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死不屈的史可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能力撐不起人們對他的褒獎

一直以來,史可法是作為一個英雄的形象留名青史的。從節氣的角度來說,史可法算是英雄,畢竟千古艱難惟一死。史可法確實做到了寧死不屈。

但是作為一個高官,處在國家危亡的十字路口,時刻肩負更大使命的高官。史可法在明清易代之際的所作所為其實是不合格甚至是災難性的。

南明建立到揚州城破前史可法的失誤

明朝自遷都北京後,在南京也保留了一套備胎政府班底。當然,因為首都在北京,除了掌握南直隸軍權的兵部和財政稅收權的戶部。南京的官員基本上屬於養老和犯了錯誤被處罰的對象,沒有實權。史可法當時是南京兵部尚書,是南京政府班底掌握實權的第一人。

寧死不屈的史可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能力撐不起人們對他的褒獎

在崇禎上吊,明朝北京政權崩潰之後,南京的政府班子由備胎轉正,當時的當務之急是儘快確定皇帝,穩定南明大局。

此時的史可法在選擇帝位繼承人時犯了第一個錯誤。在崇禎三個兒子沒有消息的情況下,東林黨因為私利不願意立處在繼承順序第一位而且離南京最近的福王朱由崧。作為東林黨人的史可法作為政府首腦,優柔寡斷,導致江北四鎮武人聯合鳳陽總督馬士英提前以武力為後盾支持福王即位。以史可法為首的東林黨被迫接受現實。但在政府裡不斷的延續明末的黨爭格局。此事也導致馬士英等人掌握了弘光政權大權,武人地位上升,造成事實上的軍閥割據。史可法被迫自請離開南京,督師揚州。

寧死不屈的史可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能力撐不起人們對他的褒獎

史可法犯的第二個錯誤是看不清形式改變,堅持連虜平寇政策。

清軍剛入關時力量其實不強,而且主要對付李自成的大順軍。對於南明來說是很好的恢復河南山東等北方失地的機會。可南明當政者以李自成等農民軍為主要敵人。幻想清軍真的是幫助自己復仇的朋友。怕刺激清軍,作為江北軍事力量的主要指揮官。史可法沒有派一兵一卒前去收復失地。反而派高傑的部隊去幫助清軍追擊李自成。結果那支部隊還沒到。清軍就揮師南下了。

史可法犯的第三個錯誤是他本身能力不足,然後自暴自棄。

作為督師,史可法控制不了江北四鎮,徒耗國家糧餉。清軍一來,四鎮一槍不發全部投降。然後在清軍兵臨揚州城下時。作為最高長官的史可法居然心灰意冷,不發任何指示,即使屬下要求投降清軍也回答:請自便。當天居然把軍務交給幕僚處理,自己居然放棄了作為最高統帥的職責,放任事態演化!

寧死不屈的史可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能力撐不起人們對他的褒獎

揚州堅城只守了一天就破了,對比幾個中下層官員帶著一群老百姓堅守江陰81天的成績。真的可以說作為大明軍事方面的主要官員。史可法是不及格的。

對史可法的評價

諷刺的是,對史可法評價最高的是他的對手,百年之後滿清的皇帝的乾隆,乾隆認為史可法和劉宗周、黃道周等人“支撐慘劇,力矢孤忠……足堪一代完人”。請注意,這句話可不是讚揚史可法的能力,是讚揚他們為君盡忠的道德。當時的滿清統治早已穩定。用幾句無關痛癢的話來讚揚前朝能力不足的忠臣,間接提醒自家臣子要注意忠誠,很符合邏輯。

寧死不屈的史可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能力撐不起人們對他的褒獎

史學家顧城先生認為:“史可法一生只有兩點值得肯定:一是他居官廉潔勤慎,二是在最後關頭寧死不屈。至於他的整個政治生涯並不值得過分誇張。明清易代之際激於義而死義者多如牛毛,把史可法捧為巨星,無非是因為他官大;殊不知官高任重,身系社稷安危,史可法在軍國重務上決策幾乎全部錯誤,對於弘光朝廷的土崩瓦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可算是極為中肯的評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