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侠”到“无侠”:对武侠精神衰亡之思考

导语

如果将金庸的 14 部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做一个整体考察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作品呈现出一个有趣而又发人深省的变化。在最开始的时候,主人公是文武双全,气质儒雅的侠客,如最先亮相的《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就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儒雅侠士。再往下走,侠士们“侠”的特质进一步增强,“侠”的境界不断提升。到了郭靖,武侠发展到了侠的最高境界——“大侠”。

从“大侠”到“无侠”:对武侠精神衰亡之思考

此时侠的特质,已经不再局限于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层面,它已经发展到民族、家国的大义层面。其核心特质即是金庸在小说中借郭靖之口道出的一句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具备这一特质的“大侠”的典型代表是郭靖和乔峰。再往下走,“侠”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侠士拥有了自己的更丰富的个性与更鲜明的性格,比如杨过的孤傲、令狐冲的叛逆,张无忌的犹豫和迟疑,这些侠士与郭靖、乔峰的那种大义凛然的气度、烈日秋霜、恩怨分明的侠士形象又略有不同。但大体而言,此时的侠士在大义上仍然立场分明、毫不含糊,仍然具有强烈的家国责任感、泾渭分明的价值判断和强烈的崇善憎恶的道德感。

但是在这以后,小说的画风就发生了陡然转变,到了《鹿鼎记》,不见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郭靖、不见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乔峰、不见了“纵横自在无拘束,心不贪荣身不辱”的令狐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竟然是一个见风使舵、奉承拍马、不学无术的韦小宝!解读金庸小说中这些“侠士”特质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呈现出一个明显的从“武侠”“大侠”到“无侠”和“反侠”的流变过程,并可以得出一个沉重的结论——金庸小说中所展示的武侠精神在逐步衰亡。

一、金庸小说中的武侠精神及其流变

金庸的武侠小说,武是外在,侠义精神才是内在美,才是吸引我们的内在力量。何谓武侠精神?笔者认为金庸笔下的武侠精神大致包含以下内容:讲究原则,信守承诺,勇于担当,讲究情义,崇尚人格、尊严、情感,对乘人之危、滥杀无辜、阿谀奉承、趋炎附势、阴险毒辣、不择手段等行为表示极度地鄙视。我们可以借助孟子的一句话来对“武侠精神”做一个简单化的理解。

从“大侠”到“无侠”:对武侠精神衰亡之思考

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也”。这里,“大丈夫”所具备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品格,就可以理解为武侠精神。

会武不一定是侠,只有行侠仗义的侠义之士,才可称为“侠”,武侠精神是习武之人能否成为侠”的决定性特质,也是武侠小说提升作品内涵和文化价值的重要因素。金庸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对“武侠精神”进行了深入地探索,不断思考武侠精神的内涵,为我们塑造了许多具有强烈武侠精神的人物,比如张翠山、丁典、胡斐、洪七公、郭靖、乔峰、杨过、定闲师太、令狐冲、张三丰、风清扬、方证大师、全真七子、陆菲青、王重阳等,他们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大名鼎鼎的郭靖和乔峰。

从“大侠”到“无侠”:对武侠精神衰亡之思考

在小说创作的后期,随着对历史、社会和人性认识的加深,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实现了转向,表面上还是在写武侠,但实际上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对社会和历史的批判,最终的结果,就是小混混韦小宝取代武侠成为了小说的主人公。韦小宝取代武侠成为主角,并在小说中左右逢源、呼风唤雨,一干江湖侠客反倒成为他驱遣的对象。韦小宝的登场,宣告金庸小说中的主人公已经由“大侠”走向了“无侠”和“反侠”,也正式宣告了金庸小说中武侠精神的衰亡。

二、武侠精神缘何会消亡

对于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转向,金庸自己和诸多学者都有过解释或讨论,笔者在此对这个问题不做讨论,只着重对金庸小说中武侠精神消亡的原因做一个简单的思考。

2.1 实用主义精神大行其道并突破道德底线

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贵族精神。先秦时的屈原卓尔不群,宁折不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显示他的坚定与执着。当得知楚国都城被攻破时,他投汨罗而死,表现了他视尊严高于生命的精神。战国时期的刺客聂政和荆轲,重义守诺,慷慨悲歌,令多少豪杰神往。在魏晋时期,中国出现了“竹林七贤”和陶渊明等崇尚自由精神的人物。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贵族精神就逐渐衰落了。

从“大侠”到“无侠”:对武侠精神衰亡之思考

在贵族精神之外,中国还存在一种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的生存哲学,奉行“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漠然心理,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度自私。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世事艰难,皇权日重,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更容易生存。在这种严酷的形势下,实用主义哲学最终压倒贵族精神并大行其道,奴隶、流氓、无赖也就盛行于世了。当耍无赖、耍滑头、不讲原则、只知溜须拍马的“韦小宝们”活得潇潇洒洒时,也标志着武侠精神走到了穷途末路。

2.2 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酷

先秦时期,风气相对民主,君臣之间还互相行礼。即使到了唐朝五代,议事之时也是“君臣皆坐”。到了宋代,大臣们就只能站着议事了。而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的元明清时期,大臣向皇帝三跪九叩已经成为常态。明代尚有敢于批判反驳皇帝的言官,多少还有一点民主精神。而到了清代,文字狱大兴,大臣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文人们诚惶诚恐,有的干脆一头扎进故纸堆,以免出言不逊惹得龙颜大怒,甚至连累九族。在封建社会后期,专制制度发展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

从“大侠”到“无侠”:对武侠精神衰亡之思考

封建专制最大的特色就是绞杀异端,那些拥有高贵思想和精神的人,注定会被摧残。举个金庸小说中的例子,在《笑傲江湖》中,童百熊面对佞人把持的日月神教,再怎么申诉、解释,甚至诉诸旧情,都没有用。在奸佞之前,行侠仗义也只能是个传说。

三、当代社会仍然需要“武侠精神”

武侠小说是小说的一种类型,它的内容是虚构的,但是武侠小说中展现的武侠精神,作为人情人性的提炼,却是社会精神的真实反映。武侠精神的核心内容是讲原则,重然诺,有担当重情义,归纳起来,它包含着诚实、守信、认真、勇敢和重视感情这些优秀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是中国传统道德中一直呼唤并代代传承的优质品质。

从“大侠”到“无侠”:对武侠精神衰亡之思考

这些优秀的道德品质,是引导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崇高、最壮美的指针。在社会发展的混乱时刻,可以发挥着廓清社会杂音、矫正社会方向、呼唤人们向真向善向美的作用。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承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我们仍需要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品质。虽然小说中的武侠精神已经消亡了,但是在现实当中,对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武侠精神”,我们仍有把她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的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