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無法做到自給自足,中國糧食該怎麼辦?

疫情的全球性蔓延已經導致多國禁止糧食出口,全球糧食危機或許已經近在咫尺。中國為什麼需要保證糧食安全?如果無法做到自給自足,中國糧食該怎麼辦?

《財經》記者曾在2015年與美國嘉吉(Cargill)公司CEO探討此事,其中的觀點在如今看來依然發人深省。今日佳作重讀,以饗讀者。

如果無法做到自給自足,中國糧食該怎麼辦?

中國的糧食安全,是靠開放的自由貿易還是自給自足?中國能否承受自由貿易之下的風險,即貿易戰和戰爭爆發後的斷糧?

6月10日,《財經》記者在上海專訪了美國嘉吉(Cargill)公司CEO大衛·麥克倫南(David Maclennan),這位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製造商掌門人認為,中國應堅持走自由貿易的路子,並需要建立多樣化的糧食進口體系以稀釋貿易風險。

中國糧食進口近年來呈上升趨勢,尤其是大豆的對外依存度極高。農業部副部長餘欣榮今年兩會期間披露:2014年中國糧食進口總量1億噸,達到歷史峰值,這1億噸中70%以上是大豆。

世界銀行的研究顯示,中國糧食總需求的增長將大大超過國內糧食生產的增長。2014年,中國糧食總需求為6億噸,預計2020年會達到6.7億噸,2030年達到7億噸。

這並不是中國樂意見到的。長久以來,中國的決策者們對依賴國際貿易保障本國糧食安全保持謹慎,邏輯很簡單:國際貿易與國際政治關係密切,一旦出現國與國之間的交惡,貿易戰和戰爭在所難免,把中國人的口糧拴在外國人手中,實在冒險。

學界有人附和。6月8日,郎鹹平拋出“糧食安全,外資ABCD猛於虎”的觀點,認為萬一遇到戰爭或天災人禍,中國將面臨糧食貿易的中斷。該論調獲得相當多人的支持。

另一種善意的邏輯同樣傾向自給自足。馬里蘭大學的教授萊斯特·布朗曾發起過“誰來養活中國”的討論,他認為對於中國這樣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國際貿易並無法保證中國的糧食安全,中國必須要努力實現自給自足。

郎鹹平提及的ABCD是業內對四大糧商--美國的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法國的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的簡稱,他們佔據了全球糧食貿易的主要份額,這也讓他們在包括中國的一些國家引發爭議。

如果無法做到自給自足,中國糧食該怎麼辦?

大衛·麥克倫南並不迴避嘉吉在中國遇到的爭議,他仍堅持中國需要走自由貿易的路子。“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泱泱大國來說,很難做到自給自足。事實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關注的自己的比較優勢。”

麥克倫南來自寒冷的美國北部,當地氣候不適宜種植橙子,“如果真種橙子的話無疑是在削足適履,我們完全可以選擇從南方溫暖的地區如佛羅里達州和加州購入橙子。”他以自己家鄉的情況為例。

在他看來,這樣的道理在國際貿易中也同樣適用。巴西、阿根廷、北美、加拿大、美國這些國家在大豆和玉米種植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為何不優化糧食種植,將重點放在那些對於氣候、土壤和人民最有利的農作物上,以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呢?”

然而,國與國畢竟不像州與州。自由貿易存在風險,一旦捲入貿易爭端,沒有一個國家政府願意看到糧食來源不確定的情況,這就是提出“糧食安全”的意義所在。

首先,一旦陷入貿易戰,中國糧食怎麼辦?

麥克倫南仍然堅持堅信國家應當推崇開放的貿易政策,“假若你能周全制訂貿易協定,多方維護貿易關係,就能建立一個多樣化的糧食進口結構,而不是單單依賴一兩個進口源,這會有效地分散潛在風險。”

俄羅斯和烏克蘭正在積極向中國出口糧食,有這兩個糧食貿易源對中國而言很重要。

最後,萬一發生了戰爭,該怎麼辦?

麥克倫南表示,這就到了倫理道德的層面,也就是糧食貿易的倫理問題。“多年前當朝鮮深陷危機時,嘉吉選擇向朝鮮運送穀物。這是出於人道主義,我們向美國政府申請合法運送資格,最終獲批(美國法律禁止美國公司與朝鮮進行貿易)。從嘉吉的立場來看,以糧食作為(政治)制約槓桿不符合倫理準則。在任何情況下,糧食和藥物的貿易都不能被推向風險邊緣。”

事實上,包括嘉吉在內的大糧商們通常定義自己為全球公司而非單純的某國公司,越來越多的全球化公司的存在降低了糧食貿易的政治風險。要知道,嘉吉甚至在美蘇冷戰期間給前蘇聯提供過糧食。

當然,在現實世界中,因戰爭導致的糧食安全風險永遠不能排除。(責編/楊佩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