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重孝的惠安人,如何寄哀思?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重孝的惠安人,如何寄哀思?


​惠安旧风俗琐谈之清明节


古代将农历三月的上旬(公历每年4月4日或5日)的巳日,称为“上巳节”。《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故名清明节。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季节。所以,在农业生产上,清明又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气。同时,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草木萌动,一派生机勃勃景象,吸引着人们前去春游。晋魏以后,又将其改在三月初三,又称三月节或踏青节。于是男女老少便有了结伴春游踏青的风俗,以饱览山川名胜大好春光,愉悦身心。然而惠地民俗却偏重于清明佳节,故“三月三”鲜有人去专事春游。

惠安俗说:“年兜不回家无某(妻),清明不回家无墓(祖)。”千百年来民间就将清明节作为传统的溯源追本节日。外出人员一般情况下都会回家来过节,以祭祀列祖列宗和到已故亲人的坟去祭扫、培土、植树、献纸。

节前,磨糯米、舂高梁、擂黍米为粉调水揉作皮,以绿豆、豌豆、蕃薯干、炒麦香擂细和糖捏作馅,然后做成半月形或半球形,下垫菜叶或竹叶或番石榴叶的“清明果”。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重孝的惠安人,如何寄哀思?

有的地方还包“薄饼”,亦称“嫩饼”或“春卷”。做法是把红、白萝卜、豆干猪瘦肉或其他食品切成细丝,配上香菇生笋、味精、盐熬煮;另用面粉调水放在平底煎盘上烙成比掌面大的极薄圆形饼皮。食用时,将饼皮张开铺平,撒上酥油的海苔末垫底,再将上述煮熟的配料沥干放在饼皮中,进而左右前后靠拢卷成长筒形,蘸上甜酱或辣酱即可,得趁热啖吃或用油炸过,风味别致,由于花工费料,农家渔户尝新的人并不普遍。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重孝的惠安人,如何寄哀思?


中午祀祖先,俗称“做节”。如属大宗望族,还要在祠堂或家庙举行“春祭”,由值年人员预备祭品,以齿为序,行“春蒸”之礼。

扫墓献纸币。午饭后,父子、伯叔、旅外回乡亲人,长幼相邀,荷锄头,携畚箕,随带“发糕”、“清明果”、香烛纸、银砾、桐油或鸡蛋清,藤笔,还有树苗,进行“行山”或称“踏青”,到亲人的墓葬去上坟,俗称“献纸”。


到达目的地,先在对墓环围察看一番,检查坟墓建筑物有否倒塌,坟树、山石有否崩破,继即在墓碑上、山界碑上顺硃,清除杂草,沟通水涵,培土植树。如有塌坠,还要砌垒整理定当后,才把"纸钱”(一种用红、白纸或五色纸裁成的纸头),逐只用小石块压在墓的周围,最后上供。同时,如属祖茔,参与扫墓的人还可以分到“

丁包”,每年的“丁包”系由新添喜庆的人家供献。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重孝的惠安人,如何寄哀思?


俗例于清明节前、后各旬日内迁葬、修坟、捡遗骸、换瓦棺(皇金),随意动土百无忌讳。故而清明节后坟山上甚为热闹;除上述种种外,有向新丧坟致哀者;有捡遗骸者(二次葬);有专门代人办理丧葬的工人;有祭扫坟茔、踏青的人群;坟场上、山道中、树荫下有交谈山脉“龙穴”者;有聚集野餐者;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难怪乎,每逢清明佳节,海内外赤子思乡念祖之情倍切!


来源|《惠安旧风俗琐谈》



看见记忆,留住乡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