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烈有知應笑慰——清明節探訪拉薩烈士陵園

清明時節,空氣中仍帶有絲絲寒意。在拉薩烈士陵園,手捧鮮花的人們面色凝重,陸續前來祭奠英靈。

這裡長眠著1200多名烈士。在西藏和平解放、川藏和青藏公路建設、自衛反擊戰等重要歷史時刻,以及西藏解放後的各個建設時期中,他們把熱血拋灑在西藏,把生命奉獻給西藏。

步入烈士陵園大門,正前方是巍峨聳立的紀念碑,在紀念碑周邊,烈士墓整齊排列。

陵園裡最早的一批墓碑,有一些屬於在進藏路上犧牲的英烈。新中國成立後,人民解放軍挺進西藏,為了打通進藏之路,戰士們在懸崖上開路,在冰河上架橋,硬是用最原始的工具,跨越了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打通了崑崙山、唐古拉山、二郎山,征服了冰川、沼澤、密林,完成了建設進藏公路這一空前壯舉。

這些先驅們,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下,拋灑熱血燃燒生命。他們高尚的品格,成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的一部分。

繞著烈士紀念碑向西走,可以看到孔繁森墓。潔白的哈達纏繞在漢白玉石碑上,碑前擺滿了白色黃色的鮮花。這位黨和人民的好乾部,離開西藏人民已經20多年了。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1992年底,孔繁森到條件最為艱苦的阿里擔任地委書記。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完成工作返回阿里的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

“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兩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這是對孔繁森一生的寫照。

一位年輕的小夥子,來到孔繁森墓前,恭恭敬敬三鞠躬。

“提前也沒準備,空著手就來了,應該帶束鮮花的。”小夥子有些遺憾。

“祭拜烈士,論心不論跡,有一顆心就行。”旁邊一位老人說。

小葬於墓,大葬於心,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目前,在西藏40多處烈士陵園中,長眠著5700多名烈士。

另外還有許多無名烈士,他們把青春和汗水、鮮血和生命都留在雪域高原,唯獨沒有留下名字。

正是這些英烈做出的巨大犧牲,奠定了西藏快速發展的基礎,鑄就了高原上峰巔一般偉岸的精神,擁有穿越時空的力量。

喜馬拉雅山莽莽蒼蒼,雅魯藏布江浩浩湯湯。沿著英烈鋪就的光輝道路,秉持先輩留下的初心使命,更多人前赴後繼在雪域高原上揮灑智慧、汗水乃至生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西藏全區生產總值從1959年的1.74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超過1600億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連續多年實現兩位數增長,絕對貧困基本得到消除,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0.6歲。人民生活幸福,共迎全面小康。

偉大的跨越,正印證了拉薩烈士陵園大門旁鐫刻的兩句詩——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走出陵園,幾位身穿校服、繫著紅領巾的學生,正跟家人一起離開。

精神永恆,敬仰永存,擎旗自有後來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