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破局點”:直面你的內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人生“破局點”:直面你的內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在神話傳說與仙俠小說裡面,我們經常會讀到這麼一個情節:那些想要突破能力極限,達到更高一個境界的神魔、修行者,都要面對克服心魔這一關的考驗,成功破除心魔,自然就是得道昇天;克服不了,就是功虧一簣,打回原形。

佛語有云:“修行最大的敵人,是心有魔障。”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修行,那麼我們這一路上的成長、蛻變,就是在不斷破除內心各種魔障的過程,《呻吟語》裡面說,“此心拖泥帶水,是人生最苦處。”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身處不同的年齡階段、人生十字路口上,我們會有不同的心理活動、思想觀念,這些因人而異的想法、態度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積極向上的自我激勵,會鼓勵我們一路向前,去追求我們想要的東西——這是積極的一面;一類是消極悲沉的自我否定,在困難挫折面前會消磨我們的意志、動力——這是消極的一面。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消極觀念的影響力要大於激勵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儘管在前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最後的困難關頭卻是功敗垂成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尤其是在不同年齡的心理轉換時期,我們一定要去正視自己內心深處的黑暗面——也就是那些給我們帶來萎靡、悲觀情緒的負面東西,比如失望、恐懼、危險、傷痛。

首先,需要鄭重說明的是,“趨利避害”是我們早已種在基因裡面的特質,是人類在千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已經融入血液裡面的東西,任何人都不要奢望自己不會出現黑暗面。不管在什麼時期,也不管在什麼地方,只要存在利益分配、資源爭奪、力量衝突等競合性行為,就一定會引發人類基因裡面的黑暗能量的爆發,其表現方式可能是壓力、恐懼、驚叫、哭泣、疼痛甚至是傷亡。

人生“破局點”:直面你的內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一個人要有所成功,他所依靠的東西一定是正面向上的,因而我們一定要想方設法去轉化內心的黑暗面,正如曾國藩在家書裡面所千叮萬囑的:“只有保持一顆勤奮向上的心,才能心之所向,取我所願。”另外,根據吸引力原則,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具有性質相近,趣味相似的東西,才會產生集聚效應。從能量場的角度來看,我們所追求的成就、功業、名望,本身就是社會大眾所渴望、頌揚的東西,只有與之相適應的能力、信心、勇敢,才能幫助我們去爭取到手。

你如果去觀察社會的成功人士,你會發現這麼一個約定俗成的行為,這些功成名就的人,他們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回饋大眾,感恩社會,這些行為背後所反折射出來的就是他們善於散發正能量,一來可以影響更多的人去做出更多的公益行為,二來可以提高他們在社會的知名度,為日後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埋下伏筆。正如《了凡四訓》裡面所記載的,“種善因,結善果”。

現代醫學有這麼一種假設,“生命的新陳代謝,可能是由能量支撐著的。”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將負能量轉化為正能量,自信昂揚地度過人生重要階段,實現生命的願望與追求。在“幸福心理學”講座上,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泰勒·沙哈爾說過:“儘管是成功人士,也會有壓力,有恐懼,有他們的至暗時刻,他們之所以能走到普通人所難以企及的人生高度,原因就在於他們知道如何去轉化自己的壓力,釋放心裡的負面情緒。”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也曾說過,“真理說了也不過是耳熟能詳的小常識,只是我們本能地忽視這些不起眼的東西而已,不管是日常生活的小快樂,還是人生的大成就,首先就起源於你選擇做一個積極主動的人,懂得向身邊的人分享開心愉悅的東西。”

人生“破局點”:直面你的內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對於如何面對自己的黑暗面,方法自然是應有盡有,而中華5000年的智慧文明也給了我們最實用的錦囊妙計,譬如說,佛家有“觀心自照”的禪悟方式,即我們要打開自己的內心,把裡面的小人釋放出來,看自己是如何悲觀的看待我們的生存環境,認清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後慢慢地回到正軌上來,我們常見的“打坐”就是這麼一種表現形式;道家有做到“道法自然”的修行方式,也就是向大自然學習、吸收一切正面的東西,用以提升我們內在的修養,所謂“精神內斂,取法天地”,就是這麼一個道理;而儒家則是推崇“中庸之道”,強調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改正一切不好的行為。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在這裡,生活的真相就是,我們的人生就像一面鏡子,有看得見的陽光燦爛的一面,也有陰暗晦澀的一面,有幸福快樂的時刻,也有傷心失望的時候,往後不管發生什麼事,我們都要永遠相信自己,相信努力,相信未來,只有先選擇相信,然後才會看見,最終才會實現。

泰戈爾在《飛鳥集》裡面如是寫道:“生命以痛吻我,我仍然報之以歌。”孔老夫子也曾說過,“以直抱怨,以德報德。”不懼怕人生有多少難關,直視我們內心的黑暗面,化悲憤為力量,是我們粉碎未來的一切障礙,到達人生終點的最大武器,常言道,“我的命運我做主。”讓情緒迴歸理性,讓正能量為行動代言,是我們對生命該有的最大主動權和話語權。

最後的最後,借用一首詩,送給正在經歷人生的至暗時刻,對未來充滿懷疑與憂慮的你們,一起來共勉,“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