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座讓人聞風喪膽的“塔”,犯人寧死也不願去,如今成風景區

清朝有一位詩人叫吳兆騫。此人特別有才華,是赫赫有名的江南才子,江湖人稱“江左三鳳凰”。他的家庭出身也很好,出身於蘇州的高門大戶。出身加才華造就了他單純狂傲、不拘禮法的性格。

後來他去參加了科舉考試,本來有著大好的前程,可惜命運不濟,趕上了順治十四年丁酉科場案。丁酉科考案堪稱清朝歷史上最慘的一次科場案,除了少部分能夠脫身外,其餘大部分人都被革去舉人身份,然後杖責永遭流放。

清朝有座讓人聞風喪膽的“塔”,犯人寧死也不願去,如今成風景區

吳兆騫很不幸,他就是被流放的那一部分人,而且流放的地方是讓人聞風喪膽、絕望的寧古塔。

當然,吳兆騫之所以聞名後世,靠的也不是他的驚世才華,而是到了寧古塔之後,寫出了寧古塔的真實情況,這才聞名後世的。所以說,是禍是福說不清。反正要從寧古塔說起,那麼,寧古塔是一座“塔”嗎?

清朝有座讓人聞風喪膽的“塔”,犯人寧死也不願去,如今成風景區

寧古塔雖然名字帶有塔,其實不是塔,而是一個地方。它位於黑龍江的黑山白水之間。清代的寧古塔實際上有兩處,相距不算太遠,分別稱為“新城”和“舊城”。

舊城位於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是當年努爾哈赤駐軍的地方;新城位於寧古市寧安鎮。

寧古塔最早出現在史料中,是在《清太祖實錄》裡:“上命巴圖魯額亦都率兵千人,往東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魯、綏芬、寧古塔、尼馬察四路。”

清朝有座讓人聞風喪膽的“塔”,犯人寧死也不願去,如今成風景區

所以說,寧古塔不是塔,而是一片廣闊的區域。那麼,既然不是塔,為何要取這樣一個名字?

寧古塔之所以有這個名字跟滿語有關。寧古塔處於關外滿洲人的故鄉,所以用的是滿語來命名。其中,“寧古”在滿語中的意思是數字“六”,“塔“在滿語中的意思是“個”,因此“寧古塔”實際上意思是“六個”

那麼,這“六個”又是什麼意思?

清朝有座讓人聞風喪膽的“塔”,犯人寧死也不願去,如今成風景區

史書記載:“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

這就是寧古塔的由來。而且寧古塔本身的地貌也很奇怪,“奇勢怪狀,如鼻、如口、如耳、如丫、如人、如鳥之狀。”

清朝有座讓人聞風喪膽的“塔”,犯人寧死也不願去,如今成風景區

當然,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寧古塔是一個連犯人都不願意來的地方,犯人寧願死也不願意去。所以,當清朝犯人被聽說要流放寧古塔後,那種絕望的表情,我們想想都害怕。何以如此?

首先,說是流放寧古塔,可能還沒到就已經死在流放路上。剛才我也說了,寧古塔位於黑山白水之間,距離中原遙遠。而流放的犯人自然不可能坐車去,只能走過去。你覺得你走得過去嗎?

清朝有座讓人聞風喪膽的“塔”,犯人寧死也不願去,如今成風景區

很少能走到的,因為北方天氣實在太寒冷,一到冬天就有積雪覆蓋,犯人往往衣衫單薄,很多人在路上便凍死了。吳兆騫就曾描述路途中的經歷:“山野相錯,或繼或續,無日不行山水間,亦無日不行風雨間。”

由此可見,很多人挨不到抵達,只能走到天邊。

當然,也有能到的,不過就算到了,等待你的不是什麼好日子,而是地獄般的生活。

清朝有座讓人聞風喪膽的“塔”,犯人寧死也不願去,如今成風景區

其次,寧古塔自然環境惡劣,食不果腹,又凍又餓,最終被折磨致死。犯人是不可能享受到什麼暖爐烤火的,面對寧古塔的極寒天氣,冬季氣溫能達到零下三四十度,等待只有命運審判了。

再次是從事苦力,任務繁重。犯人流放到這裡披甲人為奴,從事著最艱苦的勞役工作。

清朝有座讓人聞風喪膽的“塔”,犯人寧死也不願去,如今成風景區

史料記載,他們每天的勞作時間很固定,“五更而起,黃昏而散。”每人每天的工作量大約是“糧十二石、草三百束、豬一百斤、炭一百斤、蘆一百束等。”

如此沉重的勞役,再加上吃飽穿不暖,還受折磨,等同於地獄般的生活了。

最後就是歸期無望。有的流放還能有被召回的一天,但流放寧古塔的,永遠沒有這一天,叫“發往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如此,只能客死異鄉。

清朝有座讓人聞風喪膽的“塔”,犯人寧死也不願去,如今成風景區

所以說,為什麼犯人寧死,也不願被流放寧古塔了。流放寧古塔簡直就是一種從身體到靈魂的折磨,還不如手起刀落來的乾淨利落,給一個痛快了。

不過也有些人能夠好過一點,比如吳兆騫。他到了寧古塔後,充分發揮自己文學特長,在寧古塔開館授徒,漸漸的名聲大噪,成為當地官員的座上賓。結果當地的將軍請他去給自己兒子當老師。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將自己的經歷寫出來,我們才能知道真實的寧古塔。同時,也知道了他。

清朝有座讓人聞風喪膽的“塔”,犯人寧死也不願去,如今成風景區

但像吳兆騫這樣的,能有幾個呢?寥寥無幾。總的來說,寧古塔的確是個可怕的地方,如此才會令人聞之色變。

當然,如今寧古塔早已不是那個令人聞風喪膽的地方了,已經成為旅遊景區,每年慕名而來的人不在少數。

寧古塔記錄了時代的印記,多少亡魂在那,如今已成為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