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守南漢山城47天,從大明倒向大清,看朝鮮的血性與妥協

大明滅亡,誰最傷心?

肯定不是歸順大順政權的官紳們。事實上,隔海相望的朝鮮人都比這些投降派的文臣士子們悲傷。

朝鮮國對明朝的追祭持續很長時間,即便對清朝俯首稱臣後,仍然在祭享祝辭中使用大明年號,直到1914年,此時大清朝已經不存在了,朝鮮還有人使用“崇禎”年號。

從大明倒向大清,朝鮮是極其不情願的,但心裡再怎麼牴觸,只能接受這種改變,對於在歷史轉折中的朝鮮,他們沒得選。

困守南漢山城47天,從大明倒向大清,看朝鮮的血性與妥協

這段屈辱的歷史,被一位韓國導演拍成了歷史片《南漢山城》。

韓國拍電影向來敢自戳傷疤,這部電影可以稱得上直面國恥。一國之王,著青衣,從側門出,徒步出城,向皇太極行跪拜之禮,簽訂了城下之盟。

皇太極的野心

崇禎九年,·皇太極做了一個決定。他比努爾哈赤更進一步,決心抹掉奴從明朝的屈辱記憶,建立起一個新王朝,他宣佈改國號由大金改為大清。

在朝賀典禮上,朝鮮使臣卻挺直腰桿,拒絕向皇太極叩頭行禮。此時朝鮮的宗主國是大明,倘若向皇太極下跪,乃是背叛大明之舉。自然朝鮮上下是不能容忍的。

皇太極大怒,憤而派兵征討朝鮮。這樣做不僅僅是炫耀女真人的武力,更是為了讓朝鮮臣服,為其提供糧草和兵力,解決了後顧之憂,這樣就避免雙線作戰。

冬天河面結冰,滿漢矇混編成的十萬清軍直接踏河入境,一路南下。

佔據人口優勢的朝鮮,打起戰來脆得不行,八旗鐵騎以摧枯拉朽之勢,10天就打到了漢城。仁祖將王族宗室安排在江華島,自己和朝臣退往南漢山城。

困守南漢山城47天,從大明倒向大清,看朝鮮的血性與妥協

擺在朝鮮上下的是兩個選擇題:

1、堅持不妥協,等待援軍(幾無可能)

2、投降,變成大清的屬國(可行性高)

在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朝鮮群臣分為三派:以吏曹判書崔鳴吉為首的鴿派,以禮曹判書金尚憲為首的鷹派,以領議政金鎏為首的騎牆派。

崔鳴吉竭力勸說仁祖求降,確保生民免遭塗炭。他深知以朝鮮有限的兵力,根本抵擋不住清軍的鐵騎。一旦城破,等待所有人的是死亡。

金尚憲認為一國之君不該在天下人面前苟且偷生,向清朝俯首稱臣,喪權辱國,斷不可為。

領議政先是滿口仁義道德,力主和清軍死戰,眼看戰局不利,就改變立場。

真實歷史也確實是這樣的。仁祖和朝臣議事時,反覆提及明朝,奉大明為正朔,認為不能背叛明朝。這正是爭論的焦點。

困守南漢山城47天,從大明倒向大清,看朝鮮的血性與妥協

朝鮮為何忠於大明

有人可能疑問, 為什麼朝鮮要對大明忠心耿耿?

這與朝鮮立國有關。洪武二十五年,親近於明朝的大將李成桂推翻了高麗政權,正式建立了朝鮮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李成桂登上國王之位後,立馬嚮明朝稱臣納貢,還上書請明太祖定國號。

朝鮮,是朱元璋欽賜的。“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

之後,朝鮮一直嚮明朝納貢,明朝則下賜給朝鮮更多的東西。

如果說這還只是君臣關係,那後來壬辰倭亂,明朝對朝鮮是再造之恩了。

日本豐臣秀吉率領大軍入侵,朝鮮幾乎滅國。宣祖向萬曆皇帝求救。萬曆兩次派兵入朝,歷時七年時間,趕跑日本。朝鮮認為和明朝不止是君臣,還是父子了。大明給了朝鮮第二次生命。

困守南漢山城47天,從大明倒向大清,看朝鮮的血性與妥協

李朝仰慕華夏文化,特別看重儒家的綱常禮教,以“小中華”自居。在他們眼裡,女真是不開化的蠻夷。

豈可向蠻夷稱臣!豈可背叛父君的大明!

被困南漢山城時,仁祖哭述:“三百年血城事大,受恩深重,而一朝將為臣妾於讐虜,豈不痛哉?”

然而,城內無存糧,城外無援軍。如此困境下,人心浮動,連主戰派人士也開始改變立場。前大司諫尹煌高舉崇明義理,斥責主和派。到後面借病不出,每天晚上向兒子打聽求和之事,聽到王不肯,嘆息人都馬上死了,還不快點求和。

就在仁祖糾結時,最後一根稻草壓下來。江華島被清軍攻破,仁祖的後宮及宗室百官皆被清軍俘虜。防禦江華島的守官是金鎏之子金慶徵。他整日飲酒作樂,根本不把江防當回事,所以江華島才這麼快被拿下。

清軍的砝碼又增加了。仁祖和朝臣的心理防線也隨著崩潰,在這樣的情況下,仁祖被迫率領屬臣,匍匐在皇太極面前三拜九叩,與清朝締結了《三田渡盟約》。

絕明國之交往,奉大清國之正朔。

那一天,漢江的水很冷,但也冷不過仁祖的淚。

雖然朝鮮對清國稱臣,但依舊保留了明朝時期的裝束和服侍,內部仍沿用崇禎年後,仁祖與人談及大明,“語及皇明,至於嗚咽不能言”。在數次反清復明的戰爭裡,朝鮮也冒著極大風險,積極籌劃,幫助南明抗清。

若干年後,當朝鮮使臣到清朝,看到“蠻夷”統治下的漢人,剃髮易服,痛心疾首:

四海之內,皆是胡服,百年陸沉,中華文物蕩然無餘,先王法服,今盡為戲子軍玩笑之具,隨意改易,皇明古制日遠而日亡,將不得復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