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警无悔,岁月无痕: 追记榆林市公安局刑警支队警务技术一级主管刘登宝

刘登宝走了。

3月17日下午,一纸讣告刺痛了榆林公安民警的心:榆林公安刑侦战线优秀的人民警察,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技术大队主任科员、警务技术一级主管刘登宝同志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于2020年3月17日11时30分去世,年仅52岁。

人们无法相信,记忆中总是一脸笑意的登宝,竟然会以这样一种无声的方式与亲人和同事们告别,正如他默默付出、勤勤恳恳的一生。

从警无悔,岁月无痕: 追记榆林市公安局刑警支队警务技术一级主管刘登宝

鞠躬尽瘁,无悔付出终收获

1988年7月,刘登宝毕业于陕西省人民警察学校,先后在榆阳公安局孟家湾派出所、刑警大队工作,因工作业绩突出,被调入榆林市公安局刑警支队。

自幼家境贫寒,刘登宝养成了勤俭节约、勤奋好学的习惯,别人都觉得钻研技术枯燥,他却甘之如饴,系统内的各种业务培训,他都积极参加,每天记录、及时总结。对他来说,听课、工作都是学习,只不过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区别。勤学实干的作风让刘登宝成为榆林公安系统刑事科学技术的权威专家,在指纹检验、枪支鉴定等方面积累形成了一套理论经验。

多年的公安工作积累的经验,让刘登宝对刑侦工作新技术的应用有了深刻的体会,他意识到只有常学常新才能适应新时期公安刑警工作,特别是刑事技术工作的需要。除了积极参加各种理论、业务培训,他还不忘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转化,服务和帮助基层。

常年的刑警生活,加上作息不规律,让刘登宝的身体亮起了红灯,2018年,他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但身体还没完全恢复,他就又投入了工作。为了让年底的刑事技术业务培训取得实效,刘登宝主动申请,带领三名同事深入到各县区开展基层送教。半个月时间,一车四人的流动讲堂,足迹踏遍了十四个基层单位,完成了十余次专业知识培训,百余名刑侦人员接受了面对面、手把手的现场教学。曾经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在市区组织授课,非要忍受路途颠簸呢?刘登宝说:“基层工作辛苦,实地指导的效果好,流动授课可以节约的大家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多跑跑也没啥。”

刑警支队年轻民警郭强清楚的记得,2018年7月份的一个夏夜,他在单位值班,已是凌晨两三点了,闷热欲雨,在检查单位门窗时,发现刘登宝的办公室还亮着灯。“敲开门一看,刘工正在整理当天出现场的情况,笔记本上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记录着现场状况。”郭强说,“问他怎么还不休息,他说怕第二天整理有遗漏,要连夜把现场图绘制出来。”

从技术员、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一本本职业资格证书记录了刘登宝的成长历程。2003年,他入选全国刑事科学技术青年人才库,2010年取得刑事科学技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获得痕迹检验高级工程师职称,2013年通过全国刑事警察高级执法资格考试……一步一个脚印,他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刑事科学技术专家。

整齐的笔记、准确的勘绘、细致的记录,刘登宝手绘整理的《刑事技术指纹检验使用手册》已经成为年轻刑警的实用技术指南,他撰写的多篇学术论文先后被行业权威期刊刊登。从警三十二年,刘登宝用过的笔记本不计其数,就在他离开的前一天,桌面上摊开的笔记本上,还记录着2020年的工作打算。

吃苦耐劳,抽丝剥茧寻真相

再次翻开刘登宝的履历,看到他光辉的足迹:荣记个人三等功5次、个人嘉奖8次、被表彰为优秀公务员4次,获得其他奖励10余次……一本本荣誉证书和沉甸甸的奖章背后,是他三十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和耐得住寂寞的执着坚守。

熟悉刘登宝的人都知道,他为人谦和,极少发脾气。榆阳公安分局陈海军回忆起他与刘登宝在榆阳分局工作时,他唯一一次“发火”。

1998年,陈海军刚参加工作,刘登宝作为他的业务老师,将自己掌握的痕迹检验最新知识和实践经验倾囊相授,那严谨的工作态度、进取的敬业精神也在感染着他。那时候,办案条件极其简陋,日常通讯仅靠传呼机,一天夜里,传呼机突然响了,陈海军一看来电号码,就知道发了大案。寒冬腊月,等发动着那辆破旧的踏板摩托车,到达现场时已经有些晚了。这时刘登宝早已在现场忙碌上了,看到陈海军后,他黑着脸一言不发,只顾埋头工作,后来,陈海军专门提起了这件事。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生气,记忆中也是唯一一次,还有点心慌。”陈海军说,“登宝说,案子发了,咱们只有及时到现场,才能让受害人家属早点安心。”在刘登宝的帮助下,陈海军也很快成长为榆阳公安的刑事技术骨干。

作为刑警支队痕检实验室负责人,刘登宝具体承担着全市重大疑难刑事案件手印、足迹、工具痕迹、枪支弹药等现场勘查、痕迹检验、视频侦查等工作。参加工作以来,他参与勘查的现场不计其数,养成优良的工作作风,无论什么时候发生案件,都能随叫随到。

2016年10月24日,府谷县新民镇发生一起爆炸案,公安部、省公安厅和市公安局迅速成立工作组,开展案件侦破工作。刘登宝首当其冲站在了案发一线。要从一片狼藉的案发现场收集固定相关证据,无异于大海捞针,刘登宝安排现场刑事技术人员,划定责任块区,用筛子过滤每一片可疑物残骸。榆林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副支队长杜增凯至今还记得,现场勘查相关装备来不及供应的情况下,为了尽快开展工作,刘登宝身穿警服,头戴浴帽,迅速投入工作,汗水蒸发在浴帽上又滴在头发上,脖子和鼻孔里全是土……每天连续10余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刘登宝和刑事技术民警一蹲就是7天,由他绘制的现场勘查及复原图受到公安部专家的认可,为案件侦破提供了重要依据。

刘登宝先后参与了1993年凯歌楼“12.18”、2016年府谷“10.24”、2018年米脂“4.27”等多起重特大疑难案件的侦破工作。特别在2017年神木“4.20”特大保险柜被盗案和2018年清涧“5.18”投毒案中,他在案件现场勘查中发现并提取到犯罪嫌疑人遗留的痕迹,迅速查明了涉案嫌疑人,为案件成功侦破提供了关键证据,还原了事实真相。

刘登宝先后参与各类案件现场勘查和痕迹检验近3000起,其中重特大疑难案件的现场勘查及检验鉴定850余起,出具可直接认定罪犯的鉴定书500余份、现场证据材料2300余份,检验鉴定枪支530余支、弹药23800余发,无一差错。

从警无悔,岁月无痕: 追记榆林市公安局刑警支队警务技术一级主管刘登宝

铁血柔情,大爱无声送忠魂

登宝走了,留下相濡以沫的妻子李静。每每回想起和刘登宝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李静泪如雨下。

刘登宝自小家境贫寒,一度因为无法承担学费差点辍学。高中时期,得知养兔子可以赚钱补贴家用,他就自学养殖,靠着卖兔子的钱供自己上学。在省警校学习期间,因为寒暑假照看宿舍楼可以领到一点补助,所以他放假都守在学校,没有回家。刚参加工作不久,又连连遭受母亲去世、父亲患病、兄长早亡的打击,一大家子的重担落在了刘登宝的身上。微薄的工资,一部分要偿还上学时欠下的旧债,一部分还要供弟妹上学,留给自己的所剩无几。一年四季,刘登宝基本不舍得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一身警服既御寒又抗暑,陪伴着他走过春夏秋冬。

结婚后,刘登宝和妻子一直辗转租房居住,直到一位亲戚将自己家空着的房子借给他们居住,才算安定下来,虽然生活简朴,但是刘登宝对妻子和女儿付出了所有的爱。

“他为人和善,责任心强。”李静说,一大家子,不管是谁有事,都爱找他帮忙,亲戚住院、红白喜事,只要他有空,一定会过去搭把手。在李静眼中,他是个顾家的人,更是个严守工作纪律的人,单位的事情回家从来不提,对案子更是守口如瓶。1993年榆林凯歌楼“12.18”储蓄所抢劫杀人案发生后,刘登宝连续五十多天没回过家,早已经习惯他工作性质的家人知道一定有大案发生,直到听到邻居们说起凯歌楼的案子,才想他肯定是去了那里。

公安刑侦工作性质特殊,有时候一上案子就是好多天,刘登宝不在家的日子里,每天早上5:30,他都会准时给妻子打个电话。两个人通过电话寒暄问候、互报平安,这个习惯坚持了多年。“案子从来都是第一位,总是这样,说走就走。”李静流着眼泪。

女儿是刘登宝生前最大的骄傲。1995年2月,女儿刘欢出生了,在刘登宝和妻子的悉心养育下,刘欢健康成长。刘登宝对女儿极为细心,从小到大,不管是在单位上班还是外出勘查现场,女儿的作业都是他亲自辅导,遇上不懂的题,刘欢就会打电话给爸爸,以前是座机,后来是手机,如山的父爱从没有因为距离而缺席。

刘欢从小成绩优异,后来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2011年继续出国深造。同事们对刘登宝的耐心教育方式羡慕不已,一提起女儿,刘登宝的脸上便满是欣喜。

然而,最让刘欢心碎的是,父亲离开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远在澳大利亚的她无法回国尽孝,送父亲最后一程。

“苍天垂泪别战友,大爱无声送忠魂”。送别仪式上,白花刺眼,挽联低垂,亲人声声呼唤,战友依依送别。

带着未尽的事业,带着无尽的遗憾,带着深深的热爱,那个关键时刻拉得出、靠得上的刑警技术专家走了;那个轻声细语、耐心指导的师傅走了;那个心细如发、温柔平和的丈夫走了;那个满心宠溺、如山如水的父亲走了……

登宝,一路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