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與責任一一讀鄭大汪振軍教授《清明節的感懷》一文

感恩與責任

一一讀鄭大汪振軍教授《清明節的感懷》一文

感恩與責任一一讀鄭大汪振軍教授《清明節的感懷》一文


清明節源於感恩。我們清明節上墳祭祖,就是沿襲這種感恩。相傳春秋時代,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在流亡途中,有一次,晉公子重耳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他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晉公子喝。晉公子重耳喝完肉湯身體漸漸恢復了體力。晉公子重耳後來發現,肉是介子推身上割下來的,晉公子重耳十分感動。流亡生涯結束後,晉公子重耳返回晉國。他作了晉國國君,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晉文公重耳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介子推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搖了搖頭,他悄悄地打點好行裝,揹著老母親到深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介子推離他而去,晉文公重耳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此時,介子推已離家去了深山。深山老林路險,找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介子推居住的大山,逼介子推出來。大火熄滅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傷心不已。裝殮時,有人從樹洞裡發現一個血書,上寫: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接下來數日,晉文公天天對著血書看,不停地哀嘆:"悲乎足下,悲乎足下。”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死而復活。便賜老柳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我們清明節上墳祭祖,就是沿襲春秋時代晉文公的感恩故事。自春秋時代至今,這種感恩的習俗已沿續幾千年。從這個意義上說,清明節也是感恩節。我們在感恩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感恩有益於我們生存和發展的人。在鄭大汪振軍教授看來,清明時節掃墓拜祖,既可以慎終追遠,懷念先人,又有利於宗族團結,和睦相處。好在中國有"清明節",人們通過這個特殊的日子,特定的儀式,培養每一個人的感恩之心。

2020年的清明節更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既有家祭還有國祭。天安門廣場下半旗致哀,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英烈致敬和向逝去的同胞致哀。汽車、火車和艦船鳴笛三分鐘。全國默哀三分鐘。汪教授在《清明節的感懷》一文裡談到,這次疫情不僅影響中國,還波及世界好多國家和地區。這次疫情既考驗我們人類的承受力和抵抗力,也促使我們對過去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進行反思。人類在快行健的生活方式中,突然按下暫停健,這就要求人們靜下心來,對自然界、對生活和對生命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妄念"需要清除,“正念"需要加持。“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和而不同”的人際觀,“眾生平等”的自然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互助觀,正是新時代“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共同利益,也是生命意義的本質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