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廿三)朱熹

本文由《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整理而来。

朱熹,1129-1200年。靖康乱时,朱熹在南剑州尤溪县当尉。后来十几年风雨飘摇曾靠经商为生,他看文人士子都热衷于妄佛求仙,导致民风凋敝,于是跟李侗修习理学。

中国哲学简史(廿三)朱熹

《朱子语类》

1215年,李道传在池州,搜辑朱子语录,得到潘时举、叶贺孙、黄轩等人的帮助,出版了四十二卷。共三十三家。俗称《池录》。

1226~1238年间,李道传的弟弟李性传继续搜访,又收到了四十一家。在饶州刊刻《朱子语续录》四十六卷。俗称《饶录》。

中国哲学简史(廿三)朱熹

1248-1248年间,朱熹弟子蔡抗收的杨方、包扬等记录,收了二十三家,在饶州刊刻《朱子语后录》二十六卷。俗称《饶后录》。

1258年,吴坚又在建安刊刻《朱子语别录》,后序年月是1265年。

在饶刻出版之前,朱熹弟子黄士毅已经完成了《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他用的是《池录》为底本,又加了三十八家,并对所有语录进行了分类。

中国哲学简史(廿三)朱熹

1219年,史廉叔要对《朱子语类》进行了删订,分为学类七卷。俗称《蜀类》。后来安徽翻刻《蜀类》,增加了《饶录》九家,俗称《徽类》。婺州王佖也留心收藏朱子语录,先后得三十多家,编为《婺录》。安徽又收录了《婺录》,出版了《徽续类》。

《朱子语录》有“五录三类“之说,五录是《池录》《饶录》《婺录》《饶后录》《建别录》。三类是《蜀类》《徽类》《徽续类》。后来南宋末年的黎靖得觉得这些都有毛病,开始删选“三录二类”制作成统一的《朱子语录大全》,是今天流传《朱子语录》的底本。

中国哲学简史(廿三)朱熹

《朱熹语录》中的思想,从来没有一个问题深入探讨通透的。都是人家问到哪里,他回答到哪里。有时候还答非所问。因此朱熹并没有向西方哲学家那样,用专门的著作来揭示哲学问题。他的思想体系比《论语》还要不成体系。内容基本上都是弟子门人,按时间顺序分门别类整理出来的,完全没有逻辑上的整编。

很多事情,人家问了,他要么接着说,要么反对。可气的是,我们并没有任何地方可以找到,有理有据有逻辑的专门去论证一个事情。在繁杂是字里行间,只能看到他的意见和态度,几乎看不到逻辑论证。关于他的思想,容后想到办法再更新吧。这就好比在网上找个比较能喷的键盘侠,把他一辈子的微博、博客收集整理到一起,要分析他的中心思想。太难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