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史丨施杜裡希 :英國經驗主義的先驅

世界哲學史丨施杜裡希 :英國經驗主義的先驅


歐洲哲學在近代史的第一個世紀裡共發展出三個分支,而我們在上一章裡只考察了其中的兩個:第一個分支是以笛卡爾和斯賓諾莎為代表的法國和荷蘭哲學,第二個分支是以萊布尼茨為代表的德國哲學。其中的第三個分支就是英國哲學,雖然對於歐洲思想的發展來說,英國哲學並不比前兩者意義更大,但是它們三者的地位也是同等重要的。英國哲學與前兩者迥然相異。在十三至十七世紀的這一段漫長的時間裡,英國人是首先為爭取政治自由而鬥爭的民族,而且也正因為此,他們的勢力得以不斷地向外擴張,他們也變得越來越富裕,這使得英國人的民族個性也越來越變得更加理性和注重實際。自十六世紀以來,在英國出現了清教主義宗教運動,他們要求“清洗”國教內保留的天主教舊制和繁瑣儀文,反對王公貴族的驕奢淫逸而提倡勤儉清潔和理性務實的生活,這種宗教運動無疑對於塑造英國人的民族性格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與此相適應,從那時起直至當代,在歐洲的“哲學音樂會”上,英國人一直就堅持不懈地演奏著自己的獨特音調:拒絕抽象思辨,堅定不移地堅持認為,經驗是一切知識和所有哲學的基礎。這樣一種從經驗出發獲得認識並因此試圖將所有的科學建立在經驗之上的哲學派別,我們稱之為經驗主義。

針對以鄙薄經驗為病徵的中世紀經院哲學,最早發起攻擊的就是英國人羅吉爾·培根,他首先發出呼籲,倡導人們將經驗作為真正知識的源泉。這也並非偶然,因為,面對認識而強調意志的優先權的鄧斯·司各脫也是英國人;其唯名論對經院哲學抽象的概念大廈以有力衝擊的奧卡姆的威廉也是英國人;弗蘭西斯·培根也是英國人,他進一步發展了羅吉爾·培根的思想,將其發展為一種改革人類知識結構的龐大計劃,其目的就是使人類在實踐上征服自然。

托馬斯·霍布斯也是屬於這個行列的一位思想家,在本書第四部分的第一章中,我們就已經將他作為一位政治思想家做過評價。霍布斯也反對抽象思辨,他實事求是地將哲學定義為從結果到原因和從原因到結果的知識。對他來說,哲學的目的就是預見到知識的作用並把知識應用於改善人類的生活。霍布斯以伽利略為榜樣,可以說,他已經完全站在了現代物理學思想的基礎之上。而且他也可以被看作是將新的機械論解釋自然的方式首先應用於所有哲學領域中的哲學家。霍布斯因此得出了一種徹底的唯物主義的結論,而且,由於他的思想遠遠地超越了他的時代,這些都極大地阻礙了他的哲學思想在英國被承認和傳播。

此後的英國哲學開路先鋒從他們那一方面為偉大的歐洲啟蒙運動拉開了序幕,其中我們必須提及的一個人就是艾薩克·牛頓(1643—1727),他不僅把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惠更斯等人所取得的成就繼承下來並加以發展,而且還將其聯合為一種龐大的統一體。除了做出大量的新發現之外,牛頓的功績還在於,他把自由落體和運動的物理定律應用到新的天文觀測之中,並證明了使蘋果落向地球的力和使天體圍繞其軌道運行的力是同一種力(即萬有引力)。在科學的工作方法上,牛頓的成就在於,他將經驗歸納的思想與數學演繹的思想非常成功地結合到了一起。在當時的英國,牛頓絕非一種個別現象,他只是一系列傑出的自然科學家中最出類拔萃的一位,他們都是英國皇家科學院(1660年成立)的成員。羅伯特·波義耳(1627—1692)也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是近代化學的創始人。

人越深入地探尋自然的奧秘,他就會變得越謙卑和恭順,牛頓身體力行地驗證了這句話。在這方面,他很像偉大的德國人開普勒。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自然科學家,如喬丹諾·布魯諾或帕拉切爾斯,他們面對新時代所取得的科學成就而歡欣鼓舞,並且也變得自高自大起來,自以為已經揭開了大自然的最深層的奧秘,與他們不同,牛頓自始至終都將這樣一條信念銘刻在心:人的心靈所能認識的真理只是冰山一角。最後,他用下面一段話總結了自己一生從事科學研究的心得:“存在與知識就像是一片廣闊無垠的大海,我們越往前推進,海平面就會變得越來越一望無際。每一項科學研究的勝利,本身也就意味著還有上百個未知的領域等待我們去發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