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哥:大唐第一狂士,从假诗仙到真诗仙的飞升

白哥:大唐第一狂士,从假诗仙到真诗仙的飞升

“要是能重来,我要做李白”

说起李白,在汉文化圈,算是知名度最高的诗人。

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那么多人喜欢李白。我想问你,

你喜欢李白的什么。

清高狂妄?仙气十足?恃才傲物?

但是,我却喜欢他晚年的隐逸、平淡与自然。

这里的晚年当从他流放夜郎,中途遇赦说起。

你还记得那首小学课本中的《早发白帝城》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作于遇赦途中,是他晚年的开篇诗作。

你是否能从中读出,诞生于平静、恬然之上的一种小愉悦呢?

还有那首《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你是否能从中品出,李白那颗真正隐逸之心,以及不足外人道的闲情逸致呢?

白哥:大唐第一狂士,从假诗仙到真诗仙的飞升

1.青年时期的李白,才气与豪情并存

青年时的李白,由于出身原因,不能走科举这条路,又或者说他不屑于走这条道路。所以他一心要走终南捷径的道路,不停地从这个山隐居到那个山,无非就是求关注,求接见;

干谒名流,李邕、韩荆州等。即使碰了一鼻子的灰 ,他也会毫不留情地回怼一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拿自己的婚姻做赌注,两次迎娶前朝宰相的孙女,为自己的仕途铺路;

吹捧玉真公主,不惜与当时的诗坛大腕维摩诘成为情敌;

更与当朝宰相贺知章厮混,金龟换酒,被其赞为“谪仙人”;

皇天不负苦心人,李白用尽了各种姿势,终于得到盛唐一哥李隆基的邀请函。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长安的经历,使他名噪一时,粉丝满天下。但供奉翰林的工作,无非就是歌功颂德、填词助兴、夸耀美人,这与他“大道匡君”的理想是背离的。

在别人眼中,李白一时风光无两,红的发紫,更引来了一些当权者的嫉妒;加之他性格清高自大,而又眼见自己的理想逐渐破灭,便沉迷酒里乾坤,使他愈发变得疏狂。朝堂上,谗言四起,他不得不离开长安,背离梦想而去。

短短三年时间,他经历了理想从实现到破灭。

离开长安时,他与朋友晏饮,做最后的狂欢,写下了千古名篇《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落寞。

李白当属这群人中,最失意、落寞的那位。

凭着酒劲,他在诗中,感慨时光飞逝,感慨人生无常,用仅有的才华为自己证明。借酒浇愁,在结尾发出“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样深切沉痛而又潇洒豪迈的喟叹。

但是,再多的酒也无济于事,就像他自己也说过: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想他,在这次酒醒之后,在离去的途中,必然会清醒许多,离自己喜爱的自然隐逸近一些,离高傲自负的自己会远一些。

白哥:大唐第一狂士,从假诗仙到真诗仙的飞升

2.中年时期的李白,在矛盾与冲突中,岁月蹉跎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光里,李白一直处于理想与现实的挣扎之中,开始了他“寻仙人、找仙草”的游历之路,以纾解心中的郁结。

无论是: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这样的疏狂;

还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样的豪情;

亦或是: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样的隐逸,都是诗人在现实与理想的交错中,痛苦、折磨的写照。

也是在“赐金放还”后的一次游历中,他来到了庐山,夹杂在心中的矛盾与冲突,巨大的失落,使他把庐山小小的溪水流下,都能看成是从九天下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以为这是夸张、吹嘘,凭借文采,信手捻来?可你不知他心中的失意、落差有多大,这只不过是心理的投射。他曾经身处盛唐天子身边,是当红的御用文人,就犹如是在九天之上,而今落寞,只一介草民。但他心中还是认为自己是天上的银河,而今不得已,降落在这庐山之上,成了一股小小的溪流。

被过高的理想充斥内心,被自己因为才高而自大充斥内心,现实与梦想的困顿充斥内心,往往使他难以看见,真正的自然美景。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满篇的夸张、虚构: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写出来的都是幻想之物:谢公、天鸡、龙熊、虎凤、白鹿、云之君。理想、自大、现实都成了他心中的一叶障目,遮住了诗人欣赏自然景物的神眼。特别是最后一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则完全出卖了他。一种怨气、一种不公、一种愤怒,在他心中久久桓横。

失意与豪情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悲愤与抗争的痛苦,都能铸就不朽的诗篇。

问题就在于你,更喜欢哪一种诗风。

白哥:大唐第一狂士,从假诗仙到真诗仙的飞升

我是乱入的

3.当政治理想彻底破灭,诗人才是艺术的诗人

760年,也就是遇赦归来的次年,重游庐山的李白,已经成了平淡自然,真正的仙人。这时的他放下了崇高的理想,重新审视了自己,写下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这样动人的篇章。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意境多么的宏大、高远、苍然,简直不像太白,而像他的迷弟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之下,李白的这句,还是要高杜甫一筹。同样是壮阔之景,在梦游天姥中都是幻想,在庐山谣则都是实景。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这首庐山谣,虽然最后还是写到了成仙,但这是修道之人自然的心态,隐退幽居,寄情山水,再也不是以前:隐居只为求名,成仙也只是逃避现实的借口。

庐山谣大部分内容都是写自然秀丽的庐山风光,心中没有了阻碍,当然可以看清、看见自然的美景,这就是具有了神眼。

放到普通人身上也一样,心中如果杂念太多,势必匆忙、缭乱,再美的事物放在你面前,你还是会视而不见。只有心变得清明,自然才会清明,万物才会清明。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开篇提到的这首《山中问答》,来体会晚年李白的小情绪。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你问我为什么隐居,李白还能回答吗?年轻时各种隐居求名,而此时的隐居或是游历,已经和最初有了本质的区别。他,笑而不答心自闲,是一种恬然自得的心态,也许他答什么,在俗人眼里,都认为这是沽名钓誉的手段,不值一提,甚至还会惹来嘲笑,那还是不答为好。你也不能说别人不懂,毕竟你以前一直都是这么干的。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而这种美景,也不足为外人道也,只想留在自己心中,慢慢品味。

这首诗语言朴素,转接轻灵,活泼流利,浑然天成;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意蕴幽邃;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

我们继续欣赏他的晚年的诗作,来感受一下,真·诗仙,究竟又有何不同。

761年,李白刚过花甲,也是他去世的前一年。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这时,再也没有昔日朋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关于这首诗的意境,在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华好诗词上,都出过题。几位老师与教授一致偏向闲适、淡雅的意境,而非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样孤绝的意境。细品来,确实似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但仙人毕竟是仙人,恬淡中,意境阔达、高远,仿佛面前这座山有了灵性,与诗仙心意相通。

白哥:大唐第一狂士,从假诗仙到真诗仙的飞升

4.李白从“假诗仙”到真·诗仙的飞升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纵观李白一生,青年时期,被掌声与鲜花围绕,使他狂妄,过分自信,甚至自负;经历了数次打击之后,中年时期的李白,则沉湎于理想与现实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于是他呼朋引伴,游历山川,以此来逃避现实。

晚年时期的李白,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漂泊流离,在永王李璘幕府事件之后,又蒙受了牢狱之灾,转而遭受带罪流放的屈辱,幸好在流放途中,关中大旱,朝廷大赦天下,才得以自由。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至此,李白完全蜕变成了真正的仙人。而那首《早发白帝城》便是开端。

从《早发白帝城》开始,晚年李白的诗风大为改观,大气磅礴、豪情依然在,但缺少了青年的狂妄与自负,中年的挣扎与矛盾,多了一份,恬淡、自适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这种改观,我们可以从《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独坐敬亭山》等作品感受的到。

晚年的李白,在生活上和他的基友兼迷弟老杜一样,贫病交加。从流放遇赦,仅不到四年的时间,一代诗仙,终究驾鹤西去。

白哥:大唐第一狂士,从假诗仙到真诗仙的飞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