲。易经八卦等等,在诸葛亮这里运用自如。

萧何和诸葛亮都是千古奇才,尤其是诸葛亮。这两个人放一块比较,显然不太合理,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时代背景。以上四个层面是我们能够跳出时代背景来做类比的。萧何不像诸葛亮,什么事情都得自己做,自从刘备死了以后,蜀中的人才就凋零了,全靠诸葛亮一个超级CPU来支撑,熬得他油尽灯枯。而萧何发挥了自己的强项,进行顶层制度设计,这一项远远胜于诸葛亮。但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他需要的东西。





华严


这倒不是。萧何对于刘邦而言,更像个后勤大管家;而在刘备这里,诸葛亮的职能那可就非常多元化了(注:以下内容均依据正史、而非演义):

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提出了《隆中对》,为日后蜀汉政权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他是一位顶级的战略家;

白帝城托孤之前,无论在荆州,还是在成都,诸葛亮主要负责后勤工作,如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联络东吴,并没有借东风、借箭的业务;此战后,刘备“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而在拿下益州后,刘备外出打仗时,“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在这两个时期,陪同刘备打仗的起先是庞统,后来是法正,基本上没诸葛亮什么事。

而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除了操持内政外,主要工作是带兵南征、北伐。而且根据其出征的表现来看,他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统帅。下面大致梳理:

一、攻心为上,平南中四郡

公元223年,得知刘备死于白帝城,益州郡的地方豪强雍闿煽动叛乱,并向外联络东吴,南中四郡纷纷起兵响应。从本质上说,这是一次四川土著趁乱针对外来刘备势力的军事反抗。

内外交困,不过诸葛亮并没有硬来,他对内闭关息民、力求让百姓丰衣足食;对外克制仇恨,审时度势与东吴恢复连和。待形势稳定后,他于公元225年正式率军南征。

在出行时,前来送行的马谡提出这样的建议:“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而诸葛亮也采纳了这一方案,他一路势如破竹,在斩杀雍闿后,对在当地颇有威望的孟获七擒七纵,终于使对方心服口服(《资治通鉴》有有这一情节,但《三国之》中并无)。

从此之后,南中四郡安心归顺,成了蜀汉政权的后勤粮仓“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可谓让人眼前一亮。

二、首次北伐,受阻街亭

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大军北驻汉中,策划北伐;临行前,他献上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出师表》。

第二年,诸葛亮声东击西,扬言出斜谷取郿(陕西眉县),让赵云、邓芝率疑军牵制曹魏大将军曹真;而他自己则攻打祁山。史书称,诸葛亮率领的蜀汉军队“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曹魏的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全部望风而降,关中震动。

眼见形势急迫,魏明帝曹睿亲自镇守长安,命名将张邰迎战诸葛亮。接下来的情节我们就很熟悉了,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蜀汉军队前进的势头被阻,诸葛亮只得带着曹魏千余户百姓回师汉中(补充人口)。

一些朋友认为诸葛亮在此战中没有采取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所以显得军事才能平平。实际上这只是咱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后世的军事家在对此战进行推演时,绝大部分都认为魏延的战术成功率极低,并且从曹睿后来亲自赶赴第一线来看,也证明了长安绝非精兵五千就能拿下的。

第二次北伐,粮草不继、有序而退

同年冬,得知曹休在东线败给孙权,曹魏大军前去救援、关中薄弱,诸葛亮发起第二次北伐。

这次出征,诸葛亮兵出散关、围攻陈仓,曹真竭力抵抗,蜀汉军队粮草不继而还。

一般来说,大军后撤时最容易出乱子,魏军也抱着这个想法,因此大将王双率精骑追击,寄希望于占个大便宜。但没想到的是,蜀汉军队无论进退皆军令严明、行动有序,魏军便宜没见着,却被诸葛亮大败,领军人王双也被当场击杀。

第三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

公元229年,诸葛亮派陈式攻占武都、阴平。曹魏魏雍州剌史郭淮迎战,得知诸葛亮亲自出马后急忙回撤,蜀汉得以平定二郡。

第四次北伐,仍旧因粮草而退,回撤途中击杀张郃

公元231年,诸葛亮再次兵出祁山,《三国志》称他“以木牛运粮”,估计这就是木牛流马的来源。蜀汉军队司马懿、张郃在祁山僵持不下,最终因粮尽而不得不退兵。

不过这次名将张郃也犯了当初王双同样的错误,他趁勇追击蜀汉军队,却被对方射杀。连续两次同样的案例告诉我们:诸葛亮带领的军队,在回撤时一样具有杀伤力,千万别“趁勇追穷寇”。

第五次北伐,星落五丈原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十万兵出斜谷,约定与东吴东西夹击。《三国志》称他这次“以流马运”,并且分兵在当地屯田,寄希望以此解决之前的后勤问题。

曹魏的反应也很快,抢险占据有利地势,双方在渭水之南相持百余天。八月,诸葛亮因病在五丈原去世,蜀汉军队拔营回撤。其后司马懿查看蜀汉军队留下的营垒时,对于老对手的行军布置、协调能力大为赞叹:

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与《三国演义》中呼风唤雨、空城计等神奇桥段不同,正史中诸葛亮率军出征并没有出奇制胜的案例,但他带军纪律严明、令行禁止、进退有序,面对占据主场之利、后勤保障更占优势的魏军,蜀汉军队极少因战斗本身而落败。面对后勤运输的短板,诸葛亮可谓想尽了办法;可惜天不遂人愿,五丈原相持之际因病去世,确实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样德才兼备的人物,在任何时代都值得人们尊敬。


正史漫谈


诸葛亮精于带兵打仗用兵从不冒险是个优绣的军事家在政治上也。政颇有见术。傅助刘成就天下三分。中国军事史上少有的军事家政治家。一篇出师表鼓舞中国后世军人杀敌报。国。萧何只能算是一位政治家。傅助刘邦缕缕献策。推荐人才傅助汉室功不可默


老百性权益


【诸葛亮的智慧谋略和军事才能远超汉相萧何,奈何天命难违壮志未酬泪满襟】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奇特的时期。其时,豪杰并起,群雄逐鹿,社会分崩离析人民离散遭殃。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国难思良将。战乱之下,也涌现出众多出类拔萃、智勇过人的英雄豪杰和杰出人物。诸葛亮,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魏蜀吴三国割据称雄,对峙鼎立五十余年,长达半个多世纪,作为蜀汉政权的一代名相,诸葛亮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发挥了举足轻重、无与伦比的特殊作用,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和发展进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封‘’忠武侯‘’。早年躬耕南阳,智慧过人,风流倜傥,本领卓然超群,名声在外远播千里。蜀汉先主刘备三顾茅庐,请教治国良方计策,邀请出山助力辅佐,共襄大举。一番诚意感动,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预测天下大势,确定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的兴国安邦之策,26岁年轻有为的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山。

创业之初,并非一帆风顺,形势不利,势单力孤,虽然有刘玄德厚待礼遇,顿感如鱼得水,昼夜问计,相谈甚欢。但是桃园三结义的关、张对孔明先生并不服气,心生嫉妒不满,甚至于等着看他的笑话。

诸葛亮不愧是人中龙凤,身怀绝技。他沉着冷静,不急不躁,胸有成竹,稳操胜券,有条不紊推进实施计划。先是向玄德主公请要了尚方宝剑,开始发号施令,循序渐进,烧开了自己的‘’三把火‘’。第一把火,火烧博望坡,曹军夏侯惇几万兵马所剩无几落荒而逃,初露锋芒,关张二人震惊钦佩心服口服,为合力拼搏开创蜀汉基业打下了良好基础;第二把火,火烧新野,曹军曹仁、曹洪所带十万兵马再陷大败,彻底扭转稳定了大局;第三把火,火烧赤壁,这是三国演义全篇故事中的重头戏,也是最精彩的部分,诸葛亮充分施展宏图抱负,亮出锦囊妙计和奇招绝活,周旋游走穿梭奔忙,联合周瑜、鲁肃等人,为刘备、孙权策划组成战略联盟,舌战群儒,蒋干盗书,草船借箭,黄盖苦肉计,凤雏庞统为曹操献出战船规模连环计,火烧战船,华容道捉放曹,三国演义最精彩的部分,基本都在赤壁之战前后。尤其是在周瑜巧妙调兵遣将运筹帷幄独缺关键因素一筹莫展之时,孔明登门向周指明巧借东风的绝佳计谋,解决了这一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性难题:天气和风向风力。孙刘联军精心准备,终于赢得了赤壁之战的空前伟大胜利,曹操八十万军队土崩瓦解一蹶不振,从此一战奠定了长期三国鼎立、对峙割据的局面。

诸葛亮不仅是谋略家、政治家,也是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周易八卦,星象占卜,气象科学,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几乎是神机妙算的活神仙,千百年来,他也成为中国民间传说故事里最聪明睿智、智谋过人的智多星和最杰出的智囊代表。人们常说的“事后诸葛亮——放的是马后炮”、“开诸葛亮会集思广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是很好的佐证。起源于诸葛亮出山后奇招叠出、展示才干、树立威信、建立功勋的烧三把火,逐渐演变为“新官上任三把火”,意为迅速施展抱负计划、露才立威之意,至今影响后世,流传甚广。

但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即使是诸葛亮有着绝顶过人的超好妙计,也毕竟难以改变天下大势,扭转乾坤,他凭借卓尔不凡的谋略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顶风逆水艰难前行,终于成功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之后六出祁山,不辞艰辛频繁艰苦征战。先帝刘备在白帝城临终托孤后,他殚精竭虑内政外交日理万机,鞠躬民粹死而后已。最后兵败五丈原,抱憾赴黄泉,‘’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因此,如果与单纯以智慧谋略、识才用人,调集粮草后勤保障辅佐皇帝的汉初名相萧何相比较,诸葛亮的政治、外交综合素质和军事才能,笔者认为,无疑要远远高于后者。不知大家以为如何,不妨讨论交流。


红旗漫卷原野


不一样,诸葛亮也精于带兵打仗,如草船借箭。火烧曹营,空城计等


爱人生


不一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决优势,皆被曹魏占有。天下大势,早己定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