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巴精神:科比自传》:科比教会我们的那些事

| 一切都源于孩童时期,第一次听到那让我心醉神迷的“砰,砰,砰”。 —科比

曾经有记者问科比:“你为什么能如此成功呢?”

科比反问道:“你知道洛杉矶凌晨4时是什么样子吗?”

记者摇摇头:“不知道,那你说说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科比挠挠头说:“满天星星,寂寥的灯光,行人很少,而我已经起床行走在黑暗的洛杉矶街道上。一天过去,两天过去,10多年过去了,洛杉矶凌晨的黑暗没有改变,但我却已变成肌肉强健、有体能、有力量、有着很高投篮命中率的运动员。”

后来,我在科比的自传《曼巴精神:科比自传》中找到了答案。


《曼巴精神:科比自传》:科比教会我们的那些事

这是科比的有意为之,目的是为了平衡事业和家庭的折中选择,他始终认为,如果提早开始工作,每天能练得更多,这样,既可以陪伴家人,也不耽误训练。

一个月前,一场飞机坠机事件带走了科比和女儿GIGI,但是,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存于人们的心中。

  • 1、“杀手心态”之曼巴精神

看《曼巴精神:科比自传》的整个过程,我都能感受得到,科比对篮球的热爱,那种热爱,是刻在骨头和血液中的。

曼巴精神在最开始只是科比在twitter上发布的一个话题标签,随着它的流行与发酵,最终演变成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寓示着让人们去积极思考如何才能取得结果,这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中,火箭队球星克里斯—保罗这样评价科比:“你对他的期待不会低,他就是展示出他总是有那种杀手心态”。

当科比想掌握新的招数的时候,他就会马上将之弄懂,为了掌握这种新的技能,他并不在乎出丑,在比赛结果之前的所有训练中,他都愿意出洋相,因为他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面对未知环境下的新对手,他会将对手曾经比赛或者训练的所有视频都找来,一一琢磨。

《曼巴精神:科比自传》:科比教会我们的那些事

科比在篮球赛场上

这种“杀手心态”同样运用在他对技能的训练中,人们总是对“绝杀”尖叫,科比表示:“如果每天要命中1000次投篮,就只是千分之一。如果你每天都能投进那么多球,区区一次投篮算得了什么?”

杀手心态,对自己热爱的事情真正上心,为之痴迷。

总是听到这样的声音:

“我真的很喜欢写作,但是我现在工作太忙了没时间”

“你知道吗?我从小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漫画家,但是啊,我现在结婚了,要带孩子,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学习!”

……

我们从他们的谈论中总是能听得到他们对某件事情的热爱,也发现他们总是能找到一千万个理由不去做这件事,却不能找到一个坚持下来的理由。

科比的成功与他的曼巴精神是完全分不开的,彻底的热爱与追求成就了他的成功,伟大的发明家也曾表示: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在没有拼天赋之前,拿出百分之两百的努力,没有时间那就挤出时间去写作、去学漫画、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说不定哪一天,你就真的像科比之于篮球那样,把自己最热爱的事情做到了极致。

  •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近代理学之父牛顿曾表示: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曼巴精神:科比自传》一书中,无论是自己的理疗师朱迪-塞托还是乔丹或者布鲁斯-鲍文,抑或是拳王阿里,都是科比的学习对象。

不仅仅是从对手或者伙伴中学到的篮球技能,从那些非篮球选手——商场或者拳赛场,只要对自己有帮助的,科比都能从中学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如从拳王阿里那里学习制定比赛计划时的“欲擒故纵”;从拜伦-斯科特那里学习如何管理时间,如何“榨干”生命中的每一天;从耐克公司创始人菲尔-奈特那里学习保持真实。也正是这样的学习精神,让科比不仅在面对每一场比赛的时候,针对不同的对手,琢磨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在篮球之外也学到了其他领域的知识。

以对手“老猫”卡蒂诺-莫布里为例,莫布里的速度之外让科比一时之间无法适应,但是莫布里却也接受不了科比的身体的倾压,所以在与莫布里交锋的时候,科比会主动制造身体对抗,用力量去碾压莫布里,以此占据上风,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效果。

《曼巴精神:科比自传》:科比教会我们的那些事

对于“90后”而言,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在学术上的解释是:因为害怕被同伴排挤而放弃自我做出顺应别人的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peer pressure还包括同辈(即与自己年龄、地位、所处环境相似的人)取得的成就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在这种压力下,同龄人之间的竞争感十分突出,在大学里,为了奖学金或者各类奖项而把自己的同学当作竞争对手;在职场上,罔顾职场道德给同事“穿小鞋”……

如果转变心态,向科比那样,不耻下问,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向优秀的人学习,学习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以及从失败者身上摸索经验,是不是会更有利于自己变得更好呢?

  • 3、做一名长期主义的“种子”选手

在看完《曼巴精神:科比自传》之后,我发现了一件事:科比是一名长期主义的“种子”选手。

罗振宇在一次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中提到“长期主义”,他表示:长期主义不仅要坚持你想做的事情,而且不能中断你在做的事情,还要持续地不被诱惑,一旦中断,前功尽弃。

在科比第一次拿到篮球之后,他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篮球选手。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科比从各个方面激发自己的潜能。他把自己当作一粒种子,从种子到参天大树需要走多久,需要做出多大的努力,他并不畏惧;面对伤害,也只是将它当作暂时性的事情来看待。他表示:“受伤自然会削弱运动能力,限制一部分爆发力,但仅此而已。”

在他的自传中,他讲述了自己与队友或者对手之间对抗的故事,在他讲述的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并不会被对手的强大所征服。相反,面对不同的选手,他会去激发队友的潜能,去寻找队友的弱点,各个突破。在面对自己的不足的时候,他会选择早起工作,花时间在篮球的技能训练上,以此来增强自己的能力。

自律,勤学苦练,毫不犹豫,立即行动,付诸实践,不骄不躁。这些都是科比身上宝贵的品质,也是作为一名长期主义的“种子”选手应该具有的品质。

相反,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者网络上,总是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你看看隔壁的张三三,人家学习成绩为什么能这么好,你怎么就笨得像头猪?”

“最近直播很火,要不要乘机搞一搞?”

“我好害怕啊,怎么办,我做不到,只能放弃了。”

面对暂时性的困难,很多人都选择了直接放弃,于是放弃的不仅仅是困难,还有的是自己那颗拼搏的心。

著名主持人蔡康永曾经说过:“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不如像科比一样,把自己当作一颗种子,做一个长期投资者,享受当下,活在当下,用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生长成一颗参天大树。


写在最后:

一个月前,科比和女儿GIGI一起去了天堂,但是我想,他的精神将永不磨灭,就像他曾写到的那样:

“我觉得我的命运早已注定,未来一片光明,任何事也不能压制我的崛起势头。”

“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击败我,不管是在情绪上、精神上、身体上,还是战略上。”


《曼巴精神:科比自传》:科比教会我们的那些事

图:来源于《曼巴精神:科比自传》一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