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的焦虑源于什么都有点儿,什么都不多

中产阶级的焦虑源于什么都有点儿,什么都不多

文丨吉米妈

中产阶级的焦虑源于什么都有点儿,什么都不多

​二年级刚刚开学第一周,我就给小张停了两个课外班,一个线上,一个线下。

学校免费的课后兴趣班我也没有报名。

一个孩子在上大班的朋友看了我们学校的兴趣班单子,对于什么都没给孩子报表示不理解:

这么多选择,这么好,你不报?

你简直损失了一个亿!

中产阶级的焦虑源于什么都有点儿,什么都不多

(课外免费兴趣班的冰山一角)


我特别理解她会这么说,因为去年的我也是这么想的。

学校提供免费的兴趣班,每周两次。

孩子一年级的时候,我真是认真研究了每一项,选了孩子没有尝试过的课。

我觉得简直太好了,什么都让孩子试试,兴趣广泛点儿,万一能发掘了他什么天赋,那不是赚大了!

但是人总会成熟的。

花钱让人成熟,花时间更会。

因为钱理论上可以是无穷的,但是时间不会。

当然现实是,钱是穷的。

所以开学时,在小区群里一个新一年级的孩儿妈咨询课后兴趣班时说:

我的孩子特别有篮球天赋,我一定得报上学校的篮球班,可别把孩子耽误时。

我完全没有掩饰地告诉她:

中产阶级的焦虑源于什么都有点儿,什么都不多

不是学校的兴趣班不好。

兴趣班本身没错,锻炼身体,陶冶情操。

但是指望一周两次,N多孩子的大课让孩子就在某一方面特牛了,完全是痴人说梦。 

特长,必须要花特别长的时间,有特别好的教练,加上特别刻苦的练习。

这是一个钱加时间的强强组合。  

一天到晚,上各种兴趣班就觉得没有耽误孩子,让孩子赢在了起跑线,是中产父母给孩子和自己挖的陷阱,喝的迷魂汤。

中产阶级的焦虑源于什么都有点儿,什么都不多


中产阶级的焦虑源于什么都有点儿,什么都不多

我在老大3-7岁之间,关于兴趣班,走了好多的弯路,花了很多钱,浪费了很多时间。 

之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是那个曾经给孩子报了14个兴趣班的妈妈,然后呢?),记录过这段心路历程。 

我一开始给孩子报各种班,愿望是非常良好的。

我小时候,就知道学习。我儿子,得多才多艺。

那么多选择,那么多有趣的东西,得让他尝试。 

万一某个东西他有天赋呢,我可不能耽误他。 

于是花钱,于是花时间。 

但是因为太杂了,他根本没法真正投入到某一项,所以他什么都不突出。 

我发现每天时间好像都不够用,都在疲于应付。 

我一直在催,他一直在磨蹭。 

家里氛围很差,一直处于低气压带。 

事情好像有点儿不对劲了。 

我什么都想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什么都得不到。 

要想得,我就得先学会舍。

和身边很多妈妈聊,我发现大家的情况都有点儿类似。 

中产阶级的通病,就是什么都有点儿,但是什么都不多。 

信息,社会资源,钱,都是这样。 

总觉得自己使劲够够就可以够到了,但其实够不到的,就是够不到。 

一开始就没有必要去想。 

脚踏实地的规划,就是最好的安排。 

养老大拼命跳坑,养老二经验值提升。 

吉米3-7岁这几年怎么走,小张未来的课外班怎么规划,我都有了不少思考。 


中产阶级的焦虑源于什么都有点儿,什么都不多

英语是一定要早鸡的

外语类的学习,花功夫就可以提升。

听说读写,这里头是有顺序的逻辑的。

但是哪个都不能放松。

量上来了,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给孩子启蒙,创造英语环境最重要。

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送到国际幼儿园。

至于自己在家启蒙,自然拼读,分级阅读,单词书,练习册,特别多可以利用的材料。

比选择那套书更重要的,是坚持。

如果你一定要问我为什么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要鸡英语,原因很简单:

初中课业就很重了。


英语在相对轻松的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多付出一些,有了成效,英语好了,起码初中就不需要花大力气补英语了。

到了初中,时间是需要挤的。

之前看北京卫视的纪录片《起跑线》,说一个北京的中产妈妈周六带孩子一整天四九城的跑,上四个兴趣班。

其中一个是三个小时的西班牙语班。

中产阶级的焦虑源于什么都有点儿,什么都不多


我希望孩子除了这三个小时的学习,还能有时间做听说读写的练习。

要不然就是浪费时间。

兴趣班绝对不应该是别人都在上,我也要上。上吧,上了这个肯定有好处。

奥数要不要报班

数学刷题短期内会有成效,但是并不持久。

理科的东西,拼的是智商。智商有高有低,爹妈给的,越往后,拉开的差距越明显。

英语领先基本一直领先,后来赶上的少,数学就不一定了。

奥数鸡不鸡,我觉得倒不一定。

但是数学思维的理念要有。

所以带孩子上上数学思维课,是这个材料,鸡,不是就随缘。

不强求,强求不来。 

中产阶级的焦虑源于什么都有点儿,什么都不多


钢琴一定要学吗

不一定。但是音乐素养要有,打击乐,尤克里里,都行。  

很多苦练钢琴的孩子都不知道为了什么。

当然,如果知道为什么,就好好练,刻苦练吧。

不疯魔,不成活。

 

吉米会不会练钢琴,看他自己的意愿吧。

不过我已经把家里的钢琴送人了。

那么多孩子练花样滑冰和艺术体操类,

我们家也要练

他们家孩子练花滑,练艺术体操,为什么练?

死命练艺术类的很多是世家,无论是底子,还是路子,已经铺得很好了。

还有的孩子是为了爬藤,目的明确。

当我知道了投身高尔夫这项运动的孩子是怎么练的之后,我果断让小张放弃了。

孩子是别人家的孩子,爹也是别人家的爹。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真的不一样。

最近我中了一本书的毒--《爱,金钱,孩子》。

这本书是美国人写的,讨论了为什么现在养一个孩子这么贵,教育的投入多少才算够?

其中一段话,写得虽然不是现在的情况,但依然值得玩味。

贵族vs.中产阶级

“由于努力工作不会在未来带来高额的经济回报,贵族父母几乎没有动力给孩子灌输职业道德。做相反的事反而会有回报, 即教导孩子享受优雅的休闲活动,比如让男孩打猎或让女孩学习音乐。这样的休闲技能之后会在提升社会阶级和择偶上发挥作用”。

一定要找最好的老师吗

我一开始不理解那些跳绳都要找世界冠军的海淀妈妈。 

现在我有点儿理解了,因为孩子时间太宝贵了。学任何东西,都希望效果最好。

但是世界冠军太贵了,也太难约,我总觉得一分钟跳150个和200多个没什么区别,何必要争第一。

但是游泳我找了一个还不错的教练,一对一,孩子学的的确很快,动作也很标准。 

启蒙时期的好老师非常重要,有能力,有可能,就找好的。

中产阶级的焦虑源于什么都有点儿,什么都不多


别人家的孩子一个兴趣班接着一个,

我们家为什么不可以

不需要比。 

因为比来比去你可能发现不是孩子的精力,能力不够,问题出现在了你钱不够。

我们带着孩子四九城的通勤,一天上四个辅导班,大人孩子都累得要死。

别人家上的是一对一,或者就是小区里的小课。

教育要重视,但是要量力而行,集中力量办大事。

中产阶级的焦虑源于什么都有点儿,什么都不多

一定有人会说,小学阶段学业不重,干嘛不让孩子多玩玩呢,学什么英语,上什么课外班!

其实初中也可以接着玩的。

用我儿子的话说:9年义务教育,你不让我上学,国家都得来找你。 

如果初中毕业就不再上学了,我觉得可以一直快乐九年。

但是未来呢?

可孩子毕竟不是机器,教育也不是竞赛。

在所有人群里,对于教育最焦虑,最不快乐的就是中产阶级。

因为我们很容易被信息绑架,被“孩子至少要比我强”左右,被“我没有让他学的也许偏偏是TA有天赋”的欺骗。

所以让孩子上十几个兴趣班,到头来虎头蛇尾,什么都不精。

中产阶级的焦虑源于什么都有点儿,什么都不多


坚持吧,浪费时间;放弃吧,都花了那么多钱。

之前有一个很热的话题:对于孩子来说,培养他们坚毅的性格对他们未来更为重要。

而可以培养孩子坚毅性格的,一定是头脑清醒的父母。

学某个东西,上某个课外班之前,为什么?和未来的规划有什么关系?是我们在做决定之前一定要考虑的。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必要所有都在小的时候学。

中产家庭最重要的是整合资源,集中火力。



—END—


中产阶级的焦虑源于什么都有点儿,什么都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