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作者及出版简介

这本书的作者是斯文·贝克特(Sven Beckert)是哈佛大学美国历史莱尔德·贝尔教授,教授现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美国资本主义历史、镀金时代美国史、劳工历史、全球资本主义课程,出版于2019年2月,后浪公司出品,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

虽然看书的时候偶尔会记一些笔记,但是记过的东西如果不常看也会忘记。然而如果一本书真的能让读者产生aha monent,那么这本书本身就已经对读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比记笔记更有用。所以我的荐书内容是在看完书之后在脑海里剩下的东西,也夹杂着感悟,所以不一定正确,读来请以娱乐为主罢。

我今天推荐的书是《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作者以棉花为线索,从欧洲到亚洲,全面铺开讲述了资本主义的源起、发展以及如何重塑了当代资本主义,也就是我们现今的世界。早期欧洲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国王以及一些冒险家为了获得财富,以国家的力量资助个人出海远航,个人在新大陆以国家的名义宣布领土归本国所有,并掠夺当地的财富《枪炮、细菌与钢铁》认为冒险家给当地人所带去的不仅包括钢铁和枪炮,还包括细菌。细菌使大量当地人死亡,然后欧洲国家再移民到当地进行生产以及贸易等。各个欧洲国家纷纷开展探索新大陆,成立殖民地。书中把这个过程所积累的财富以及方式等称为战争资本主义。书的中文版序言王希认为贝克特所书的战争资本主义即为马克思所写的资本原始积累,我深以为然。另外早期的国家与个人力量结合发展国家经济的形式,大概是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缘起吧(纯属个人猜想)。

种棉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欧洲国家为了种植大量棉花远销到各地以获得财富,就开始了非洲奴隶人口的贩卖。但为什么选择非洲人而不是亚洲人,我觉得是那时候的中国处于明朝中叶后半期,国力强盛,所以亚洲人成为奴隶的可能性比较小,而非洲地理位置较近并被殖民,于是就成为了可以被买卖的劳动力。15-16世纪开始的黑人奴隶贸易使得黑人被污名化,与白人相比地位矮了一大截,那时造成的影响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对黑人的看法,比如懒惰、犯罪等等以及美国种族主义的问题。

亚当斯密写国富论的时间和美国革命是同一年,现在看起来好像蛮有意思。美国独立之后在北方逐渐产生了大车间式的生产,制度化的组织工人生产,把人们的生产方式从独立小作坊变成同一时间做工、吃饭和睡觉。棉花产业以女工为主,每个劳工每天工作时长很长,而且工作环境恶劣。南方大种植园以黑人奴隶为主,北方新的生产方式使得管理工人的成本降低,使得使用奴隶的成本反升高,北方的力量想使南方更新生产方式,而南方不愿意摒弃奴隶制,因此爆发了南北战争。最终北方胜利,取消奴隶制。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一直以为取消奴隶制是人的善良和怜悯之心造就,但只不过是为节省成本而不得不摒弃而已。作者把这时称为工业资本主义。

美国经过世界第一次大战,成为全球新霸主,棉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虽然技术进步了,但仍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新的劳动力从哪里来?需要将那些还没有被纳入到大工厂生产形式的国家打破,使所谓的工业资本主义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从而积累财富。所以印度首当其冲,成为棉花纺织大国。在这个过程中棉花产业逐渐全球化,也就是说把世界上更多的人纳入到工业资本主义所建造的一套规范体系当中,人们集约化的生产、休息。当积累了较多财富的国家技术发展之后,那里人们不愿意辛苦劳作使得成本增高,而较贫穷的国家人力资本便宜,苦活累活都不在话下,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下移到人力资本便宜的国家。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便承接了这样的产业,像广州深圳等地的服装制造等等。改革开放四十年后,提出了高质量经济发展的目标,我想这也是说明我国希望改变依靠低劳动成本发展的方式,转而发展高科技类型的企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使国家向富有国家看齐的期望。现在是东南亚等国家接力的时候了。

以棉花纺织业为例,人们的生产从强迫奴隶,到集约化生产即把人们集中起来有规划有顺序的进行生产,再到世界性大生产,一部小小的手机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协作生产出来的,即人们都被纳入到了资本主义的框架下,以纸币为媒介开展贸易和财富的增值,也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棉花帝国》展现了现在的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们是如何成为生产线上的一环的。这本书让我形成了“历史观念”,即看待问题要以发展的眼光:现在会成为历史并对未来产生影响,现在的形成也是历史所影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