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好动,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呢?

答:其实,男孩天生好动,自控能力又差,有这样那样的行为确实令人头疼。

但家长切勿过度忧虑,把“好动”误判为“多动症”,反而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影响。


我们经常提到的“多动症”,它通常是指一些智力正常的或基本正常的孩子表现出分心、好动、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的情况。


也有很多言论指出:多动症会对儿童的正常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那,什么是好动?与多动症又有怎样的区别呢?

我们不妨从“专注力、自控力和行为目的”这3个维度进行观察分析。


从专注力来说:好动与多动症的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都会表现出容易分心的特征,也就是说专注力不够。


但是,好动的孩子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往往能够保持高度专注,比如拿到自己喜欢的乐高玩具,好动的孩子就能安静地拼一个下午。

但相反,多动症孩子则始终无法在一件事情上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无法独立去完成一件事。


从自控力来说:好动与多动症的孩子,他们的外在行为都很多,东碰西摸,整个人显得停不下来。


但是,好动的孩子,当他的某些行为受到外人指责,他就会适当收敛,或者当他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也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相反,多动症的孩子则完全无视别人对他的训斥,哪怕在陌生的环境里,他都会表现得毫无顾忌,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从行为目的来说:好动与多动症的孩子,常常不遵守某些秩序,做出不被允许的行为。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两者却有明显差异。


对于好动的孩子而言,他的每个行为都是有目的性,比如说上课坐不住,总扭动屁股,好动的孩子他为的是想早点下课跑出教室玩,或者想引起同学或老师的注意。

但多动症孩子却不同,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没有计划性和目的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停止就停止,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好动”还是“多动”,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有本质区别。


我们千万不要过度焦虑,随意给孩子贴上一张“多动症”的标签,反而把孩子培养成为了“多动症儿童”。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使得自己的行为和标签内容一样。

孩子也是如此,当他听多了家长对自己的评价,他就会在潜意识里面努力往家长评价的方向发展,从而不断接近“多动症”的角色。

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合理释放“好动”的天性,好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呢?


首先,我们要合理安排活动。


堵不如疏,孩子好动说明他精力充沛,那么我们就可以有意识通过增加孩子的户外运动量,帮助孩子释放精力。在游戏活动中,有目的地让孩子遵循相关游戏规则,潜移默化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其次,我们要给孩子正确引导做法。


孩子好动,亲子关系往往容易矛盾升级。当遇到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我们切勿一味指责,平息怒气,待双方冷静之后再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这才能有效地帮助到孩子。


然后,我们要有目的性地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孩子是否具有专注力,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从幼儿时期就培养孩子专注做一件事的好习惯。当孩子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时,我们不要随意打搅孩子。到了学龄期,让孩子学会静坐,则有助于帮助他规避手上的小动作,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讲课上。


最后,我们要培养孩子倾听能力。懂得倾听的孩子,反应更敏捷,学习更投入。


这就要求我们先以身作则,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再发表意见;同时也教导孩子,等别人的话说完了再表达自己的意见。


孩子学会了倾听,则更能在课堂上及时捕捉到老师传达的重要信息,一旦投入到学习状态里,小动作也便慢慢自主消失了。


孩子很好动,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