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陆正耀,创始人套现离场,打得一手好牌!

复盘陆正耀,创始人套现离场,打得一手好牌!


瑞幸“爆”了。


美国当地时间4月2日盘前(北京时间4月2日晚间),瑞幸咖啡提交监管文件显示,在审计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年报发现问题后,董事会成立了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该调查委员会今日向董事会说明,发现公司2019年二季度至四季度期间虚增了22亿人民币交易额,相关的费用和支出也相应虚增。


特别委员会提请董事会注意,从2019年第二季度开始,公司首席运营官刘剑以及向他报告的几名员工从事了某些不当行为,包括捏造交易。特别委员会建议采取某些临时补救措施,包括阻止与刘剑及涉事员工继续进行不当行为,以及终止与已确定虚假交易涉及的合同和交易。


董事会接受了特别委员会的建议,并就目前确定的参与伪造交易的个人和当事方实施了这些建议。公司将采取所有适当措施,包括针对不当行为个人的法律诉讼。


该份调查文件还称,从2019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与虚假交易相关的总销售金额约为人民币22亿。在此期间,某些成本和费用也因虚假交易而大幅度膨胀。上述数字并未经特别委员会,及其顾问货公司独立审计师的独立验证,并随着内部调查的进行而改变。公司正在评估不当行为对其财务报表的整体财务影响。


内部调查报告对瑞幸财务报表的可信度发起致命一击。报告称,投资者不应再依赖公司以前的财务报表和截至9月30日的9个月的收益发布,2019年以及从2019年4月1日起至2019年9月30日止的两个季度,包括先前对2019年第四季度产品净收入的指导,以及与这些合并报表有关的其他信息。


截止发稿,瑞幸咖啡没有回复界面新闻的置评请求。但瑞幸咖啡的微博账号,点赞了“新浪科技”关于这条新闻的微博内容。


泡沫破裂


今年1月份,瑞幸咖啡创始人、CEO钱治亚被评为“2019十大经济年度人物”。在颁奖典礼上,瑞幸咖啡投资方愉悦资本的刘二海和主持人以及钱治亚进行了互动。

刘二海回忆起他和老朋友钱治亚的多年相识,打趣称,钱治亚早年在公司被称为“表姐”,因为算数算得特别准,电子表格做得非常好。

复盘陆正耀,创始人套现离场,打得一手好牌!

▵ 瑞幸咖啡CEO 钱治亚


当然,这种早年间的“八卦”只是陪衬,聊天的主题还是关于瑞幸咖啡。刘二海和钱治亚说,当初我们做咖啡很多人质疑,可是后来一次次把数据做出来了,包括发行股票一般也会面临压力,我们一股股票都没卖。瑞幸咖啡成功不仅仅是因为技术和我们的能力,更是中国人的自信,喝着中国人的咖啡也觉得很爽,价格便宜质量又好。

提供高品质、高便利性、高性价比的咖啡是瑞幸给市场和投资人讲的第一个关于“中国版星巴克”的故事。“速度”是这个故事的关键词。快速开店、用高额补贴快速拉新是瑞幸咖啡的常规操作。

2018年底时,瑞幸咖啡已经开出2073家门店,这是什么概念呢?星巴克进入中国后用了17年时间才将中国门店数量提升至2000家。到了2019年底,瑞幸的直营门店数量增长到4507家,超越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的连锁咖啡品牌。

不出意外的话,瑞幸原本的目标是在2021年开1万家店。跟星巴克比起来,瑞幸简直在以火箭般的速度开店。

店开了,谁来买呢?瑞幸咖啡为了拉新和维护客流量,更是下了血本,5.8折、3.8折甚至1.8折的优惠券让用户领到手软。

开店、补贴,白花花的银子投进去,瑞幸还没怕,吃瓜群众就坐不住了。关于瑞幸的盈利模式是什么,能否跑的通,到底何时盈利的讨论不绝于耳。普遍的看法是:瑞幸到底要搞什么,真的不明白,但是好像有钱又厉害的样子。

就这样,全国人民一边喝着1.8折咖啡,一边等待它爆雷的那一刻。

上海啡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东曾告诉市界,像咖啡这样的餐饮行业一定会考虑投入和盈利的情况,“不能把瑞幸当作餐饮项目看,它是纯粹的投资项目。”

这个“投资项目”到底靠什么盈利,瑞幸给的解释是,目前中国咖啡价格太贵了,我们可以用新零售的方式把价格降下来,再扩大市场规模,从而实现盈利。

既然自称为新零售,瑞幸的征途就不只是咖啡,还有互联网时代最值钱的“流量”。

在前期积累了用户后,瑞幸开始讲第二个关于拓品类和无人零售的故事。小鹿茶是这个故事的开篇,2020年1月8日,钱治亚领奖的前一天,瑞幸高调发布了自己的无人零售战略,推出无人咖啡机和无人售卖机。

瑞幸的无人售卖机除了卖自有商品外,还和全球食品行业各大巨头厂商合作,其中就包括百事、雀巢、恒天然、雪莱、路易达孚、奥兰、中粮、伊利、蒙牛、好丽友等。优质的供应链和电商价是瑞幸无人售卖机的核心卖点。

“从咖啡开始,让瑞幸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个故事想必投资人听着就觉得“性感”。1月8日,瑞幸咖啡股价上涨12.4%,股价约是发行价的2.3倍,随后市值破百亿美元。

复盘陆正耀,创始人套现离场,打得一手好牌!

这样一个看似完美的故事引起了浑水注意,在92名员工和1418名兼职人员对瑞幸门店流量进行长达11260小时监控后,浑水指出2019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瑞幸每家门店的商品销量分别被夸大了69%和88%,公司还存在夸大宣传支出等财务造假问题。

浑水的这份报告遭到瑞幸否认,在股价上也并未给瑞幸带来很大影响。前段时间美股暴跌,还有投资者去抄底瑞幸。

眼看着瑞幸就要再次延续之前的“神奇”,故事越讲越圆,饼越画越大,谁料,这家神奇的公司竟然“自爆”了,公开承认公司财务数据有水分。

按照监管文件说的,公司COO刘剑以及多名下属于自2019年二季度至四季度,曾虚增了22亿人民币的交易额。

根据财报,瑞幸2019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总营收约为25亿元。三季报发布时,瑞幸预计第四季度公司产品净收入在21—22亿元之间。以此推算,意味着这段时间内,瑞幸有一半的营收都是虚增的。

有一种观点把瑞幸当成to VC的企业,给市场和投资人讲一个好故事是这种类型的公司最重要的事。那些曾参加瑞幸发布会的各大供应链企业负责人和业界大牛,看到昨天这个消息后,不知道会不会有一种参加了一场魔幻现实主义大秀的感觉。

无论怎样,2020年4月2日大概会成为不少瑞幸投资人的噩梦。


套现离场


伴随着一级市场的投资人美梦破碎,还捎带着大批机构股东被埋在了坑底。


最惨的是,有人刚刚加仓。根据机构提交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瑞幸咖啡受到机构投资者的青睐,去年第四季度,机构增持达到2.89亿股,新进机构持有股份1.45亿股。


事实上,登陆了二级市场的瑞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表现不佳,仅仅登陆美股才4个交易日,其就已经跌破发行价17美元。


然而不久前,瑞幸刚刚打了一个翻身仗。2020年1月,瑞幸咖啡曾最高涨至51.38美元,最高市值达123亿美元。经过二级市场的一波洗牌之后,瑞幸的大股东阵营也已经变了模样。


目前前十大机构股东分别是资本研究全球投资者(Capital Research Global Investors)、孤松资本、Alkeon资本公司、美国银行、Melvin资本管理公司、瑞银、Darsana资本、瑞信、Janus Henderson和Sylebra资本。截至2019年年底,共12家机构持有超过1000万股瑞幸股票。


复盘陆正耀,创始人套现离场,打得一手好牌!


昨晚,这些大股东恐怕一夜难眠。按照上一日收盘价计算,最大的机构股东资本研究全球投资者持有瑞幸的股份市值将近16亿美元,而今日只剩下不到4亿美元。


更让人唏嘘的是,一批国际上鼎鼎有名的大投行大资管们也踩雷了。在重仓瑞幸咖啡的基金中,不乏美洲基金(American Funds)、先锋集团(Vanguard)、富达国际(Fidelity International)等国际知名资管公司。


据了解,美洲基金旗下的American Funds SMALLCAP World Fund是持有瑞幸咖啡股数最多的基金,且在去年末刚刚进行了加仓,截至2019年末持有508.07万股,占比2.16%。如今无一幸免,损失惨重。


更令人惊讶的事还在后头。浑水指出,虽然瑞幸咖啡的管理层称自己从未出售过该公司一股的股份,但是,他们已经通过股权质押方式套现。


复盘陆正耀,创始人套现离场,打得一手好牌!

▵ 2019年5月17日,瑞幸咖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图中为陆正耀,右一为钱治亚


瑞幸在1月8日更新的招股书显示,瑞幸的实际控制人陆正耀和钱治亚已经分别将他们持有的瑞幸股份抵押了30%和47%。全部管理层质押的股份数量,甚至超过了瑞幸在2019年5月IPO和2020年1月配售的总股份。


这似曾相识的操作手法曾经在神州租车身上上演。从2015年6月开始,陆正耀及其合作的投资方在短短9个月时间将神州租车42%的股份抛售给市场,套现了16亿美元。当年正是由于股东的大量抛售,神州租车的股价从峰值20港元暴跌到8港元。


或将破产


那么,瑞幸的终局是什么?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后续可能会有三种走向:第一瑞幸咖啡将遭遇集体诉讼;第二瑞幸咖啡的相关负责人,不仅仅是目前抛出来的几个,都将面临被刑事调查,甚至起诉判刑的可能。第三,瑞幸咖啡或将被强制退市,就像之前的安然一样。


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程久余也对投资界表示,严重的造假公司可能会破产倒闭,就算有回旋的余地也一定会面临投资者的集体诉讼,会有大量投资者委托律师索赔,这个天价赔偿可能会搞垮瑞幸咖啡。


复盘陆正耀,创始人套现离场,打得一手好牌!


在美国,发起集体诉讼过程是,发现造假后,律师开始征集,然后起诉,让法院选择第一原告,这一原告代表所有受害者,受害者只需合乎法院设定条件及时段即可。集体诉讼展开后,由于索赔额巨大,并惠及所有受害人,严重的情况下,公司会因此破产,也可能涉及相关中介机构。


针对具体索赔额,宋一欣表示,美国法律对类似案件的索赔额一般这样计算,即设定一个时段,当中的最高价,以及事发后最低价,得出价差,再乘以股份数量,即使这家公司可能面临的投资者索赔额。若以2020年以来至今作为时间段计算,期间瑞幸咖啡2020年1月7日曾触及年内最高价美股51美元左右,事发后最低价为昨晚触及的每股4.9美元,而公司最新总股本为2.4亿,由此可粗略计算出一旦面临集体诉讼,瑞幸咖啡将面临总计约110亿美元赔偿。


陆正耀


1991年,陆正耀大学毕业后,先在石家庄做了两年的公务员,后来他觉得公务员生活太过枯燥无聊,就辞了职,到中关村创业。


陆正耀先后创立了 DITEL Technology 和北京华夏联合科技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的主业都是通讯代理,因为曾经做过公务员,陆很快和中国电信达成了合作关系,替对方搞IP长途电话业务,挣了几个小钱。


复盘陆正耀,创始人套现离场,打得一手好牌!


小富即安不是陆正耀的性格,当时他经常开着几十万的豪车四处打听消息,结交朋友,寻找新的机会。


2007年9月,神州租车正式成立。但公司初期的发展并不顺利,当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融资过程一直不顺,陆正耀常把这样的一句话挂在嘴边:“没有子弹怎么打啊?”


陆正耀口中的子弹就是钱。


时间到了2010年8月,联想控股注资后,神州租车就立即发动了降价幅度在30%-50%的价格战,当时这一举动被评论为“震惊同行”,也成为“租车狂人”陆正耀的标志性动作——有钱就打价格战,赔钱我也干。


陆正耀出生于福建,骨子里就带着闽商敢闯敢拼的基因。他特别喜欢用这种激进的价格战术,每次一打价格战,神州租车的市场份额就要上升几个点。


2014年9月,神州租车在香港上市,上市前夕,刘二海代表君联资本,黎辉代表华平投资进行了追加投资,上市时两人都是神州租车的董事。


神州租车上市时是已经是盈利状态,不少人都赚的盆满钵满。


陆正耀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提高神州租车的市场占有率,挤兑死别人,他就活下来了,因为别人亏不起,他融资能力强,他亏得起,但如果挤不死别人,就要拼品质、拼服务,这些东西难以量化,投入成本太高。


简单说就是:拿钱——开店——压价——抢市场——上市——彻底占领市场——涨价。


完成这一系列操作后,神州租车果然不负所望,行业地位迅速攀升,稳居中国租车行业老大之位数年。


陆正耀从零起步到神州租车上市的这8年,正是钱治亚从打杂做到经理的8年,在这个过程中,她目睹了资本帮陆正耀攻城拔寨,杀出重围的全过程。钱治亚跟随陆正耀13年,更多是听从陆正耀的命令,充当一个执行者的角色,但她从未甘心过。


2017年10月,还没离职的钱治亚,在北京银河soho开了第一家瑞幸咖啡外测店,经过一个月的测试,数据还不错。


2017年11月8日,钱治亚从神州优车离职。


3个月后,钱治亚的瑞幸咖啡开始运营,对于瑞幸,陆正耀可谓是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场地给场地,据瑞幸早期员工透露,当年面试的地点就是在神州租车的办公室,面试官甚至还没有从神州离职。而直到今天,瑞幸的一号店坐落于神州优车总部,过来喝咖啡的大部分是“自己人”。


上市前招股书显示,陆正耀正是瑞幸咖啡最大的股东:他持股30.53%,他的姐姐持股12.4%,钱治亚持股19.68%。


对瑞幸咖啡来说,有了钱,节奏快是必然的,毕竟钱治亚看了13年,非常熟练陆正耀那一套了。


瑞幸A轮首次公开融资就是2亿美元,黎辉的大钲资本、刘二海的愉悦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是大钲资本的LP,出钱给大钲资本,让黎辉拿钱去投资)、刘二海的前东家君联资本进场,将A轮估值抬到10亿美元。


A轮融资5个月后,瑞幸启动B轮融资,同样是2亿美元,估值则翻了一番到22亿美元。A轮资方除了君联资本之外全部跟投,中金公司在这轮进入。


中金公司和“神州铁三角”又有什么关系呢?


中金资本总裁丁玮,为神州租车独立董事,中金资本的CFO陈良芸,董事会秘书长,也是原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执行总经理。


梳理至此,瑞幸咖啡的局,全都是自己人。


可也有局外人被忽悠了进来。


就在瑞幸申请IPO前5天,星巴克的最大股东贝莱德(BlackRock)所管理的私募基金突击入股,瑞幸咖啡再融1.5亿美元,投后估值29亿美元。


这不是陆正耀第一次玩这种伎俩,当年神州优车上市时,也是一波三折,最后陆拉来了关键的一笔钱,如今贝莱德这笔,就是为了让瑞幸获得美国投资界的认可,不至于直接跌破发行价退市。


拿了这么多钱,大徒弟钱治亚做了什么?疯狂开店。从2018年1月开始,瑞幸咖啡仅12个月就开了2370家店,月活跃用户数量从18万人增加到433万人。


复盘陆正耀,创始人套现离场,打得一手好牌!


以2017年星巴克收购案可以算出,星巴克在江浙沪的一家店价值是:200万美元,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来计算,日常除了员工空无一人的瑞幸咖啡,单店价值在137万美元左右,陆正耀的算盘,又一次打响了。


那卖的咖啡有盈利么?我们可以简单做一笔算术,2018年卖出去9000万杯,营收8.4亿元,平均一杯约9元,去年亏损16.19亿元,也就是卖一杯亏两杯的节奏,怪不得要各种1.8折卖,咖啡也非常难喝,一切都是为了杯量数据好看,方便上市。

不上市,就崩盘。


瑞幸已经18个月了,用金钱攒的泡沫局也够大了,该有所行动了。


同样的配方,熟悉的味道,钱治亚套上外卖咖啡和互联网的壳子,去复制神州租车的路线,不断融资,开店,卖价格更低的低品质咖啡,不看盈利,只去挤兑星巴克的市场,抢夺对咖啡品质没有要求,却对价格敏感的人群。


用100年时间,让生意增值100倍,还是用2年让资本增值500倍?瑞幸选择后者。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资本的助推也许可以帮你领先10米,但不能让你永远领先。


眼见他起高楼、宴宾客,然后楼塌了。曾一度对标星巴克,要成为中国第一咖啡品牌,瑞幸一手导演了这场荒诞闹剧,最终也亲手毁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