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客途秋恨》:笼罩在乡土情怀下的母女和解的故事

《客途秋恨》是由许鞍华导演,张曼玉、陆小芬主演的剧情片,于1990年4月27日在香港上映,影片改编自导演许鞍华的真实身世,讲述了一对母女从矛盾隔阂到原宥谅解的经历。


上映同年,影片荣获了第2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奖和意大利瑞米尼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晓恩(张曼玉 饰)小时候,爸爸在香港工作,她和妈妈还有爷爷奶奶住在澳门。妈妈(陆小芬 饰)的沉默严肃在母女间划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相反,慈祥宠孙的爷爷奶奶则让晓恩觉得很亲近,所以晓恩自小就与母亲十分疏离,她儿时的全部情感都寄托在爷爷奶奶身上。


后来,爸爸要把晓恩和妈妈接去香港,可晓恩坚持要跟爷爷奶奶一起住,爸爸只好把她留在澳门。


晓恩15岁那年,爷爷因为难舍对祖国的眷恋,带着奶奶回了广州老家,晓恩被送回到父母身边,可这个陌生的家并没有让她感到太多温暖,在一次和父母争执后,晓恩决定去学校寄宿。


离家的前一天晚上,爸爸才告诉晓恩妈妈是日本人,并语重心长地诉说了多年来妈妈因为尴尬的身份而承受的痛苦,他希望晓恩不要怨恨妈妈。可晓恩对此并不能够理解,她对妈妈依旧心存怨怼,第二天一大早,晓恩便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


后来,晓恩去了英国留学,毕业之际,妹妹打来电话说要结婚移民,晓恩才终于回到了那个久违的家。可她与妈妈间的隔阂并没有因为长久的分离而有所消减,重新生活在一起的母女二人频频爆发矛盾争吵。


直到后来晓恩陪母亲回日本探亲,她才终于开始了解母亲、理解母亲当年独在异乡的寂寞无助,母女二人因此和解。


电影《客途秋恨》:笼罩在乡土情怀下的母女和解的故事

晓恩和母亲葵子


01 《客途秋恨》究竟成功在哪?


1905电影网评价说:“《客途秋恨》是一部讲述异乡异客,关于理解和体谅的故事……电影作为导演许鞍华的半自传作品,体现出导演早年辗转中、日、英多地的真实经历,多种文化在片中形成鲜明对比。影片主题落在了母女之间微妙复杂的情感上,以女性化角度描写母女间的情感与隔阂,从细微处感动人心,一些片段如泣如诉,令人动容。”


从情感主题方面来说:


影片中,晓恩与母亲葵子之间的感情看似凉薄,但实则充盈着无限温情,向人们诠释了“血浓于水”的真谛,家人之间虽会有争吵、嫌隙与隔阂,但却仍然会关心着彼此。


晓恩15岁时与母亲发生争执,母亲嘴上虽说让她不要回来,但在晓恩离家去学校的早上,母亲还是站在窗口久久凝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晓恩对母亲也是一样,虽然她埋怨母亲从小到大都不曾关心自己,但母亲赌气跑出去后,她同样在窗口焦急张望,母亲说要回日本,她因为担心母亲,所以决定陪母亲一起去。


此外,晓恩与母亲的频频争吵展示了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互不理解的常态,而她们从隔膜到宽宥的和解过程让我们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并没有多么了解父母,如果我们能够试着多去了解他们,我们也许就能够理解他们,而后与他们和解。


影片中关于“什么是乡土”的议题也非常值得人们深思:久居的客乡和回不去的家乡究竟何处才是真正属于游子们的故乡?


异乡者们大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身在异乡时,我们常常会思念故乡,但真的回到故乡后,却往往又会因长久客居在外而觉得不习惯,萌生出“相见不如怀念”的失落感。


影片中的母亲葵子也是如此。


远嫁异国、客居他乡的二十多年间,遥远的故乡一直令葵子魂牵梦绕,可回到故乡后,她却怅惘地发现故乡已经不属于自己了,她开始怀念吃惯了的广东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