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大侠萧峰以死明志化解冤仇,我们还对契丹的历史了解多少

​《天龙八部》亦称“八部众”,出于佛经。

八部者,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呼罗迦。

天众之萧峰,萧峰者金庸之大侠也,是故凡不识金庸,亦不可不识萧峰是也。以降龙十八掌闻名于今朝江湖,故为天众。

萧峰生于辽,长于宋,实为契丹血脉。

自古忠义难全,唯有一死方能解脱。萧峰成就其壮美及意味深长宿命之约,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

除了大侠萧峰以死明志化解冤仇,我们还对契丹的历史了解多少

那么契丹到底来自哪里,他们后来又去了哪里呢?

契丹,乃“东方太阳神”之意。

“以辽水名国”的契丹族,开创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黄金时代。

其极盛时期,疆域辽阔,大体上北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东临日本海,南至华北中部,西逾阿尔泰山,与北宋、西夏鼎足而立。

契丹族创造的博大精深的文明,具有强烈辐射作用,直到今天,俄文和拉丁文中仍然沿用其族名“契丹”一词指代“中国”。

契丹族的发祥地在今河北承德平泉,这里是契丹文明的摇篮。

这片地域浑厚古朴,气势磅礴,既有阳刚之气,又不乏阴柔之美。因山体海拔较高,植物垂直分布明显,而山上气候温凉并自成一个小系统。

这片水丰草美的山野,正是当年那些圆脸大眼、袍装髡首的契丹人的世代聚居之地。

当时几乎每户契丹人的住地上都停放着三轮毡车,毡车长辕高轮粗辐,车后部有毡棚,花饰门帘。

契丹人的生活离不开马和车,马是契丹人最普通的代步工具。车的种类则有许多,有运载物资的,有乘人的,还有水陆两用的。

除了大侠萧峰以死明志化解冤仇,我们还对契丹的历史了解多少

每当展曦初照,契丹人便走出毡庐,开始了一天的新生活。

契丹男人头顶部发都会剃光,仅留两鬓垂至肩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契丹人的髡发。

契丹人穿着用兽毛精心制作的衣服,腰扎红色带黄色的佩带,服饰显得格外漂亮。

契丹人的脸部特征:宽宽的面庞、直挺的鼻子、坚实的唇部、细长而大的眼睛。形象极似现在草原上的蒙古族。

契丹青年女子,头戴黑色瓜皮小帽,帽缘扎绿色巾带,挂黄色耳坠,浅绿色长衫上系一条红色腰带,右侧佩一只黄色葫芦状荷包。

契丹人基本上是耶律和萧两姓间互相通婚,并且严禁贵族与平民通婚。如遇特殊情况,须奏请契丹皇帝批准。

成婚前,一般经过订亲、会亲、迎亲、拜奥四个程序,最后办喜事成亲。

契丹人小户家庭居多。一般女儿结婚便与丈夫迁往他乡,儿子结婚则领着妻子另立毡帐。但契丹人婚姻不拘辈份的比较普遍,其中甥女舅父婚较为常见。

契丹族的礼仪繁多为世所公认。各种活动均有相应的礼仪,仅祭祀之礼就有多种。

除了大侠萧峰以死明志化解冤仇,我们还对契丹的历史了解多少

他们奉祀天地,崇尚大山,多用青牛白马以祭。契丹人还尚左,衣襟一律左衽;尚东,凡祭祀之礼一概向东;尚白,祭祀之牲禽多用白色。

此外还崇拜星辰,崇拜火,崇拜箭,崇拜马,甚至崇拜旗和鼓.所以都有不同的祭祀活动。

契丹人最多的娱乐活动是竞技。一年当中有多个竞技日。

契丹族的历史可以说也是飘带酒香的历史。众多的美酒自然要有与之相配的酒具了。各种壶类一直在契丹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酒具的重要角色。

马盂,今名鸡冠壶,又称皮囊壶或马镫壶,是契丹族独有器物,是行军和打猎过程中必备的一种盛酒的用具。

最早的鸡冠壶多皮制,也有木制的,后来改为瓷窑烧制,有穿孔式和提梁式两种。据了解,本地博物馆仅在马盂山和土河源头附近民间采集到的瓷制辽代鸡冠壶,就堪称琳琅满目的鸡冠壶世界。

契丹皇帝居住的穹庐式毡帐十分豪华。其牙帐用枪围成营盘,也叫“硬寨”。枪与枪之间用毛绳连系,每枪下设有一个黑毡伞,为卫士遮风挡雨。

枪外还有小毡帐一层,每帐住五人,各执兵仗作为禁围。

南有省方殿,北有寿宁殿,相距约1公里,殿皆木柱竹榱,以毡为盖,柱为彩绘,壁装锦饰,匾额为红色刺绣,内里帐帘则黄布绣龙。

契丹族是一个马背民族。打猎对于他们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还是一种习武方式。

除了大侠萧峰以死明志化解冤仇,我们还对契丹的历史了解多少

契丹后妃多数都有猎场经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皇后述律平、辽景宗耶律贤皇后萧绰(萧燕燕)都是名垂青史的大辽太后。

尤其是萧燕燕,这位受汉文化陶冶较深,既有契丹气质,又有汉族智慧的女政治家,她曾执掌辽朝两代政权(景宗和圣宗前期),垂四十年,使契丹帝国由中兴而鼎盛。

她曾亲率大军威胁北宋都城,与北宋订立了著名的“澶渊之盟”,形成了宋辽友好往来120年的和平局面。

契丹族在建国之初,耶律阿保机曾亲手制定“尊孔崇儒”的基本国策,其后诸帝恪守不移,常以陶醉于汉文化为自豪。

在辽人的史料乃至国书里,多次以“中国”自居,不仅如此,还以“中国正统”自诩。可见其博采众长的文化吸纳精神,以及“汉契一体”的文化情结。

故人已去,遗迹犹存。在契丹人生活过的这片山水之间,现在已经有了很多辽代旅游线路,大家可以在此感知一个民族那深隐着又真切的心灵秘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