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時,唯念故人訴相思

又是一年清明時,唯念故人訴相思
文/野渡自渡人



又是一年清明時,唯念故人訴相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
華夏舉哀悼英魂。
綠柳含悲花濺淚,
何處相思有故人。
不知不覺中,又到清明瞭。今天清明節有所不同,只因新冠疫情,全國哀悼英靈,更添了一份淒涼。因隔離在家,不便外出,也沒什儀式,我只能家中祈禱,上天保佑遠去的亡靈......
忽然手機響起,電話傳來了母親視頻。原來老家山上,母親、小妹正在給老父上墳。此時清明,家孝連國孝,不僅是父親,也是英烈的。然今天“掛清”兒子不到,母親多有責怪。兒子人沒去,心何嘗不在父母身邊?視頻那頭,母親一旁祈禱,小妹淚眼婆娑,墳頭分外冷清——我不禁潸然淚下......
庚子三月初一,是父親大人88冥誕。父親丙申年清明前去世,已走4年了。可兒子每每夢見父親,一切恍惚就在昨天。矍鑠的面容,齊整的衣冠,和藹的笑容,父親總是那麼安詳。送我以溫暖,慰我以福祉,賜我以力量,父親是叫兒子繼續前進,完成祖輩未盡的事業......
父親過世當年,家傳中的頭七——“燒七”,社日——“掛社”,清明——“掛清”,兒子我都沒有去,不能不說是遺憾。今天清明墳頭燒香,母親、小妹代理,我還是去不了,這不能不說是終生遺憾了。


又是一年清明時,唯念故人訴相思


父親一走,母親如掉了魂,難免終日以淚洗面。今天電話視頻,肯定是母親想兒子了。作為家中獨子,不能盡忠於過世的老父,不能盡孝於在世的老母,想到這些,淚水就在我眼眶裡打轉。不忠不孝啊——母親指責是對的。京湘兩地關山萬重,所謂不忠不孝,叫兒子何處盡忠盡孝?
清明思親,孤魂瑩瑩。山河同阿,涕淚零零。思緒中我又見到了久違的父親......
離開老家幾十年,來京工作二十多年,今天想來,父親和我聚少離多,加上自己忙忙碌碌,應酬不斷,很多時候我都忘了與父親溝通。後來隨著年歲增長,記憶減退,常常會忘記剛剛的人和事。記性模糊之時,有時甚至掛不住父親音容,這不能不說是做兒子的大不孝。2015年,也就是父親過世前一年,直到次年春節,我曾四次專程回家看望父親。原本想彌補以往不孝不敬過失,不想後來我們父子竟然成為永別。當一切都已模糊,兒子腦海深處只留下父親的背影了……
記憶深處的父親背影有四次出現。第一次是2015年4月我出差順便回老家看望父親。
當時春意盎然,桃紅柳綠。父親氣色很好,能吃能睡的,根本不像病人。雖已患“阿爾茨海默病”三年,但由於母親悉心照料,父親還能嘟嘟囔囔出一些簡單話語。最可喜的是,父親還能完整叫出我的名字,甚至孫女的名字。但我知道,父親已經是在費盡心思尋找記憶中的印象了。都說父子連心,知子莫如父,我想父親一定是猜中了兒子心思的。告別時刻到了,最難忘的一幕發生了,不知是有意還是下意識,父親居然爬上了出租車駕駛座,嚷嚷著不讓司機開車。此時後座上的我,望著父親抖動的背影,我第一次落下了眼淚……


又是一年清明時,唯念故人訴相思


父親是雄渾的大山,父親的肩背是寬闊搖籃,兒時我正是坐著它第一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父親一生工作平凡,並沒有什麼振奮人心的業績,但父親勤奮好學,卻是兒子的榜樣。父親湖南芷江師範畢業,從初師到中師,一讀六年,這也就是父親大過母親8歲,他們居然還是同班同學的原因。58年父親師範畢業,因為個人能力出色,被組織點招到黔陽師專(今懷化學院)搞開發。來到當時黔陽行署所在地——安江清香坪,父親打下了第一個窩棚,挖下了第一個坑,種下了第一顆樹,成為黔陽師專當之無愧的第一代“元老”。但父親與世無爭,這些舊事甚至今天懷化學院校史都給遺漏了。62年黔陽師專解散分流,父親調往黔陽地區人民醫院,也成為醫院第一代創始人。後來直至黔陽地區改名黔陽縣,黔陽縣又改為洪江市,黔陽地區醫院改名洪江市醫院,父親一直在醫院工作到退休……


父親從小打漁為生,終日飄泊在沅江河畔。後來祖母因霍亂病故,爺爺上岸給人做了上門女婿,父親好歹念了幾年私宿。在當時爺爺看來,也就巴望他能認幾個字,將來算個賬罷了。但父親卻不甘心。解放後父親分了田,他一邊種地,一邊勤奮自學,終於跳出龍門考上了芷江師範,成為我們家族裡第一個文化人。後來父親放棄教師工作,改行行政管理,同樣是通過他的勤奮好學。早年在師專和醫院工作期間,他在後勤管理方面還頗有建樹,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但與世無爭的父親,終於受不了中國特色的行政工作種種潛規則。
父親終於選擇退出行政,改學中醫藥,他的勤奮好學精神也就此得以昇華。記得我剛入小學時,父親第一次捧起了藥學書籍;我上中學時,父親已經是正兒八經的中級藥劑師了。在後來的不斷學習中,父親勤奮進取,業務水平、職稱技能步步高昇。在父親主導下,藥劑科有多項新藥發明,成為整個醫院的搖錢樹。印象中父親總是成天泡在中藥房、草藥房裡搞科研,我們家裡的藥學書籍成堆,父親的藥學筆記成捆,甚至我們家燒的柴禾也全是曬乾的中藥渣……

又是一年清明時,唯念故人訴相思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份才。今天父親離我遠去了,但父親與世無爭,勤奮好學精神留給了我。正是父親精神的鼓舞,在後來的處世為人,教書育人,經商做人中我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了下來。
記憶深處的父親背影,第二次是當年暑假期間我專程回老家看望病中的父親。
赤日炎炎,酷暑難耐。此時父親氣色大不如前,走路已經踉踉蹌蹌,必須由母親攙扶了。由於“阿爾茨海默病”病魔的折磨,父親已叫不出兒子名字,甚至不認識隔壁鄰居了。記得與父親告別時,老人家口齒含混,嘴裡咿咿呀呀的。我緊緊摟住父親,淚水在眼眶裡打轉。當時我多麼希望手頭能夠有一個周星馳“月光寶盒”讓時光倒轉,聽到父親再叫一聲兒子名字啊!出租車開動了,我的心也跟著懸了起來。望著父親遠去佝僂著的背影,我的眼淚又一次流了下來……
什麼時候父親的山變得嶙峋了,什麼時候父親的背影變得單薄了?“阿爾茨海默病”忒兇狠,難道盜走了父親健康腦細胞,還要盜走父親的健康身體嗎?
父親一輩子生活淡泊,並沒有什麼驚濤駭浪,但也許平平淡淡才是真,父親正是靠他的勤儉節約,支撐起了我們這個大家庭。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樣板戲裡的臺詞是父親慣常用來教育子女的口頭禪。父親是這樣說的,其實生活中也是這樣做的。為了這個家,父親一輩子忙忙碌碌。文革年代,由於爺爺過世前長期住院欠下不少醫藥費,我們一家六口日子緊巴巴的。父母工資補貼全部加起來不到100元,扣除欠費和每月必買的計劃糧油等,往往花費工資一半,所剩下的錢就是全家一個月生活費。所以我們三姊妹一兩年也難添一件新衣裳。
為了節省開支,父親嘗試著勤儉持家。他最先在我們家後面開荒種地,解決了基本蔬菜問題。父親還養雞養鴨,帶領我們上山採蘑菇、挖野菜。一家人日子雖然清貧,卻也其樂融融。父親腦瓜聰明,什麼東西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他的動手能力是出了名的。印象最深的是父親幹木匠活,我們家的老式圓柱床、大立櫃、衣箱、飯桌、沙發、凳子,全部出自父親之手,做得有模有樣,受到行家稱讚。印象最深的是父親車圓柱床的六個葫蘆抽,父親只是看了木工書圖片,就兩張凳子,兩根棒子,兩條繩子張羅著幹開了,父親終於做成了漂亮的葫蘆抽。
母親上課用的許多教具、圖畫、幻燈片都出自父親之手,甚至他喜愛的胡琴,也是親手製作的。父親還畫得一手好畫,拉得一手好二胡,炒得一手好菜。畫畫是沒什麼展示機會,後來傳給了我;拉二胡最拿手曲目是《賽馬》,後來他多次上臺展演;而炒菜絕活,但凡醫院裡紅白喜事幫忙他總是隨叫隨到……當然,父親最擅長的還是抓全盤搞後勤管理,以至於退休前院長還特別點將父親主持了家屬樓、辦公樓等基建工作……

父親走了,沒留下什麼驚世名言,沒留下什麼多餘遺產,但父親勤動腦,勤動手,勤持家好傳統卻留給了我。我常想,現在國家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當今年輕人最缺的就是動手能力。光有理論,空有理想,沒有實際動手精神,沒有勤儉奮鬥意志,一切所謂創業創新也就是鏡花水月了。這也許是父親人生留給我的最大遺產。
記憶深處的父親背影,第三次是當年國慶長假我專程回老家看望病重的父親。
悽風伴著苦雨,那是一段難熬的日子。此時父親生活已完全不能自理,母親特別聘了保姆。受“阿爾茨海默病”折磨,父親每晚有事無事起夜五、六次,根本讓人無法睡覺。母親和保姆都飽受其煩。我便自告奮勇陪了父親三個晚上。我和父親隔床而睡,父親總是躺下了又爬起來,爬起來又躺下,反覆折騰。前兩晚我還能忍受,後來也實在困不住。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天半夜,本來剛安頓他躺下,沒過一會兒,迷糊中突然看到一個黑影站在床邊。我趕忙開燈一看,父親正背對著我站著,褲子尿溼了,地上也溼了一片。父親顯然又一次小便失禁了……望著父親抖抖索索的背影,我茫然了:這是我印象中的老爸嗎?生活中您曾那樣幹練精緻,衣服整整齊齊,渾身乾乾淨淨,行路端端正正,怎麼現在會變成這樣呢?我的眼淚再一次簌簌落了下來……

凝視著父親消瘦的背影,撫摸著父親發燙的額頭,緊攥著父親顫抖的手……老爸啊,您一定要堅強些。總是教育別人助人為樂,好人終有好報,您能熬過這一關嗎?我的思緒又回到了四十年前……

又是一年清明時,唯念故人訴相思


那年我還未上學。一天有位不認識的中年婦女來我家,塞給我一把水果糖,並熱情地抱起了我。那糖真的很甜很甜啊。後來我才得知,這位父親管我叫“楊伯母”的女人,是一位堅強的母親。“楊伯母”在搬運社工作,丈夫在一場事故中喪身,從此“楊伯母”拉扯六個孩子讀書長大。父親同情“楊伯母”遭遇,多年來不但在物質上多方照顧她們一家,還主動讓母親認六個孩子為乾兒女,從此我們兩家結下深情厚誼。一個寡婦拉扯六個孩子,小孩還要讀書,對於小城鎮人,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在父親影響下,母親也主動承擔了孩子們的教學輔導重擔。


後來在父親的追悼會上,我有幸再次見到了其中的四個哥哥姐姐(另外兩個哥哥已故),他們是專門前來為父親送終的。也是在這個追悼會上,父親的“老庚”——一位84歲的農民蔣叔叔也專程趕來了,當年為了幫助這個貧困的農民家庭,父親也是主動叫我們認窮親戚的(父親與蔣叔叔故事見《重陽節回憶父親二三事》http://bbs.tianya.cn/post-402-61832-1.shtml)。同樣是在這個追悼會上,我還意外結識了一位80歲的退休老教師,聽他說,父親早在黔陽師專工作時,恰逢“過苦日子”(即三年災害),父親用一碗糯米飯救了這位頻臨餓死學生的性命……
父親原本從事教育工作,但因種種原因,父親改教從醫,懸壺濟世。父親助人為樂,樂善好施,不善言辭的他到底還做過多少好事,也許永遠都是一個謎了。在兒子心裡,父親與世無爭,永遠善良,樂於助人,這也許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美德吧!
記憶深處的父親背影,第四次是2016年春節期間我專程回老家看望病危的父親。
寒風裹著殘雪,湖南冬天從沒今年這樣冷。得到父親病危消息,我立馬請假趕了回來。由於飛機晚點,到內科危重病房時,已是掌燈時分。此時病入膏肓的父親蜷曲在病床上,病床周圍滿是氧氣瓶、吊瓶、生命儀等醫療器械。父親恰好背對著門口,護士正在為他擦洗背上的褥瘡。顯然父親已經臥床多日了。此時望著父親肩胛外露,瘦骨嶙峋,脊背彎曲,滿布褥瘡的背影,我的淚水一股股湧了出來……

父親老了,老得再也不能動了,準確地說,飽受“阿爾茨海默病”折磨的父親即將老死而去。但對於生活,對於生者,對於兒子來說,父愛如山,情比山高;父愛如水,愛比海深。在兒子模糊淚眼中,父親永遠都是年輕力壯的摸樣……
文革時代講究鬥爭哲學,打人和被人打是出了名的。傳染到每個家庭,在子女教育上,沒有捱過打的孩子幾乎是沒有的。然而,在我印象中,善良的父親從沒有打過我們。他所熱衷的教子方法便是每天在飯桌邊給孩子們“上政治課”。 “吃虧是福”,“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是父親慣常對我們所教育的……
父親逢人笑容滿面,他的與人為善是出名的。甚至寧可自己吃虧,絕不欺侮他人。文革時代,苦大仇深的父親被忽悠加入了造反派。當時機關事業單位的年輕人造反是一種時髦。後來看到造反派種種整人打人惡行,父親卻是第一個退出了造反派。由於父親出賣了造反派組織,所以文革時代父親挨造反派們整;又由於父親曾參加過造反派,所以改革年代又被當做“三種人”捱整。結果是兩頭受氣,父親算是倒黴透了。後來的升職、入黨、調級都受到影響,父親甚至終身與組織絕緣。當然這也是父親最終改行學醫的主要原因。
但父親並未就此埋怨組織,相反他對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愛變得更加深沉。父親與人為善,樂善好施在新時代得到進一步昇華。人們至今津津樂道的是,2008年汶川“5.12”地震,父親第一個捐出512元人民幣支援災區重建,而當時父親退休工資也就幾百元。在父親帶動下,我們一家老小都主動捐款,甚至高考前的女兒也捐出了200元生活費。後來的甘肅舟曲泥石流、四川蘆山地震……父親都有捐款義舉。此外,政府修路鋪橋募捐,醫院集資建設,親朋好友借款,甚至廟裡燒香還願,父親都從不吝嗇。父親一生究竟做了多少好事,捐出了多少善款,恐怕永遠都是一個謎了。從他臨終未留下什麼儲蓄,我們才知道一二。我常想,錢不在多少,重要的是,父親對子女的教誨,父親對國家的忠誠,父親對人民的熱愛,一顆為國為民赤子之心,這才是最最重要的啊!

羊年過後是猴年,猴年是父親本命年。父親終於沒有逃脫“七十三、八十四”的本命年魔咒。青山處處埋忠骨,沅水時時慰英靈。父親就此長眠於雪峰山下、沅江河畔——那個曾經生他、養他、教育他的地方……
又是一年清明時,唯念故人訴相思。今天的新冠英烈遠去了,通過政府廣而告之,肯定會在共和國曆史上英名永駐的。但善良的父親,永遠微笑著的父親,卻沒有這個待遇。能夠活在後輩記憶中,已經是萬幸了。
庚子年清明節,是父親過世後第四個清明節。老爸,請再一次接受兒子遠在異鄉的祭奠吧!父親清貧一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業績,沒有什麼光宗耀祖的功勳,沒有什麼多餘遺產,甚至沒留什麼警世名言,但這一切恰好表現了父親的為人:平平淡淡才是真。我們眼裡所看到的永遠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永遠的父親,永遠的清明。父親走了,永遠地離我們去了。父親的正面形象確實不咋地,沒有偉岸的身軀,沒有神奇的聲名,沒有驕人的業績,沒有顯赫的地位,沒有豐厚的金錢……但鐫刻在兒子記憶深處的,卻永遠是他老人家微博的背影:與世無爭、勤奮好學、勤儉持家、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瑩瑩淚眼中,冥冥夢境裡,父親背影一次又一次浮現在我眼前:在沅水晨曦中,在芷師校園裡;在清香坪花海中,在草藥房藥香裡;在白天飯桌邊,在夜晚睡夢裡……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父親啊父親,兒子何時才能融入你高大的背影……

(2020年4月4日原文修改於野渡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