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成作品:《掰扯老太原》第一集《爆米花》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传播城市文化,留住城市记忆,从你我做起。今天开始,将全文转发山西太原吕大成老师著作《掰扯老太原》,同大家一起回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太原。原载月下花语,原有大成老师亲自配音朗读,现在我还不会插入声音。若有侵权,将及时删除。

吕大成作品:《掰扯老太原》第一集《爆米花》

第一集 爆米花

吕大成作品:《掰扯老太原》第一集《爆米花》

为了发大成老师的这篇文章,我和老婆今晚专门用铁锅崩了一盆爆米花,色味香俱全,相当给力。2020.3.30

【正文开始】

“爆米花”是我们这代人再熟悉不过的小食品了,相信50后们、60后们以及一部分70后们都有着共同的记忆。让我非常惊讶的是,即便就是到了食物异常丰富的今天,“爆米花”也并没有完全销声匿迹,仍然能偶尔看到路边有爆“爆米花”的摊子——一个小火炉儿,一个带气压表的密封铁锅,一个长长的收纳袋子,一个小鼓风机,还有一把小矮凳。

吕大成作品:《掰扯老太原》第一集《爆米花》

今天的孩子们已经对任何小吃都难以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了,再好吃的食品也不稀罕,吃不了几回就腻了,很难在味蕾上留下深刻的记忆。与我们小时候不同,那时由于食品短缺,经常吃不饱饭,因此偶尔吃一次好吃的,马上就会记住它的味道,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仍记忆深刻,比如“爆米花”这种小食品。如今人们这么挑剔的味觉仍然能接受它,说明“爆米花”自有其魅力。如果说“爆米花”是传播最广泛的零食、是最受大众青睐的小食品,大概不会有人怀疑。

吕大成作品:《掰扯老太原》第一集《爆米花》

小时候,街上只要来了爆“爆米花”的师傅,人们就会像过节一样,顿时欢呼雀跃起来。周边几条街上的人们都会奔走相告,纷纷行动,不一会儿就在“爆米花”摊子的周围排起一条长长的队伍。有的人还没来,但他家的脸盆儿已经托人“排”上了队。脸盆中间放一个搪瓷茶缸或粗瓷大碗儿,里面盛放着“爆米花”的原料。

吕大成作品:《掰扯老太原》第一集《爆米花》

爆一锅“爆米花”大约需要四、五分钟的时间,但就这几分钟的时间小屁孩儿们也嫌漫长,恨不得上去推开师傅自己来。只见“爆米花”的师傅不紧不慢地在锅架上转动着手中的铁锅,时不时地看一眼铁锅上的压力表,等铁锅内的压力升到一定的数值,他便将锅从火炉上移开,把整个铁锅伸进一个长长的、用硬橡胶轮胎缝制的收纳袋子中,将开锅扳手从一个小孔中伸出来,用一只脚踩在上面,只听“砰”的一声,锅盖被打开,一股夹杂着浓浓米花香味儿的气浪扑面而来,爆好的“爆米花”随之就都进入了那个长袋子当中。然后,再从袋尾出口处将“爆米花”倒入主家的脸盆中,整个程序就此才算完成。

“爆米花”的那一声“爆”,既宣告本锅完成,同时也是在“做广告”。因为那清脆响亮的“爆”声能传出好远好远,方圆几里都能清晰地听到,即使不知道的人听到这声“爆”响,也能马上寻声而来。

吕大成作品:《掰扯老太原》第一集《爆米花》

“爆米花”,顾名思义,原料以大米或玉米为主。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这种吃食广泛存在于乡间街里,只是所爆的原料不同罢了。当时在太原城里,玉米面不缺,缺得是玉米粒。每当“爆米花”的师傅一来,我就开始生气抱怨,心中还不时地瞎想,为什么粮店不多供应些玉米粒呢?为什么他们要把完整的玉米粒非要磨成玉米面呢?“害”得家里没有玉米粒来爆“爆米花”。因而大多数人家爆得都是“大米花儿”。爆出来的大米白花花的,比未爆前能膨大好几倍。人们在把原料交给“爆米花”师傅的同时,还要给他一小包“糖精”,因为放“糖精”是一个技术活儿,放多了就变成苦的了,而放少了又没有甜味儿。因此,不能自作主张,全凭师傅的经验为之。

吕大成作品:《掰扯老太原》第一集《爆米花》

“爆米花”之所以广受欢迎,除了那时零食少以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满足了人们的视觉感观需要。一茶缸大米、玉米能够爆出满满一脸盆来,即便是孩子多,也足足能够吃上好几天。其实,这种膨化食品既不能膨出更多的营养,也不能代替主食,而且“糖精”吃多了还不健康,只是一种感观上、心理上的满足罢了。

吕大成作品:《掰扯老太原》第一集《爆米花》

当时,爆一锅“大米花”或者“玉米花”是一毛钱,豆子类因为费火、耗时,一锅再加五分钱。由于排队的人多,爆米花的师傅经常要很晚很晚才能收摊儿。当最后一个人爆完,有时已经是晚上九、十点钟了。当人们抱着脸盆满载而归的时候,他自己却常常耽误了吃饭。只见他把沉重的“爆米花”“家伙什”放在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上,顶着月色、拖着疲惫的身体,悄然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正文结束】

下集预告——捡撂炭

吕大成作品:《掰扯老太原》第一集《爆米花》

吕大成,现任太原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酷爱写作、朗诵及唱歌。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副团长、曾多次参加山西省大型文艺晚会并担纲领诵、朗诵,多次荣获省市诗歌、演讲、朗诵比赛一等奖。曾在电台播讲过中长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张铁匠的罗曼史》等。太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长征组歌探析》等10余万字、《听大成讲老太原的故事》等20余万字。曾荣获山西省《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毛主席诗词朗诵会》一等奖;为配合全市中小学语文教学教改,曾为多篇入选的语文教材配音、示范、解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