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錢的產品做到3000萬收入,小而美的產品也能活得好


3分錢的產品做到3000萬收入,小而美的產品也能活得好


上週,我一個朋友從成都來北京出差,我們專門見了一面。70 後的創業公司老闆李哥,江湖人稱“喇叭哥”。


為什麼叫他“喇叭哥”呢?


因為他做的產品就是一個“大喇叭”,簡單說,就是一款能群發短信和群打電話的 App 工具。


我先說一組數字,李哥的產品現在有 56 萬直接用戶,間接服務 1.8 億人,2019 年營收 2900 萬,30% 以上的毛利。


公司是 2015 年下半年成立的,到目前為止只有 14 個人,其中 9 個是技術,他自己承擔產品經理的角色。


產品離不開用戶、需求和場景。


李哥這款產品的目標用戶是廣大快遞小哥,解決的是快遞小哥在通知客戶取件時「效率低成本高」的痛點。


切入的是以高校、小區、寫字樓等需要快遞小哥電話或短信通知,然後客戶下樓取件的場景。


傳統情況下,快遞小哥需要用手機挨個給客戶打電話或群發短信通知取件。


這種方式不但耗時,而且成本高。


每天送件高峰期需要花很多時間打電話發短信,而且每月要支出不少話費。


對於快遞小哥這個人群來說,時間和成本都是決定其收入的直接因素。


於是,李哥開發了一款產品,名叫“雲喇叭”。


模式也很簡單,他從運營商那裡批發來短信和電話包,然後植入到產品裡以零售的方式賣給快遞小哥。


快遞小哥只要使用這款產品,可以以非常便宜的價格買到短信包和電話包,然後批量輸入收件人的電話號碼,一件群發收件短信和電話提醒。


不僅效率提升了,而且成本降低了。


按每天送 300 件來算,以前光打電話發取件短信就需要 2 小時,使用“雲喇叭” App 後,每天至少可以節省 1.5 小時,並且可以省下電話費 200 多塊。


別小看這 200 多塊,對於快遞小哥們可不是一筆小支出,他們每送一個快遞,平均只能賺 8 毛錢,取件相對賺得多點。


李哥是 70 後,我們聊天時,他一直自稱自己是傳統 IT 人,現在互聯網的很多東西也不是很懂。


可在我看來,他做的就是互聯網產品經理的事,很實在。


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扎到快遞小哥堆裡,去傾聽他們的問題、去觀察他們的工作,然後樂此不疲介紹自己的產品。


有一次,李哥碰到一位快遞小哥在使用他們的產品給買家發通知。他湊上去說雲喇叭是他們做的,快遞小哥感到很驚喜,連忙給李哥點贊。


並對他說:“李哥,你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


這句話讓同樣出身農村李哥深有感觸,“功德這個詞,在農村人心裡可能是最高評價了”。


2015 年準備做這件事之前,李哥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那時候公司也在做快遞櫃業務,用了 3 年時間花了 13 億卻只解決了行業 5% 的問題。


那時候菜鳥驛站和快遞櫃還剛起步,他判斷這個行業還會高速增長,而且配送最後一百米的問題還是靠快遞員解決。


而且他發現,在小區、寫字樓和學校樓下,快遞員經常趴在一堆快遞裡面拿著單子挨個打電話通知。


基於這個洞察,在沒有任何商業計劃書的情況下,他就飛到北京見了投資人,拿到了 300 萬的天使輪融資。


投資人是我們都知道的一位行業大佬,沒怎麼細問,就問他這事怎麼賺錢。


李哥也沒想明白,但就覺得這是個剛需,這事兒可幹!


起初,都是以免費的策略發展用戶,用戶都是他們一個個去聊上來的。


慢慢鋪開後,後期主要靠口碑傳播,這款小工具一下子就在快遞小哥的圈子裡傳開了。


畢竟是免費策略,公司沒有營收來源,一年的時間就把融資燒光了,搭上了自己的家底,一年就燒掉了 680 萬。


這不得不讓李哥重新思考,一款產品不僅要有用戶價值,而且還要創造商業價值,於是他準備開始收費。


於是,他又飛到北京,說服投資人再次拿到 800 萬融資,這下公司活過來了。


而且,快遞員並沒有因為收費而放棄使用他們的產品,因為就算收費,快遞小哥的成本相對以前依然是低的,而且效率高。


李哥從運營商那裡拿到的短信和電話平均每條 3 到 4 分錢,他們通過產品集成給快遞小哥後,只從中賺取幾釐的差價。


就這樣薄利多銷,即積累了口碑,也獲得了收益,公司能正常運轉下去、也能賺到錢。


產品一直在迭代,公司業務也逐年增長。


2019 年,他們平均每天為 200 萬件快遞提供收件通知,創造了近 3000 萬營收,公司利潤 800 多萬,而公司只有 14 人。


在這個行業,如今各大快遞公司把持關口,他們還能逐年保持增長,靠的就是前期積累的口碑和產品價值。


去年,他們榮膺 2019 成都高新科技高成長企業 20 強。


很多人創業都希望做個大平臺,一上來就各種大模式,但就是看不懂到底為用戶解決了什麼問題、創造了什麼價值。


反而這種小而美、解決具體問題、能賺錢、活得還不錯的公司,就實屬難得。


把產品做好,把用戶服務好,不貪大求全,踏實做事,這就是做事的人,是實幹的人。


沒有天花亂墜的理論和詞彙,就想著怎麼做好產品、服務好用戶,然後謀求自己新的發展,就這麼一直髮展下去,會讓人很踏實。


雖然一直在發展,李哥也看到了天花板。


畢竟這是個小業務,而且主要服務於高校和寫字樓等場景下的快遞員,大概占人群總量的 20%。


隨著智能快遞櫃的普及,這一部分的市場空間和紅利都會被擠佔,未來這一格局也會逐漸發生變化。


李哥說也在探尋增量市場,他跟我舉了兩個例子。


他說下沉市場空間其實很大,電商市場下沉,帶動快遞業務下沉。


很多村鎮其實都是集中取件,而且很多都是夫妻店,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集中通知的場景。


到了取件高峰,店裡一家人就趴在那打電話發短信通知收件人,他覺得這裡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用戶屬性不變,需求是一樣的,產品也可以複用,現在的問題就是如何快速觸達這些市場並發展新用戶。


而且有些地方年紀大點的人,他們也不怎麼用智能手機,基本就是通過電話和短信來獲取通知,所以他認為雲喇叭還有人群拓展的空間。


另外,除了快遞場景,外賣場景也有增長空間。


他實地去大學城周邊調研了很久,不同於美團、餓了麼在大眾市場的騎手一對一專送模式。


高校的外賣配送慢慢都採用集中配送的方式,即校外統一收餐,校內分餐派送,宿舍樓下設取餐點。


目前,通過數據看,雲喇叭每天的通知近 10% 是外賣市場。在李哥看來,這都是可以探索的增長空間。


兩個小時的時間,我們聊的都是產品、業務和運營,聊的都是怎麼具體做,沒有扯那些網上能看到的各種概念,一切都很接地氣。


在我看來,李哥雖然認為自己不是專業的互聯網產品經理,但我認為他比很多產品經理做得都要到位。


第一,善於思考,主動發現問題,積極行動。


他離職創業前已經是上市公司高管了,仍然每天關注一線問題、發現未被滿足的需求和市場,然後自己親自去試。


而且想好了就幹,PPT 都沒有就去見了投資人,拿到融資就找人開幹,從不猶豫。


這需要思考,需要洞察,最重要的是開始幹!


第二,到用戶身邊去,觀察用戶行為,洞察用戶需求。


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跟快遞小哥混在一起,“喇叭哥”也是快遞小哥們親切叫出來的。


通過和目標人群的深度接觸,他能更深刻的理解用戶需求,然後通過產品解決他們的問題,從而創造多方價值。


然後從用戶反饋中不斷獲得產品調整的策略,並且不斷去一線,去一線感受市場、去一線發現增長空間。


第三,產品思維不玄乎,就是用心做好每個細節。


現在“產品思維”一詞被包裝了太多的概念,以至於很多人都不知道產品思維到底是什麼了,似乎已經成了一種玄學。


李哥不懂產品思維,他問我,我也沒說。


但我們聊了兩個多小時,其實過程中的邏輯、用心、行動,都是產品思維的落地。


把一款產品用心做好、用匠心去打造它、用它創造多方價值的思考方式,在我看來就是產品思維。


我們不需要過於刻意去把一種做事方式包裝成概念,其實大部分把生意做成的,都有很強的產品思維以及用戶洞察力。


產品思維不是一種方法論,而是一套行動準則。


而這其中最關鍵的部分就是,用心、匠心、價值。


為了這三點,我們會找到很多種方法去解決問題,做事的過程中形成的方法,不就成了方法論麼!


所以我也一直認為:不是先有了方法論才做成了事情,而是做成了事情,自然就有了方法論。


做一款產品、寫一篇文章、計劃一場旅行、安排一次活動,都是做事,都是做產品,都有對應的方法。


寫在最後


不以事小而不為。


再小的事情,只要用心做,就能創造巨大的價值,大部分人停留在“想”的階段,下地幹活的永遠是少數。


不要想那麼多,事情是幹出來的,去幹就行了。


一旦開始幹,事情本身的進展就會不斷調整初始的想法,這跟做產品的 MVP 理論是一樣的。


3 分錢的產品生意如此,我們亦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