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你升职,老板却让别人升职?10岁起就该有的4种能力,你有了吗

那天跟同事聊天,竟意外地发现部门里除了我,其他人都是经人推荐或介绍进来的,没有“后台”的我心里哇凉哇凉的......

为了安慰我受伤的小心灵,我来做个小调查吧,你们现在从事的这份工作是怎么找到的?是清晰规划后自己找的,还是师兄前辈帮忙推荐的,还是家里亲戚朋友安排介绍的?

或许你是这样找工作的:

“拜访师兄、师姐曾经就职的公司,接受面试,闹哄哄地喝着酒、握着手,不知不觉间就签了工作合同。可以说,在如今这个时代,完全可以不用考虑自己想做什么,先找家公司签约再说。”

上面这段话是日本作家大久保幸夫的《12个工作的基本》里描述的,你是不是很熟悉?看完这段话,我就觉得这是一本职场人都将有共鸣的书了。认真看完,里面关于怎么选择职业、为什么会遭遇职业天花板、该不该跳槽、该怎么准备跳槽,每一句话都字字珠玑,说的很到位。

特别有特点的,是他把职场应该具备的12种能力按照年龄阶段划分,其中有4种竟然是从10岁开始就该培养的。这四种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的职场上升力怎么样。真心推荐你也看看。

该你升职,老板却让别人升职?10岁起就该有的4种能力,你有了吗

大久保幸夫在《12个工作的基本》里说,职场中应当具备的12种能力是比技术、资格都更本质的东西,更是每个雇主都在争夺的同一类高水平人才的相同特质。培养这12种能力是有最佳适龄期的,我们今天就先看看从10岁起就该具备的4种能力。

1 反应力:说话比思考重要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人,就是明明参加了公司会议,却一点存在感也没有,不出声、不发言、没表情。会议开始前准时坐在会议桌前,结束后一言不发回到办公室。长期下来,这种人在公司像隐形人一样。如果不是有意这样做,那真是坑了自己而不自知,这样下去被怀才不遇在正常不过了!

为什么从10岁开始培养呢?反应力是从小培养的,你回忆一下小时候上课有没有这样沉默过呢,是不是把这样的习惯带入职场中了?

那怎么提高反应力呢?从10岁到30岁,要自觉的锻炼反应力,多出声、多发言、有表情。

就不说那种一对一交流的场合,在集体场合,你需要时刻集中精神、养成习惯,注意留意你周围的人或者跟这个场合有关的主体。比如,在需要提问的场合,你最好力争第一个提问,这样可以大概率避免别人提同样的问题。提问时可以参考《12个工作的基本》中的方法,先对演讲者表示感谢,再自报家门,最后把关心的问题归纳为一个问题,简明扼要的提问。

除了主动的语言交流,还可以通过非语言的表情和动作。心理学家梅拉宾试验得出,在人际交往中,双方的态度=表情*55%+声音*38%+言谈*7%,你看语言只起到7%的作用,大部分是靠表情来判断对方的态度。比如,开会时与会议发言人进行目光交流,对赞同的部分点头示意,对方在不自觉中就会增加对你的好感度,并增强对你产生诉求的欲望。

冯仑前段时间过生日时分享给他女儿的经验,告诫她不要怕别人说自己“不成熟”,要主动交流分享。这点还带来特别大的好处是,通过交流可以使你的思想得到意外的碰撞,使你的思想更丰富、更睿智。

2 亲和力:用微笑和语言吸引对方

你公司有这样的人吗?在楼道或电梯间碰到了,假装看手机或打电话,与你擦肩而过,也不同你打招呼,哪怕前段时间你还帮过他一个大忙。而有的人大老远看见你,就边喊边笑着跟你打招呼:最近怎么样啊,最近干得不错啊。你愿意亲近哪样的人?

亲和力强的人,在职场上与别人协调配合的难度很小,即使协调中出现小问题也容易沟通解决。而亲和力差的人,别人不愿与他配合,自然步履维艰,顿觉怀才不遇,别人都不理解他。

为什么从10岁开始培养呢?亲和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成长环境培养起来的,十分适合小孩和年轻人。有时只要对长辈报以微笑,就能赢得长辈的信任,在各方面很自然地取得长辈的支持。

那怎么提高亲和力呢?从10岁到30岁,要用心练习面对面和不见面的人际交往准则。

对面对面的亲和力来说,特别典型的是日本田中角荣首相,他当年以初中学历就任内阁的大藏大臣后,参与首相竞选。

作为首相对待选民,竟然在路上遇到10年不见的人时,他也能说出对方的全名,并询问对方“你的奶奶身体还好吗”,正是这点帮助初中学历的田中角荣赢得了大选。

我第一个工作单位的领导就曾告诫我,见别人第一面首先要先记住对方的名字。下次见面要叫姓加职务,以示尊重。当时我单位上千人,他能叫的上来每个跟他有过工作接触的人的名字。正是这样的小细节,让他在35岁的年纪就已经成为了局级领导干部。

不见面的亲和力在现代社会中同样重要。比如你打电话给别人沟通事情,如果什么寒暄都没有直接说事,不是熟悉到闺蜜或哥们的程度,别人一定会觉得突兀。低段位的可以说天气不错,问候下工作忙吗。高段位的可以结合两人的关系,对共同的朋友或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促进相互信任感。

作为一种技能,大久保幸夫研究表明,亲和力可以通过锻炼管理自己的表情,以及模仿亲和力强的人的说法方式和行为举止逐步掌握。

3 乐观力:战略性地消除压力转化为动力

《12个工作的基本》里举了个例子,两个便利店员工正从纸箱里取出商品摆在货架上,有人问员工A:“你在做什么?”A的回答是:“如你所见,我正在从纸箱里取出商品。”那人又问员工B同样的问题,B的回答则是:“我正在摆这种新商品,想试试看到底好不好卖。”

如果面对商品堆积的情形,把工作当成仅仅是完成任务的A自然会觉得压力倍增,而把工作当成自己事业的B就应用积极思考的方式,成功地把压力转化为了积累自己能力的动力。

为什么从10岁开始培养呢?乐观力是面对压力的态度,而压力最早来自病理学家汉斯.赛利的研究所得,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成长和发育中所必需的压力。

那怎么提高乐观力呢?从10岁到60岁,始终要用积极思考正面应对压力。

提高乐观力,就要养成直面压力的心态,像上面的员工B一样以积极思考的心态看待挫折和挑战。

就拿衰老举例。

人都怕老,看怎么看待。巴尔的摩跟踪18岁到49岁的成年人的老龄化纵向研究表明,乐观看待衰老的人心脏病几率低80%。

再说女人,特别怕老,普通女人都怕,何况那些影视明星,很多人甚至把保养当成她们的工作。但你看多次获得电影节影后的颜丙燕,我看她从来都不惧怕衰老,出镜毫不掩饰的皱纹,用自己的沧桑扮演的角色反倒更让人感觉真实。

该你升职,老板却让别人升职?10岁起就该有的4种能力,你有了吗

颜丙燕

再比如,一直不肯服老的高圆圆,在39岁时拍摄了《我,39了》,里面第一次承认自己作为演员不是很有天赋,出道20多年后拍摄《搜索》时甚至重拍了几十次,但仍然会努力演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把每次表演当成进步的机会。自从她这样想,感觉她出镜头更放松了,表演效果更好了,不那么跟自己拧巴了。

压力并不可怕,就像《自控力》一书中说过的观点,“与其逃避不适,不如追求意义”。

4 目标发现力:主动谋事而非被动做事

我的领导给我讲过他两个下属的故事。员工A已经工作多年,任劳任怨,性格温和。员工B思维新奇,年轻气盛。在单位推荐提拔人选时,A满心以为自己胜券在握,没想到结果是B。A满心委屈地去找领导讨说法,领导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他上周的新媒体方案。他说,按照领导要求的成本,计划组织两次媒体推广会,可以加粉1万左右。领导把B做的方案拿出来,B详细对比了组织线下推广、线上互推、媒体矩阵等三种方式的成本和效果,最终指出只要按原计划成本的一半,就可以增粉5万左右,并提出了详细的持续性增粉方案。

大久保幸夫说,日本有个词叫做“待命族”,就是指没有上司指令就什么也不做的人。其实职场中上司说一句,下属做一句的人大有人在。对工作和生活都缺乏目标和规划,工作多年后依然碌碌无为。

没有梦想,就没有目标,就没有引导行动的指示明灯。

要想提升目标发现力,就要从10岁到50岁努力实现从梦想到目标、从目标到行动的转换。

把梦想分解为近期目标,再找准近期目标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用实际行动来消除差距。

比如,想通过自媒体赚钱是梦想,近期目标是在今日头条上获得10篇青云计划,那现在还没有得到原创,这个近期目标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就是原创标和获得原创以后持续在垂直领域更新文章。那么,每周阅读两本书,输出两瓶书评,以及针对时事热点发表一篇垂直领域的图文就是实际行动。

大久保幸夫用理论和实例展示了这4种从10岁起就该练习拥有的技能,这是《12个工作的基本》的开篇。如果你在职场上真的遭到怀才不遇的难题,你可以从反应力、亲和力、乐观力、目标发现力上先去找找有没有问题。如果有,按照给出的方法切实的改、踏实的做,做到了你一定会有变化,下一次提拔的一定是你!

有理想,有目标,有行动,才能有收获。

祝你一生遇伯乐。

与你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