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二泉”是怎樣的來歷,阿炳的《二泉映月》又是怎樣創作的

別石泉

---李紳(唐)

在惠山寺松竹之下,甘爽,乃人間靈液。清澄鑑肌骨,含漱開神慮。茶得此水,皆盡芳味。

素沙見底空無色,青石潛流暗有聲。

微渡竹風涵淅瀝,細浮鬆月透輕明。

桂凝秋露添靈液,茗折香芽泛玉英。

應是梵宮連洞府,浴池今化醒泉清。

“天下第二泉”是怎樣的來歷,阿炳的《二泉映月》又是怎樣創作的

作者

李紳(772--746),字公垂,無錫(今屬江蘇)人。憲宗元和進士,武宗時拜相,出為淮南節度使。與元、白等友善。有《樂府新題》等。

鑑賞

石泉就是無錫的惠山泉,即 "天下第二泉"。

喝茶離不開水,好茶還須有好水。李紳的這首詩就是讚美無錫惠山寺的"天下第二泉"的。這首詩的題目下小序讚美的就是這泉中的水。

“天下第二泉”是怎樣的來歷,阿炳的《二泉映月》又是怎樣創作的

詩歌以飽蘸激情的筆墨,以細緻精微的描寫,寫出了泉水之道。"素沙見底空無色,青石潛說暗有聲。"泉裡沙明水淨,只有潛流暗出時汩汩的水聲。也寫出了周圍美麗的景色:微風輕輕吹過竹林,只聽見淅瀝的聲音;月色透過鬆林,照在泉中一片輕明。當他直接寫到泉中的水時,筆墨更加富於感情了:這泉中的靈液,就是那桂花的秋露凝結而成的,所以才能如此甘甜香美;用它來烹煮那香茶的嫩芽,那茶湯簡直就是神仙喝的晶瑩如玉的"玉英"了啊!他的思緒不禁張開了想象的翅膀,覺得這裡恐怕就是佛寺連著了神仙的洞府,菩薩洗澡的地方變成醴泉了吧!這就賦予惠山泉以更加神秘的意味,詩人的讚歎之意深深地流露了出來。這裡的"浴池",是指梵宮中的浴池。據唐代徐堅《初學記》二三引《普曜經》:"菩薩成道,人水洗浴。""醒泉"據詩歌小序中說的"甘爽",應是醴泉之誤。整首詩歌無論直接描寫泉水,還是描寫景色、發揮想象,無一處不緊密地扣合著石泉,無一處不包含著作者的激情,通過相互映襯,交相融合,寫出了整個泉水的特色和美好,讓人讀來心馳神往。

“天下第二泉”是怎樣的來歷,阿炳的《二泉映月》又是怎樣創作的

據記載,這個惠山泉最早是唐大曆元年至十二年(766—777)由無錫縣令敬澄開鑿的。惠山的得名是因為古代西城和尚慧照曾在附近結廬修行,古代"慧""惠"二字通用,所以又叫惠山。據傳以前"茶神"陸羽曾經親自來品嚐過水味,故一名陸子泉。宋徽宗時,這個泉水還成為向宮廷進貢的貢品。後來經清代乾隆皇帝御封,就成為"天下第二泉"了。

“天下第二泉”是怎樣的來歷,阿炳的《二泉映月》又是怎樣創作的

這裡不僅泉水很好,而且地靈人傑,還因為這"天下第二泉"孕育了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阿炳(華彥鈞)。他本來是個雙目失明的窮愁的道土,但是他的二胡卻拉得很好。據說,他常在夜深人靜之時,來到惠山泉畔,聆聽那叮叮咚咚的泉聲,飲著清涼的泉水,想著皎潔的月色,幻想著自己和人們能有自由幸福的生活。他用二胡的旋律抒發自己內心的憂憤和人間的疾苦,希望光明幸福的降臨,他為此創作了許多二胡獨奏曲,其中以惠山泉為題材的名曲《二泉映月》,是享譽中外、膾炙人口的名曲。那婉轉低迴的動人樂章中,分明體現著"素沙見底空無色,青石潛流暗有聲。微渡竹風涵淅瀝,細浮鬆月透輕明"的優美意境,我們如今聽著這音樂,不也會油然想起李紳這首同樣優美的詩歌嗎?

(管遺瑞)

摘自周嘯天《唐詩鑑賞辭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