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將進酒》精講,為什麼說他並沒有發牢騷和發洩?

744年,李白受了唐玄宗賜的一大筆錢,離開了朝廷。有人說,李白太過恃才自傲,從而得罪高力士,被高力士和楊貴妃讒毀,詔許還山,賜金放還。李白真的是因恃才自傲而得罪高力士嗎?那他是在這方面情商很低了?高力士是權衡朝野的宦官,連太子都拍他馬屁,李白僅僅是因為驕傲而不討好高力士嗎?一個宦官亂政,是件危險的事情,李白自然是故意與他作對,唐玄宗沒有給李白重要的官職,李白整體陪她和楊貴妃玩耍,李白早不想待下去了。李白如果諂媚一些,他繼續苟且偷生地待下去,這不是李白的性格,他志在“濟蒼生、安黎元”。


752年,李白與好友岑勳、元丹丘置酒高歌,李白有作詩《酬岑勳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將進酒》大概也作於這個時候。《將進酒》是樂府舊題,原是漢樂府短簫歌的曲調 ,題目即為“勸酒歌”,李白這首《將進酒》的文體可以歸為樂府,也可以歸為七言古體詩,又稱為歌行體,如歌之行,古代的詩歌都是吟誦的,這首《將進酒》吟誦起來,曲調澎湃如流水、節拍均勻。

《將進酒》中有很多入聲字,入聲在古代也是一個聲調,在普通話裡已經沒有了,但是在很多方言中還保留著,這個聲調的特點就是短促而有力。



李白《將進酒》精講,為什麼說他並沒有發牢騷和發洩?

君不見,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流水”是一個意象,在古詩詞中,流水寓意著生命的流逝,這個意象來自《論語》,《論語》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李白在此描述的流水更加急速,因為是從“天上來”,所以奔流的速度會很快,這裡用了一個“奔”字,也是在形容流水之快,如生命的流逝一樣,而且“不復”回,“不復”在唐音中是兩個入聲字,此處有哽咽的感覺,時光再也回不來了。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這一句用頭髮的變化來感嘆生命的流逝,並不是講父母也老了,所以“高堂”並非指父母,早晨是青絲,到了晚上就變成了雪一般的白髮,時光真是太快,“悲”不在歲月催人老,“悲”在壯志未酬。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人生得意須盡歡,這裡指“及時行樂”,“及時行樂”並不是貶義詞,不是是放縱慾望,懷有濟世安民的志向而不能得以施展,只能把悲痛化作及時行樂,又能如何?莫虧待了這杯中酒,別虧待了自己,這裡沒有發洩,反而讓我們看到了他內心的力量。

李白《將進酒》精講,為什麼說他並沒有發牢騷和發洩?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天生我材必有用,這裡的“必”字用得很傳神,這是李白的自信,他對自己的治國之才充滿自信,“必”在唐音中是入聲字,這裡有斬釘截鐵的感覺。

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有:“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千金散盡還復來,並不是炫富,也不是肆意揮霍,這是在表達一種態度,在實現理想面前,物質和金錢如糞土。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不一定非得要殺牛和宰羊,也不是非要喝三百杯,這一句主要表達豪情萬丈,不醉不歸。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岑夫子是岑勳、丹丘生是元丹丘,三位推杯換盞,來來來,喝起來,一刻也不要停,不要停,喝起來,不要停!

李白《將進酒》精講,為什麼說他並沒有發牢騷和發洩?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來,我給你們倆個唱一首歌,請你們豎起耳朵好好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鐘鼓” 指音樂, “饌玉”指美食,音樂和美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醉方休,“不願醒”說明內心的痛苦,酒精的麻痺可以暫時忘記煩惱,可是“借酒消愁愁更愁”。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自孔子以來,聖賢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而現實的統治者總想操控一切,聖賢的理想總是難以實現,所以聖賢很寂寞,李白也有聖賢之志,所以他也很寂寞。像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最出名的莫過於劉玲,面對黑暗的政治,只能常泡在酒缸子裡,一醉解千愁,酒醒繼續喝,喝醉愁又散,如此反覆,他們之所以痛苦,皆因為他們心懷天下,卻無可奈何。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陳王”就是曹植。“平樂”,是樓觀的名字,故址在洛陽。曹植《名都篇》中有“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曹植才華橫溢、心繫百姓,但與李白同樣懷才不遇,同樣也只能天天飲酒作樂。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主人”是指酒館的店主,他們三人並非在家喝酒,而是在酒館,他們交到櫃上的酒錢已經用完了,酒館老闆又來催帳了,李白對酒館老闆說,我不差錢兒,你儘管把酒打來,你看我們三個像差錢兒的人嗎?“沽”是打酒,因為古代都是散酒,需要古代的量具來沽酒。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五花馬”是指毛色呈現出五種花紋的馬或者是把馬鬃梳剪成五瓣的馬,在唐朝三花馬就很寶貴,五花馬指最寶貴的馬匹,“千金裘”也形容裘皮大衣之名貴。

寶馬和名貴的裘皮大衣都不要了,來來來,把我的五花馬和裘皮大衣都換成酒,老闆,請讓你的兒子把酒端過來,我們要繼續喝酒,喝醉了就可以忘掉這“萬古愁”了。這裡的愁是“萬古”的愁,“萬古”有歷史縱向感,歷史上所有的聖賢都有這樣的憂愁,孔子有、屈原有、李白也有。


不是為了自己能不能升官而愁,不是為了個人能掙多少錢而愁,是為了天下而憂愁,這種憂愁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所以這首詩沒有發洩,反而讓我們感到心靈震撼,敬從心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