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看中國之四川:江油市。

江油市地名由來

因涪江而得名,取“江水所由”義,原作“江由”,後改作“江油”,故名。

江油市歷史

江油歷史悠久,名稱來源於蜀漢江由戍,北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設江油郡,將江由改為江油,一直沿用。唐杜牧《通典》又稱:“油江郡,轄油江、青川為縣。”故江油又有古油江之稱。

1935年紅四方面軍進駐,建立江油、彰明、濟時3個縣蘇維埃,4個區蘇維埃,35個鄉鎮蘇維埃,179個村蘇維埃政權。紅軍撤離後,國民黨政府隨即恢復了對江油、彰明縣的統治,直到1949年12月解放。

現江油市系原江油、彰明兩縣於1958年7月28日合併而成。合併時名江彰縣,1959年5月21日遵綿陽專員公署(59)民政字第069號轉國務院“關於同意將江彰縣改名為江油縣的批覆”的通知,將江彰縣複名江油縣。

地名看中國之四川:江油市。

原彰明縣,古為梁州之域。周為羌屬地,屬雍州。秦為蜀郡地。漢為涪縣地,屬廣漢郡。三國蜀漢時,改涪縣屬梓潼郡。晉懷帝為涪城縣地。晉孝武帝僑置漢昌縣於青蓮鄉。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年)遷漢昌縣治於讓水鄉。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遷縣城於孟津裡,更名為昌隆縣,屬金山郡,直至北周,隋因之。唐初,昌隆縣隸屬綿州,唐玄宗先天元年避玄宗諱改名昌明。五代後唐莊宗追尊獻祖國昌,避諱改昌明為彰明(公元924年)。宋、元因之。明初撤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仍隸綿州。明嘉靖末,改屬龍安府。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撤彰明併入綿州。廢縣七十年後,於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復設彰明縣,屬綿州,兩年後改隸龍安府,並增撥平武五壩地於彰明,直至清末。民國時。彰明縣曾先後隸屬於四川省第十三、十四行政督查區,即綿陽、劍閣專區。1949年12月24日解放,彰明縣屬川西行政區綿陽政區。1952年合行署設四川省,彰明縣屬四川省綿陽專區。

地名看中國之四川:江油市。

原江油縣,《禹貢》為梁州之域,周、秦屬氐羌之地,漢為廣漢郡剛氐道。三國蜀漢為江由戍兼置廣武縣,屬陰平郡。晉為平武縣地,西魏置江油郡;廢帝二年(公元553年)置龍州,轄江油、平武兩縣。大業初(公元605年),改州為平武郡,後改州為龍門郡、西龍門郡。唐武德初,名西龍門州。貞觀元年為龍門州,垂拱中為正州。天寶元年,復為江油郡。政和五年,改為政州。南宋紹興元年,複名龍州,屬利州西路。寶祐六年(公元1258年),遷州治雍村(今舊縣壩)。元至元二十二年,並江油入州,至正(公元1341年~1368年)中復置江油縣,治所在興教鎮(今武都鎮),屬廣元路。明洪武六年,遷州治於青川,江油併入梓潼,十三年,復置江油縣,屬劍州。嘉靖四十五年,江油縣改屬龍安府。清初襲舊制,則治年間,撤縣併入平武;康熙元年,復置江油縣;雍正八年,劃平武讓裡歸江油,隸屬川西松茂道;嘉慶二十五年,屬成綿龍茂道。道光初年,改歸龍安府,至清末。民國時,仍名江油縣,屬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查區,即劍閣專區。江油縣於1949年12月23日解放,屬川北行政區劍閣專區,後隸廣元專區。1951年底,縣人民政府駐地從武都鎮遷往中壩鎮。1952年底,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四個行政區合併為四川省,廣元專區併入綿陽專區,江油縣亦隨之隸屬綿陽專區。1953年底,所屬黎雅、金龍、雙板、金天、大安、仙鶴、龍鳳、向陽等8個鄉劃入梓潼縣。梓潼縣將所屬重華區11鄉劃入江油。江油縣東興鄉劃歸劍閣縣。1954年中至1955年普選前,江油先後兩次調整了行政區劃。

1961年,撤祥和公社併入西屏公社,新設含增、城郊、金鳳、百勝、厚壩、楓順等6個公社,改管理區為生產大隊。1984年後,江油縣(市)多次進行撤區並鄉建鎮工作。1988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立江油市。

截至2019年,江油市轄3個街道、29個鎮、10個鄉, 市政府駐中壩鎮。

地名看中國之四川:江油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