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的各种称号

据说《西游记》电视剧是国内重播次数最多的,从小到大也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但原著小说还是前段时间第一次从头到尾地看了一遍。

《西游记》全书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为主线,但各个故事之间基本没有任何的前后关联,更像是一堆妖魔鬼怪故事的堆砌。当然,看完原著最大的反差还是唐僧的人物形象,电视剧中的唐僧言谈举止就是一位谦谦君子、举手投足都是一副得道高僧的样子,而小说中的唐僧则俨然是一个懦弱无能、自私自利、德行修为甚至都不如孙猴子的伪君子……

不过,《西游记》能够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究其原因,应该是除了孙悟空一路降妖除魔的精彩故事之外,还有书中俯拾皆是的诗词对于各种景色、情节的精彩描写吧,所谓艺术价值很高。

今天,突然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都有着各种不同称号,就根据原著整理了一下:

#唐僧

“金蝉子”:唐僧的前世原是如来佛祖第二个徒弟,名唤金蝉子。因为不听说法,轻慢大教,故真灵被贬,转生东土。

“唐三藏”/“唐僧”:唐僧的俗家姓陈,法名叫做陈玄奘。唐太宗皇帝赐做御弟三藏,指唐为姓,故名唐僧。

“旃檀功德佛”:唐僧取经圆满后,如来因其“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旃檀功德佛。”

#孙悟空

“美猴王”:花果山上石猴出世后,因与山中众猴约定进得水帘洞,遂被众猴奉为大王,“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孙悟空”:美猴王为求长生不老之术,跋山涉水到得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须菩提祖师门下学艺。祖师因美猴王“像个食松果的猢狲”,遂教姓“孙”,又根据门中十二个字,排到“悟”字辈,最后“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

“弼马温”

:美猴王因于东海龙宫强取如意金箍棒及金冠金甲等行头、又于幽冥界强销生死簿,被龙王、冥王告上天庭。玉帝本欲派天兵天将下界收伏,后听取太白金星建议,招安孙悟空上界,封了个官职“弼马温”。

齐天大圣”:美猴王因得知“弼马温”乃是一个“未入流”、“没有品从”的官衔后,一怒之下重返花果山与众猴相聚,席间有两个独角鬼王求见,并建议美猴王自称“齐天大圣”,自此,花果山上立起了“齐天大圣”的大旗——“齐天大圣”这个响当当的名号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独角鬼王想出来的~~

孙行者”:唐三藏自五行山下救出孙悟空后,遂与他起了一个混名叫做“行者”,自此时又称为孙行者。

斗战胜佛”:孙悟空随唐僧取经圆满后,如来“喜汝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

#猪八戒

“天蓬元帅”:猪八戒本是天上掌管天河的天蓬元帅,只因带酒戏弄嫦娥,被玉帝贬下凡尘,投胎在一个母猪胎里。

“猪刚鬣”:天蓬元帅被贬下凡尘后,住在福陵山云栈洞。以相貌为姓,故姓猪,官名叫做猪刚鬣。

“猪悟能”:观音菩萨奉如来之命去东土寻找取经人的路上,在福陵山云栈洞遇到猪刚鬣,劝其皈依了正果,并“与他摩顶受戒,指身为姓,就姓了猪,替他起个法名,就叫做猪悟能。”

“猪八戒”:唐僧到了高老庄后,收猪悟能为徒弟,因其断了五荤三厌,唐僧又给起了个别名,唤为八戒。因此又叫做猪八戒。

“净坛使者”:猪八戒随唐僧取经圆满后,因挑担有功,加升正果,做净坛使者。

#沙和尚

“卷帘大将”:沙和尚本“是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被玉帝贬下界来,落入流沙河。

“沙悟净”:观音菩萨奉如来之命去东土寻找取经人的路上,在流沙河遇到卷帘大将,劝其皈依了正果,并“与他摩项受戒,指沙为姓,就姓了沙,起个法名,叫做个沙悟净。”

“沙和尚”:唐僧到了流沙河,收了沙悟净为徒弟,“见他行礼,真象个和尚家风,故又叫他做沙和尚。”

“金身罗汉”:随唐僧取经圆满后,如来因其“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


《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的各种称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