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同聲傳譯是如何煉成的?

我是一名日本留學生,通過在日本三年的生活和學習,摸索、整理出了一套日語學習資料,包括髮音及入門、詞彙及語法、教材學習、等資料都有整理,送給每一位學習日語小夥伴,這裡是日語學習者聚集地,歡迎初學和進階中的小夥伴哦~~~

日語同聲傳譯是如何煉成的?


日語同聲傳譯是如何煉成的?


人民網綜合報道,近年,電視媒體上頻頻出現“同聲傳譯”字樣。他們大部分人只見聲音不見蹤影,但其快捷的傳譯有效加快了新聞事件的傳播,拉近了中國受眾和新聞事件的距離。他們到底是誰?同傳又是如何煉成的?

日語同聲傳譯是如何煉成的?

頻繁出現提升同傳認知度

據中央電視臺國際新聞部主任曹日介紹,央視啟用同傳報道突發性事態開始於2001年底的阿富汗戰爭。但在同年9月發生的“9·11”事件中,央視卻坐失了一次與世界同步關注事件的良機,在新聞大戰中暫時處於不利地位。但翻身的機會很快到來,2003年第二次海灣戰爭爆發後,央視迅速推出大規模直播,首創國內媒體以直播方式播報戰爭的先河。當時共有6位號稱“中國第一代同傳”的英語同傳參與了直播。2003年5月,央視新聞頻道開播,由此更拉近了國人與世界新聞現場的距離。

而同傳真正被人們廣泛瞭解的契機是2011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地震。

2011年3月11日,9級巨震裹挾著狂浪夷平了日本東北沿海,此次地震播報中,中國多家電視臺都不約而同地啟用了“同聲傳譯”即時播報震情的最新動態。

除中央電視臺新聞、財經、國際頻道之外,上海東方衛視、寧夏衛視、鳳凰衛視等多家電視臺也加入了這一陣營。其中央視新聞頻道無疑創下了“最”紀錄——震後頭兩週,新聞頻道在清晨6點起至翌日凌晨1點為止的長達19個小時的直播時段中,都在直播間部署了同聲傳譯隨時待命。同傳配備共持續38天,累計用工達136人次、627小時。

央視此次啟用的日語同傳共約20人,他們主要是來自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日語部的記者和播音員、高校教師、專事翻譯工作的自由職業者。其中主力軍年齡集中在35—50歲之間,很多人從業達10年以上,每年承接幾十場乃至近百場同傳工作。

曹日表示,“3·11”地震之前,雖然同聲傳譯參與電視新聞報道的機會逐年增多,但基本上都以零散性需求為主。像此次這樣長達1個多月使用同傳尚屬首次,當然這也和不斷升級的日本核洩漏態勢不無關係。

同傳在電視中的高頻率出現,引發了不少年輕人,尤其是外語學習者對於同聲傳譯這一職業的嚮往。網上甚至還出現了“如何才能當上同傳”的求助熱帖,國內不少報紙也紛紛刊登介紹同聲傳譯的報道。


日語同聲傳譯是如何煉成的?


怎樣才能做好新聞同傳

同傳,又稱同聲翻譯、同步口譯,是譯員在不打斷講話者演講的情況下,不停地將其講話內容傳譯給聽眾的一種口譯方式。同傳人員須具有一心多用和對兩種語言都要熟悉的良好素質,因為這項工作要求從業人員必須在收到信息的同時,經過短暫的整理後就說出與其意思相近的表述,還要組織好語言使受眾能夠聽懂。

如何才能做好新聞同傳呢? 對此,對外經貿大學的孫初昊有著自己的理解。

一、專業技術背景。新聞同傳涉及的專業知識比較多,只有具備一定的技術背景才能充分理解並準確地進行同傳翻譯。

二、紮實的雙語基礎。新聞同傳記者必須精通同傳源語種和目標語種,對詞彙、句法、時態的運用要熟練到成為一種潛意識。播報前的準備非常重要。每一項新聞同傳任務都有自己的內容特點和特殊詞彙,只有進行充分的準備和預熱才能從容應對。同傳記者對語言(外語與母語)的捕捉能力要強,對於新生事物要感興趣並及時記住一些新聞新語的表達。同時還要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吐字清晰,語言語調流暢、利落。同傳工作時間緊迫,因此平時的語言積累對造就一個成功的同傳記者至關重要。

三、敏捷的反應速度。新聞同傳對時效性要求比較高,涉及的信息點比較多,因此,同傳記者要具備敏捷的反應速度。新聞工作者必須在第一時間迅速、準確地報道突發的新聞事件,特別是一個新聞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現場狀況等,而事件的起因、經過等因素則可能需要經過事後調查才能獲知,相比之下,新聞同傳記者應具備敏捷的反應速度和良好的駕馭語言(外語與母語)的能力。

四、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強烈的求知慾。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交往越來越多,這就加速了對專業翻譯,特別是新聞工作者的需求。各類新聞發佈會上95%都是採用的同聲傳譯方式。講者連續不斷地發言,而譯者是邊聽邊譯,原文與譯文翻譯的平均間隔時間是三至四秒,最多十多秒,譯者僅利用講者兩句之間的空隙完成翻譯工作。因此,記者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豐富的知識是極為重要的。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良好口才表現的基礎。口才實際上是思辨之才、善辯之才、捷辯之才,它體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才能。既有“口”又有“才”,不僅反映的是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同時也是一個人的素養、才智、氣質、品格和情操的綜合體現。


日語同聲傳譯是如何煉成的?


人物剪影:自由職業者老蔡

著名口譯專家jeanherbert曾說過,做一個好的同傳從業人員要“既專才,又是通才”。新聞同傳所要翻譯的內容涉及面寬,包括全球發展的方方面面,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人口、環境、衛生、戰爭、和平等。因此,要求新聞同傳記者要“上曉天文、下知地理”。對越是熟悉的題材,同傳翻譯的效果越出色。同時還要做到“處亂不驚、情緒穩定”;要有較強的情緒控制能力,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鎮定。如果情緒不穩定,就會出現怯場現象,影響理解,影響翻譯質量,有時從業人員甚至會出現“大腦空白”現象。要能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主要依靠平時的打造,在工作之餘加強新聞專業知識和同傳素質的訓練與學習,任何技能的掌握都是“平時的日積月累、艱苦磨練”的結果。基礎打紮實了,自信心自然有了,有了自信心,心理狀態也便容易調整了。

通常來說,在國際會議的日程表中看到“本會議採用同傳方式”的字樣並不為奇,但看到以醒目方式標註出同傳名字的則實屬少見,蔡院森就是這為數不多的“被標註”的人。

老蔡在大學本科三年級時就被特別推薦參加日中教師培訓項目赴日短期留學,本科畢業被錄取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歷史上第一個日語研究生,專修翻譯理論與實踐。畢業後他曾短暫留校任教,1991年進入日企,2001年正式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

老蔡的第一次同傳來得非常不經意。1993年,其任職的日本製藥公司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發佈會,他被推進了同傳間。好在由於熟知內容,做起來倒是得心應手。不過大量接手同傳會議則是在2001年之後,“日語同傳的發展大概比英語晚了10年吧”。當時中國正處於入世談判的最後關頭,中日也因此在經濟法、投資商貿等方面的洽談、會議、培訓等日益增多。

老蔡恐怕是日語界最忙碌的同傳了,每年百多場的會議及各種隨同翻譯,日程總是密密麻麻,其中不乏提前大半年或一年的預約,從政治、財經、環保、科技到人文、安保、媒體,各種中日高層往來中都有他的身影。

沒錯,同傳是個體力活。老蔡說,“每次下會後,不是覺得累,就是興奮或是沮喪”。總之進去了就難以自拔,費腦子又費神,但老蔡仍承認這項工作獨具魅力和樂趣——“能接觸新鮮的信息,見證很多歷史性時刻,瞭解許多不為人所知的內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