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是什麼意思?現在還適用嗎?

伊人間


農村地區流傳著各種各樣的俗語,這些俗語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諸多的指導。曾經在農村生活過一段時間,覺得俗語對人的影響真的很大,尤其是農村上了年紀的老人。俗語就像一部人生的生活史,一步步揭露著人們一生當中遇到的各個階段,有些階段甚至有些殘酷。充滿哲理的俗語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有趣,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簡單,俗語凝聚的是中華民族的智慧。

在農村很多老人都會在上了年紀以後,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養老問題。對農村老人來說,如果沒人養老,那對他們來說算是最大的困難了,“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意思很簡單,告訴人們養兒子的時候千萬不要養兩個,不僅要擔負巨大的扶養壓力,而且在老了以後,還要像踢皮球一樣,被自己的孩子們踢過來,踢過去,活的特別沒有尊嚴。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下一句是什麼,下一句是“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

“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讓人感到很無奈,因為辛辛苦苦養了孩子一輩子,到最後沒有一個孩子願意主動承擔養老責任,反而互相推諉責任,試問怎能不讓父母心寒。有句俗語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講的是人生在世,不過瞬息,所以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等到父母老了,再想去孝順父母,估計就再也來不及了。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中華兒女都應該去努力的踐行孝順這個美德,只有懂得孝順的人,才能更好的成長。“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你是如何看待這句俗語的呢?你是否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呢?


鄉村小穩


農村地區流傳著各種各樣的俗語,這些俗語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諸多的指導。曾經在農村生活過一段時間,覺得俗語對人的影響真的很大,尤其是農村上了年紀的老人。俗語就像一部人生的生活史,一步步揭露著人們一生當中遇到的各個階段,有些階段甚至有些殘酷。充滿哲理的俗語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有趣,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簡單,俗語凝聚的是中華民族的智慧。

“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讓人感到很無奈,因為辛辛苦苦養了孩子一輩子,到最後沒有一個孩子願意主動承擔養老責任,反而互相推諉責任,試問怎能不讓父母心寒。有句俗語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講的是人生在世,不過瞬息,所以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等到父母老了,再想去孝順父母,估計就再也來不及了。

在農村很多老人都會在上了年紀以後,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養老問題。對農村老人來說,如果沒人養老,那對他們來說算是最大的困難了,“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意思很簡單,告訴人們養兒子的時候千萬不要養兩個,不僅要擔負巨大的扶養壓力,而且在老了以後,還要像踢皮球一樣,被自己的孩子們踢過來,踢過去,活的特別沒有尊嚴。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下一句是什麼,下一句是“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

生了兩個兒子他們都會互相推卸責任,那如果生了三個兒子老人們的待遇就更不好了,贍養老人的責任更是有可能被推來推去,沒準還沒有隻有一個兒子的老人生活的好,這句話形容的是過去的農村生活條件艱苦時候的狀況,現在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了,但是很多人依然覺得這句話反映的就是現在農村的現狀,兒子多了老人雖然不至於沒有飯吃,但是很多問題也是被兒子們推來推去,生病了沒人帶去看病,想吃什麼了也沒人去買,所以說這句俗語說的還是非常有道理的。

其實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城裡,不過是過去還是現在,也不管是一個兒子還是兩三個兒子,最重要的是孩子一定要孝順, 兒子只有一個只要是孝順也能吧父母照顧的好好的,孝順的兒子不管有多少他們都能時刻想著自己的父母,不會總想著推卸責任而是想著為別的兄弟多分擔一點責任,相反的不孝順的兒子不管有多少對於父母來說都是一種不幸。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中華兒女都應該去努力的踐行孝順這個美德,只有懂得孝順的人,才能更好的成長。“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你是如何看待這句俗語的呢?你是否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呢?


演員周奧運


其實這條諺語有兩句:“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我第一次聽到的時候,感覺也有點莫名其妙不好理解,等聽得多了,再細細想一下,還真是一些社會現象的真實寫照。

在我們農村,從古至今都有一種思想就是重男輕女,而且家中兒子越多越好,證明人丁興旺。兒子多不僅在村裡很有地位,別人不敢欺負,還能養兒防老。那為什麼又說“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咱們社會上有一種現象,有一些老人,哪怕膝下兒孫滿堂,但自己卻過得一點都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子女越多,大家越想把責任往外推,只有有利益的事才會往家攬。就像這句老話說的,如果生養了兩個兒子,父母老後,兩個兒子贍養老人就會像以前養官家的馬一樣,輪流來。而假如養了三個或更多的兒子,那父母老後,這麼多兒子兒媳明爭暗鬥,把父母像皮球一樣踢來踢去,這時候就會連家都沒有了。

相比起生養了多個兒子的家庭,如果家中只有一個兒子的自然就很有責任心,不僅因為鄰里鄉親都看著,自己也要給自己的兒女做榜樣,怕兒女學壞。

當然兒女不孝有一部分原因跟老一輩的教育有關,以前絕大多數農村人生活條件都不好,能吃飽喝足就不錯了,對兒女的教育就有所缺失。不僅沒有教育好他們“孝順與感恩”,兒女一多,自己也不能把碗端平,總會對個別孩子比較偏愛。當年老體弱之後,有些兒女就會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認為老人是累贅。在談及贍養老人的時候,兒子們還會互相比較,有人會覺得自己付出多了,兄弟付出少了,自己太吃虧,有人會覺得小時候老人總偏心對方,還不知道給對方塞了多少私房錢呢,所以自己應該付出少一些。這樣比來比去,還會管老人的死活,還會在意老人寒不寒心嗎?

現在很多觀念都已經發生了改變,傳宗接代延續香火不再是人們心中鐵打的信念,生一個還是生兩個幾乎都是看自己的家庭情況或者個人意願,生兒子還是生女兒也不是唯一的標準。同時大家的生活條件也比過去好很多,都不再只關注於溫飽上,開始明白言傳身教的重要性。

現在還有很多人對自己的晚景比較擔憂,既然感覺養兒防老不靠譜,那麼我們就自己靠自己。還是自己多存點錢,多鍛鍊下身體靠譜些。





阿哥土特產


俗語“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是啥意思?成官馬的老人太可憐了

我國的傳統中孝道始終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漫長的歷史中,出現了許多關於關於養育的事情,眾多孝子的故事令人動容,但也有一些不管父母死活的子孫臭名昭著。先人們通過對自己經歷的總結,形成了許多相關俗語。

今天我們講述的便是一句關於古代養老孝道的俗語——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這句俗語從字面上來看就是說生養孩子不要養兩個兒子,如果養兩個孩子的話就會像輪官馬一樣。

很多人就算平時聽話過這句話,也不理解輪官馬是何意,直白的講,古代因為交通並不方便,出門遠行沒有現今的車輛來使用,為了更快的趕路,也為了降低遠行的疲勞,很多人都會選擇馬匹來趕路。所以在古代很多人都會飼養一匹馬。

但是我們知道古人大多從事農業,很多人連養活自己一家人都成問題,更不要說在獨自養一匹馬。但人們又離不開馬匹的使用,因此就出現了數家人輪流養一匹馬的現象。

這匹馬可以是人們共同買來飼養,也可以是官府裡的馬匹,老百姓可以借馬使用。人們都只希望在自己需要用馬養育它,在其他時期並不想養,但沒人知道自己何時會用馬,所以輪到自己的時候,不得不養。因此輪官馬也有一絲棘手的意思。

眾所周知,在古代男性的地位要高於女性,在農村更是希望自己香火旺盛,養兒防老的俗語也廣為流傳,這樣與今天所講的俗語比較不是矛盾嗎?

其實不然,因為養兒別養倆這句話說得只是一部分家庭,並不是全部家庭都這樣,之所以告誡我們不要養兩個或更多的兒子,這樣會導致自身老後沒人贍養,就像官馬一樣太可憐了。導致這種情況發生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怕我們在養育是有所偏差,或偏愛老大,或偏愛老二。這種偏頗會是沒有受寵愛的孩子內心對父母產生芥蒂,沒有被偏向的一方,長大後自然不願意瞻養父母。而被偏愛的一方也因為明明自己還有一個兄弟,為什麼他絲毫不付出只要他一人來養而心生不滿。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兒媳問題,這個問題哪怕在現今社會也依然存在,不論古今很多男性在結婚後都會害怕自己的妻子。結婚後的夫妻兩人經常會為了一些小事鬧矛盾,男性在許多方面為了不惹她生氣都選擇調和。

而老去的父母更是引發矛盾的重要一點,父母的居住問題最為頭痛,住在家中時間短還好,時間一長兒媳便開始嫌棄,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老去的父母獨自居住在一件小房子內。當然這種情況也只是一部分。我們留心身邊的生活很容易發現類似的事情。

這樣的情況,實在令人唏噓,不過這樣的情況在慢慢變好,現在兩個兒子還是很好的,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人們的認知或其他也都得到提升,一家人相處大多和和睦睦。大家認為呢?



高高的農村生活


關於這個問題,農村人都深有感觸。“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意思是不要養兩個兒子,養了兩個兒子,老人就要讓兒子輪著養,好一點的孝順兒子還可以,一旦兩個兒子不孝順,斤斤計較,老人的晚年生活就麻煩了。農村中曾經出現過很多這樣的情況:養了幾個兒子,老人家辛辛苦苦把他們拉扯大,娶妻生子,分家析產,但老人到晚年的時候,幾個兒子都不想養老人,相互推諉扯皮,致使老人孤苦終老。更有的素質低下的,不但不養老人,還想方設法的去謀取老人的資產,為此親弟兄之間大打出手。這類情況大多發生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左右出生的人身上。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倡導“一孩化”,只生一個好,對超生的國家下大力度重罰。所以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一般都是隻生一個。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現在國家又放開了二胎政策,鼓勵生二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素質也越來越提高了,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跨越,多生兒子卻沒人養老的問題也越來越少了。

個人觀點,還是響應國家號召,生個二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