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悟道?王陽明在武夷山悟到了什麼?

王陽明之武夷山悟道?

王陽明到底是否去過武夷山,傳說是有的。

反正,今天的人是沒法考證的了。

不過,王陽明在武夷山寫過一首詩,這首詩倒傳說是真的。

《泛海》

險夷原不在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裡,月明飛錫下天風。

過去每次看到這首詩的時候,都是快速跳過的,幾乎沒有思考。

今天看酈波老師寫的《五百年來王陽明》,看到這首詩,一下就停住了。停住的原因有很多,總之,多讀書沒壞處。為什麼要讀不同人寫的王陽明傳記,因為所有作者都在盲人摸象,為了把象摸清楚,就需要了解不同角度的盲人摸出來的象,慢慢拼湊起來,也許會更接近真實的象。

首先,讀出了“危險和平安”。

其次,讀出了“在心的外面”。

第三,讀出了靜。

第四,讀出了動。

“險和夷”,其實就像“名和利”,其實都不在胸中,都是什麼?都是自有天意。所以呢,不必念念不忘,那樣,非但於事無補,反而會暈頭轉向。

心裡沒有“險和夷”,胸中沒有“名和利”,就像太空不會記掛浮雲一樣,浮雲而已,不過一團水氣,很快消失殆盡。所以應該怎麼樣,應該關注自己的內心。

夜靜,可以感受到三萬裡海濤,那是多麼安的靜啊。

月明,錫杖飛舞,天有風,動有則。那是多麼美的動啊。

酈波先生說“月明飛錫下天風”有一段錫杖飛起來解決人間戰爭的公案,那是另外一種闡釋。

所以,如此看來,從京城返回故鄉途中、被劉瑾追殺的王陽明,到達武夷山這個時間節點,其實是比龍場還難的時候,如果在武夷山沒有一個正確的選擇,就沒有龍場悟道。

從這個“險與夷”不在胸中的感悟來看,當時,王陽明的心已經開始通透,已經開始“心外無物”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這首詩可以說是王陽明的“武夷悟道”。


武夷悟道?王陽明在武夷山悟到了什麼?

酈波老師說,當年郭沫若在日本正準備絕望中去自殺,看到王陽明的這首詩,馬上就開始奮發努力。

諸位,您看過這首詩,是不是也要開始努力了。

記住,一切事物“不在胸中”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