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中的“二泉”在哪?有多美?

《二泉映月》中的“二泉”在哪?有多美?

阿炳,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生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8—1950.12),江蘇無錫人。後雙目失明。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幼喪母,由同族嬸母扶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他刻苦鑽研,精益求 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衝破道教音樂的束縛。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1949年7月23日無錫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樂曲獲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樂學院師生為了發掘、研究和保存民間音樂,委託楊蔭瀏教授等專程到無錫為他錄製《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3首二胡曲和《

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作為民間藝人,他艱苦的一生也許只是有史以來無數血淚人生其中的一次。

《二泉映月》中的“二泉”在哪?有多美?

作品簡介: 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 這首曲子開始並無標題,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賣藝時並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稱做“自來腔”,他的鄰居們都叫它《依心曲》,後來在楊蔭瀏、曹安和錄音時聯想到無錫著名景點“二泉”而命名為《二泉映月》(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這時方定下曲譜。賀綠汀曾說:“《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音樂描寫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以“二泉映月”為樂曲命名,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聽畢全曲,更猶如見其人——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一生。 

《二泉映月》中的“二泉”在哪?有多美?

樂曲簡介

《二泉映月》是華彥鈞(阿炳)於20世紀30年代創作的一首二胡獨奏曲。

樂曲的旋律委婉流暢、跌宕起伏、意境深邃,表現了作者在舊社會飽嘗辛酸的感受和倔強不屈的性格,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此曲有引子、六個段落及結束句組成。全曲以一個音樂主題為基礎,應用我國民間音樂中常見的節奏變化曲式結構,進行五次變奏和發展。樂曲的開始,是個短小的引子:

譜例: 1=G4/ 4 0 6 5643| 2—

主題由上下兩個樂句組成。緊接引子,是傾訴性的沉思的上樂句:

譜例: 1=G4/4 2 3 112| 3 5 65 6561| 5 3 553 26 5612| 3 5 2351 6235|1 ---

下樂句的旋律如心潮起伏,富於變化:

譜例:161 332 | 16 1233 211 6123|5---

以這兩組樂句構成的音樂主題以及後來的一系列交替出現和變奏,把作者憂傷、悲憤、怒號、憧憬等複雜心情充分表達出來。例如樂曲後三段出現的:

譜例:331| 2 32 11 2161|5 ----|

這是主題音樂下樂句的變體。作者巧妙地改變了幾個音的位置,是音調更加纏綿悱惻,悽楚感人。既保持了形象的統一而又有變化的旋法,使旋律的交織起伏有序,進一步抒發了作者難以平靜的思緒。在經過多次發展之後,把樂曲推向高潮:

譜例:2532 |12 33 211 6123 | 5 555553 2321 6123 |1—

音樂高亢有力,表露了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

《二泉映月》中的“二泉”在哪?有多美?

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伸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旋律活動音區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發展和迂迴前進。它的多次變奏不是表現相對比的不同音樂情緒,而是為了深化主題,所以樂曲塑造的音樂形象是較單一集中的。全曲速度變化不大,但其力度變化幅度大,從pp至ff。每逢演奏長於四分音符的樂音時,用弓輕重有變,忽強忽弱,音樂時起時伏,扣人心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