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為何要歪曲明史?只因康熙一心跪舔朱元璋|文史宴


滿清為何要歪曲明史?只因康熙一心跪舔朱元璋|文史宴


明粉一看到對朱元璋不利的文章,就喜歡說《明史》是滿清歪曲過的不能信,甚至極端點的還會認為杜車別的捏造文章和灰熊貓的《竊明》比明史可信。《明史》確實被滿清歪曲過,不過對朱元璋非但沒有醜化,反而大大的加以美化,因為朱元璋打造了極端秦制,而這正是康熙的理想,故而朱元璋正是康熙的偶像。


滿清為何要歪曲明史?只因康熙一心跪舔朱元璋|文史宴


去過南京明孝陵的朋友一定知道,通過文武方門後有一座碑殿,裡面立著康熙題寫的“治隆唐宋”碑。


所謂“治”即文治,也就是現在常說的“國家治理水平”。很多人對此疑惑不解,唐宋恰恰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一座高峰,康熙究竟認為朱元璋治下的明朝在何處勝過了唐宋?他是真心這麼認為的嗎?


滿清為何要歪曲明史?只因康熙一心跪舔朱元璋|文史宴

康熙覺得朱元璋治隆唐宋

是因為嫌唐宋不夠邪惡


明代要說也有優點,科舉制在明代發展到巔峰,使廣大讀書人獲得了參與政治權力的機會,“創作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社會流動篇章”(何炳棣《明清社會史論》)。在明代,能否進入統治階層的主要因素不再是家世出身,而更多依靠個人奮鬥,這與唐宋不同。唐代雖已有科舉制,但門閥世族仍然是政權的核心,宋代科舉制雖然有所發展,卻仍存在一個範圍較小的精英群體。


然而,以上絕非是康熙心中所想的“治隆唐宋”,因為朱元璋時期科舉時停時興,進士人數也不多,勳貴階層又佔據政治主導地位,官僚士大夫還談不上什麼話語權。社會流動是明代歷史發展的結果,絕不是朱元璋的設計。


那麼,康熙所指的“治隆唐宋”究竟是什麼?答案就在《清實錄》裡。康熙三十一年,熊賜履向皇帝進呈了《明史》纂修的初步成果,康熙批示道:


熊賜履寫簽呈奏,於洪武、宣徳本紀訾議甚多。朕思洪武系開基之主,功徳隆盛……勵精著於一時,謨烈垂諸奕世,為君事業,各克殫盡。朕亦一代之主也,銳意圖治,朝夕罔懈,綜理萬機,孳孳懋勉,期登郅隆……何敢輕議前代之令主耶?(《清實錄》)


這段話提供了兩個重要信息:一、最初的《明史》稿本,確實有很多批判朱元璋的內容,但這是熊賜履等人的行為,而非康熙的指示。二、康熙對這次呈上的明史稿本非常不滿,因為熊賜履們在其中痛批了一通朱元璋,“訾議甚多”。


熊賜履們批判朱元璋,當然也有揣摩上意的成分:此時滿清統治已經穩固,吳三桂、鄭克塽等威脅早已不復存在,當然可以在史書裡貶斥前朝,以彰顯本朝文治武功。這是合乎情理的做法,只不過這次康熙的腦回路和他們不太一樣,沒有認可該做法。


這次呈上的《明史》稿本里究竟說了朱元璋什麼壞話,今天已不得而知。但從康熙的反應上,可以推測一二。康熙自誇“亦一代之主”,又自稱“銳意圖治,朝夕罔懈,綜理萬機”,這是他和朱元璋的共同點。而朱元璋最為人所詬病的便是廢除宰相制,加強君主專制,乾綱獨斷,將朝政變成皇帝的一言堂。熊賜履們或許是針對朱元璋的專斷提出了非議,引來同樣“銳意圖治,綜理萬機”,將權力牢牢抓在自己手裡的康熙不滿。


滿清為何要歪曲明史?只因康熙一心跪舔朱元璋|文史宴

熊賜履批判朱元璋專權

遭到以朱元璋為人生目標的康熙的批評


這樣的推測是否有根據?可以參看康熙對明朝其他皇帝的評價:“天啟呼魏忠賢為老伴,凡事委之,已竟不與。”有明天下皆壞於萬曆、泰昌、天啟三朝,愍帝即位,未嘗不勵精圖治,而所值事,無可如何,明之亡,非愍帝之咎也……愍帝不應與亡國之君同論,萬曆、泰昌、天啟實不應入崇祀之內。”


萬曆怠政,天啟則把權力下放給了魏忠賢,“己竟不與”,這爺孫倆簡直是對不起君權!而十七年裡任命了五十個閣臣,各種騷操作害死忠臣能臣的崇禎,反而成了“勵精圖治”的典範,不用為亡國擔負責任。


可見,能不能大權獨攬,便是康熙評價皇帝好壞的惟一標準。而在君權的把握上,朱元璋又確實勝過了唐宋任何一位皇帝,這不正是康熙所向往的“治隆唐宋”嗎?


有人也許要說了,這不過是帝王的官方說辭罷了,你看清朝人根據《明史》畫的朱元璋畫像,不就故意畫的很醜嗎?


事實上,雖然清朝的朱元璋畫像確實比較奇怪,但這個原因很複雜,跟《明史》並沒有半毛錢關係。我們不妨比較下《明史》和《明實錄》裡關於朱元璋相貌的記載:


比長,姿貌雄傑,奇骨貫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明史》)


及上稍長,姿貌雄傑,志意廓然,獨居沉念,人莫能測。(《明太祖實錄》)


首先,兩段描述幾乎一致,《明史》多出的“奇骨貫頂”四個字也不是形容清朝畫像裡那個長下巴的。其次,“奇骨貫頂”也不是《明史》的發明,明代著名史學家何喬遠的《名山藏》中,已經提供了這個說法:


日章天質,鳳目龍姿,聲如洪鐘,奇骨貫頂。元時太史言聖人生江淮,帝實應之。(《名山藏》)


可見《明史》只不過是抄抄撿撿,嫌姿貌雄傑四個字不夠具體,又抄來了奇骨貫頂而已。總之,都是為了證明朱元璋生有帝王之相,不是一般人。


滿清為何要歪曲明史?只因康熙一心跪舔朱元璋|文史宴

朱棣為了神化朱元璋

催生了這種可怕的鬼臉

但這張臉其實很符合朱元璋的氣質


清朝產生的種種關於朱元璋的言論,有些是有根據的,有些則是捕風捉影。不顧事實的言論通常是無恥之人為了吹捧本朝,迎合統治者而抹黑前朝的做法。這種無恥之人每個時代都有,清朝當然更多,但和《明史》裡的朱元璋本紀實在是扯不上什麼關係。


《明史》中確實還有許多內容是主動歪曲,這基本集中在與滿洲早期歷史相關的部分:清朝統治者諱言一切於己不利的事實,如接受明朝官職、封號、徵調,對百姓的屠殺等等。這些是每個朝代每部官修史書都會做的事情,也不必過於憤慨。


其實,《明史》更大的問題在於內容存在大量客觀因素導致的各種錯誤,比如因為清承明制,清朝人常常以今擬古,導致對明代的制度理解發生了偏差。因此有大量學者針對這些錯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工作,例如黃雲眉先生《明史考證》、梁方仲先生《明史·食貨志》箋證、李洵先生《明史食貨志校注》、郭培貴先生《明史選舉志考論》、龐乃明先生《《明史·地理志》疑誤考證》等等。《明史》的這些錯誤更偏向於技術性的,而不是主觀性的,用李新峰先生的話說:把《明史》當作清朝人對明朝歷史的研究成果即可,而不必視之為史料。


明白了《明史》和明朝的關係,就明白了康熙的言論確實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偽飾之詞。而且他還把自己對於君權和帝王評價的觀念又代代傳了下去。比如他的孫子乾隆,對歷代帝王廟應該祭祀哪些帝王有過這樣一段論述:


前明之亡,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天啟,是以於歷代帝王廟中撤其位祀,而陵寢仍前致祭。明世宗雖溺意齋醮,尚不至如萬曆、天啟之昏庸失德,其陵寢自應照前一體致祭。(《清實錄》)


滿清為何要歪曲明史?只因康熙一心跪舔朱元璋|文史宴

歷代帝王廟裡帝王牌位的取捨

顯示了乾隆的歷史觀


這一段話裡提到了四位明代皇帝:嘉靖、萬曆、天啟和崇禎。按乾隆的評價高低,則是:崇禎、嘉靖、萬曆、天啟。


對崇禎、萬曆、天啟的評價,乾隆和康熙完全一致,但多出來的嘉靖則值得玩味。前文已經提到,崇禎評價最高,是因為他勤政和獨掌大權;萬曆第三,是因為他長期疏於政事,不及時批閱奏疏;天啟評價最低,是因為他把權力下放給了魏忠賢,自己幾乎不過問。而嘉靖排在第二是為何?想來只能是因為他“名為玄修,暗操獨治”,對權力仍牢牢掌控了。乾隆不愧是康熙的好聖孫,兩人的價值觀一模一樣。


滿清為何要歪曲明史?只因康熙一心跪舔朱元璋|文史宴

嘉靖帝“外託玄修,暗操獨治”的猥瑣流玩法

深得乾隆讚賞


甚至再到乾隆的兒子嘉慶,這個祖傳標準也沒變:“前明亡於宦官,固不待言,然深信宦官之故,亦由於怠惰偷安,不親朝政,使此輩乘機弄權。”帝王對君權不那麼熱衷,就是“怠惰偷安,不親朝政”,就是昏君。而只要積極行使君權,不管是不是亂作為、行暴政,都是聖皇。


理解了清朝統治者們的上述邏輯和評價標準後,我們就完全可以理解《明史》對朱元璋的評價為何如此之高:


帝天授智勇,統一方夏,緯武經文,為漢、唐、宋諸君所未及……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鳳都,正後宮名義,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


一大段讚語裡,大部分內容都是稱頌朱元璋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今天我們看到“治尚嚴峻”四個字時也許心裡會“咯噔”一下,但這確確實實是清朝統治者所能給出的最高評價:明太祖朱元璋,就是清朝皇帝們的模板和偶像。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