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互聯網”快車 今年清明祭祀模式有變化

今年清明節,遠在浙江的小茹由於不能回家掃墓,便在朋友的建議下,為逝去的親人建起一座“網上紀念館”,彌補了無法趕回老家祭拜先人的遺憾。她還將“網上紀念館”的鏈接發給親友,親友通過點擊網頁上設置的鮮花、獻歌等按鈕,以此寄託對逝者的哀思。

“受疫情影響,今年清明節不能回家掃墓,通過網絡祭奠,不僅不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還可以隨時隨地在網絡平臺上實現對逝去親人的緬懷。”2日小茹微信告訴記者。

清明祭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掃墓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微信遠程祭掃、網上紀念堂等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祭奠服務悄然興起。

今年,我市不少官方公眾號發出微信圖文鼓勵市民依託“閩政通”信息服務平臺開設的“清明節雲上祭”專題服務,進行網絡祭奠等紀念活動,用戶通過下載“閩政通”app,就可在這一平臺上為逝去的親友建立網上紀念館,並在線上進行祭奠,追思悼念。

進入平臺,發現這裡可以上傳逝者的相關資料,用戶在平臺上能夠為逝者獻花等。同時還可以將祭奠鏈接轉發給親友或分享到朋友圈,讓大家能夠隨時隨地祭奠。

事實上,除了“閩政通”app內的“清明節雲上祭”線上祭奠平臺,網絡上類似的平臺有不少,而這些網絡祭奠平臺大多屬於公益性質,用戶創建網上紀念堂和使用網絡祭品大多都是免費,同時也吸引了不少人使用。

但伴隨“網絡祭拜”新興祭奠形式的出現,關於其是否有悖傳統的爭議層出不窮。支持者認為,網絡為疫情期間無法及時參與祭奠的人提供了平臺,同時還響應了文明祭祀的理念。反對者則認為,通過網絡祭祀似乎少了一份儀式感,還顯得不夠嚴肅,對逝者不夠真誠。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無論清明祭掃形式如何,都不應與清明的文化內涵相分離。清明祭掃表達的是對逝者的緬懷,也是中華傳統注重“慎終追遠”的體現。如今搭上“互聯網”快車的清明節,應守住清明文化最初的那份精神內核。(施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