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有个著名的“推敲”的典故到底是什么含义?

晚唐诗人贾岛在苦吟中为我们留下了诸多难得的佳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确是能传之久远之句,而他最为人熟稔的应还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名的“推敲”的典故即出于此诗。

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有个著名的“推敲”的典故到底是什么含义?

贾岛诗意境

​据后蜀何光远《鉴诫录》载:“(贾岛)忽一日于驴上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曰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俄为宦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岛具对尹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岛并辔语笑,同入府署,共论诗道,数日不厌。”贾岛在吟“秋风吹渭水”一联时,曾在长安街上冲撞了京兆刘栖楚的仪仗队,曾被拘留了一夜。这回又撞了韩愈的仪仗队,幸好昌黎先生本身是个大诗人,好结交文友,当知道贾岛因吟诗冲撞了他,非但不予责怪,反而为他当顾问,定夺了“”的选择,更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佳话,一个典故,一个形象生动、使用频繁的无可替代的动词“推敲”。

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有个著名的“推敲”的典故到底是什么含义?

池边

本来,贾岛推敲的结论已出,这是经大文豪韩愈认证,贾岛自己认可的,即通行版本中的“僧鼓月下门”。后人也基本赞同这一选择,在针对此联的评语中,“鼓字妙绝”之类的话常可见到。但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有异议,他说:“‘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测,如他人之说梦,纵令形容酷似,何似毫发关心?……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美妙,何劳拟议哉!”他的意思是据实情实景择词,是‘’即推,是‘’则敲,都没什么不好,不必凭空妄想揣测。王老夫子的话也不无道理。

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有个著名的“推敲”的典故到底是什么含义?

诗意境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咬文嚼字》中于“推敲”也有过自己的独特见解:“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如果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朱先生的意思是“”胜于“”,仅就此两句诗而言,所议不无道理,但也应了王夫之的“揣测拟议”之嫌,就贾岛原诗整体来看,朱先生的拟议似有所不妥。岛原诗如下: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一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有个著名的“推敲”的典故到底是什么含义?

诗意境

李凝事迹不详,但基本上不会是僧人,贾岛自己曾削发为僧,与僧人多有往还,集中题赠僧人之作甚多,均以上人称之,李凝既非僧人,则其“

幽居”也非寺院,故“僧敲月下门”就不可能是孤僧归寺,甚至把诗中的环境设定为寺院这揣测是一种失误,因而生发开来的种种拟议拿朱先生的话来说就令人很怀疑是否那么妥当了。诗题为《题李凝幽居》,诗中僧人应是与主人过从甚密的友人,可以在月下随意上门造访,这僧人我们甚至可设想为贾岛本人,诗的旨趣是写李凝居处之“”,而“鸟宿”一联是最能显出环境之幽的佳句。

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有个著名的“推敲”的典故到底是什么含义?

幽居

马茂元先生于此有极为精当的评议:“从音节辨味,敲字较推字响亮,在全诗的音节组织中显得特别突出。从诗义辨味,全诗写一个‘幽字,推门无声,敲门有声。加以‘敲’字音节上的响亮,产生以有声显无声的艺术效果。试想,人静鸟宿,幽居寂寂,银白的月色下,一个缁衣僧人抬手敲门,静谧中回荡着数点有节奏的笃笃之声,听来何等的幽邃清静……”我们怎么就忘了“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手法?经马茂元先生点拨,“”比“”好,更成了铁定之案。而且“银白的月色下,一个缁衣僧人抬手敲门”的描绘更让我们领略了原诗“诗中有画”的美妙境界。我们原本脑中应该有这样一幅画的,只是在马茂元先生点化下画面显得更清晰了。“”比“”好,“

”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