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讀對的人去修改漢字讀音不是耍流氓嗎?

這兩天,一個有關漢字讀音的話題在網上引發熱議,中心內容就是國家某委員會將重新對一批異讀詞進行審音規範,把讀音做了修改,新版學生教科書也將隨之調整。啥意思呢?就是說你原來讀的對的字音,以後就是錯誤的了;而你原來一直讀錯的字音,沒準就成了規範讀音了。看到這樣的報道,那些把讀對字音作為學問的“文化人”是不是義憤填膺了呢?國家這些掌管漢字讀音審定大權的部門和裡面的那些“專家”們想幹什麼?他們犧牲讀對的人的“權益”去遷就那些讀錯的人,這不是耍流氓嗎?

犧牲讀對的人去修改漢字讀音不是耍流氓嗎?

從已經報道出來的修訂方案中我們看到很多原有的讀音都被修改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

“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說客”的“說”原來讀“shuì”,但現在規定讀“shuō”; “粳米”的“粳”原來讀“jīng”,但現在要讀“gěng”……

還有很多網友扒出前些年已經被改得一塌糊塗的漢字讀音,表達自己的不滿。比如道別的時經常說的“拜拜”(bái bái)。“拜”,《現代漢語詞典》第 5 版注音 bài,第 6 版增加了注音 bái。確鑿(què záo),原讀音:確鑿(zuò)改為:確鑿(záo);蕁(qián)麻改為蕁(xún)麻。“呆板”本來讀 ái bǎn,更改為 dāi bǎn。唯(wěi)唯(wěi)諾諾改為唯(wéi)唯(wéi)諾諾;“靡(mǐ)靡(mǐ)之音的“靡”改成了(mí)”。還有“簞食壺漿”,《現代漢語詞典》第 5 版注音 dān sì hú jiāng ,第 6 版注音 dān shí hú jiāng。還有很多,比如:橙,統讀 chéng,取消 chén(橙子);從,統讀 cóng,取消 cōng(從容);脊,統讀 jǐ,取消 jí(脊樑);跡,統讀 jì,取消 jī(事蹟);績,統讀 jì,取消 jī(成績);框,統讀 kuàng,取消 kuāng(門框);拎,統讀 līn,取消 līng(拎東西);澎,統讀 péng,取消 pēng(澎湃);繞,統讀 rào,取消 ráo(迴繞);往,統讀 wǎng,取消 wàng(往前走);尋,統讀 xún,取消 xín(尋思);蔭,統讀 yìn,取消 yīn;咱,統讀 zán,取消 zá(咱們);作,在“作坊、洗衣作、豆腐作、小器作”中讀 zuō,其他場合都讀 zuò,即取消 zuó(作料)和部分詞語中的 zuō音(作弄、作揖、作死、自作自受)。

犧牲讀對的人去修改漢字讀音不是耍流氓嗎?

還有一些改動沒有被網友扒出來,但是顯然這些年,很多漢字的讀音被一改再改。“罪魁禍首”就是國家的那個什麼什麼委員會。從網友披露的消息看,這個委員會的專家和中國社科院相關研究機構的專家對此給出的修改讀音的解釋大多是與時俱進呀,尊重時代發展呀,適應大眾需要呀什麼的。網友們看來,這些理由根本站不住腳。啥叫與時俱進?你把原來沒有的新詞、新字、新讀音收入詞典並規範下來,這是與時俱進。比如“互聯網”、“物流”、“微博”、“客戶端”、“閨蜜”、 “下載”、“寬帶”、“流量”、“峰會”、“高鐵”、“動車”、“囧”、“懟”等等。但是你把原來已經通過字典辭書規範了讀音的漢字和古詞隨意修改,那不是與時俱進,是權力的亂用,是對漢字文化的褻瀆。

犧牲讀對的人去修改漢字讀音不是耍流氓嗎?

啥叫適應大眾需要?就因為某個字的讀音,讀錯的人多,就是大眾需要嗎?那還要真理幹什麼?還要公平正義幹什麼?錯的人,只要人數佔優,就可以黑白顛倒嗎?中國式過馬路,到什麼時候都應該是錯的,怎麼到了漢字讀音這裡,明明是照著字典辭書學習的,明明是按照教科書教的讀音讀,就因為讀對的人少,就要被犧牲掉?就要由對變錯?明明是按照正確的讀音教育子女,現在反過來要被子女奚落沒文化?真是豈有此理!字典辭書教科書怎麼能像網絡語言一樣說變就變呢?沒有連續性,沒有權威性,幾年一變的字典辭書,還怎麼做工具書?自己打自己的臉也不用這麼著急呀!

犧牲讀對的人去修改漢字讀音不是耍流氓嗎?

這樣犧牲對的人的“利益”,遷就錯誤的人的事,某委員會已經沒少幹了。比如“裝幀”的“幀”,原來讀zheng(四聲),因為多數人錯讀為zhen(一聲),結果就真的改成了裝幀(真);“確鑿”的“鑿 ”(坐)字,因為大多數人讀(záo),審音委員會就以適應大眾需要為名給改了,現在的詞典裡,“鑿”只有záo一個讀音。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犧牲讀對的人去修改漢字讀音不是耍流氓嗎?

按照這樣的邏輯,那“並行不悖”的“悖”(貝),是不是因為多數人讀bo(勃)也改呢?是不是“飛來橫禍”的“橫”(heng四聲),也要因為讀對的人少,而改成heng(二聲)呢?還有“給予”的“給(ji三聲)”,多數人都讀“給(gei三聲)予”;“角色”的“角”,大多數人也讀(jiao三聲);“曲折”的“曲”,也沒幾個人讀(qu一聲)的,是不是也都要改呀?字典辭書裡,多數人讀錯,而只有少數人讀對的漢字,太多太多了,難道就因為讀錯的人佔了大多數,就去修改讀音?去犧牲讀對的人的“權益”?誰來為他們曾經為了把讀音讀對而付出的努力負責?從俗怎麼能是這麼樣的從法呢?那還要分對錯幹什麼?

犧牲讀對的人去修改漢字讀音不是耍流氓嗎?

再比如“樹蔭”的“蔭”,讀yin(一聲),讀得好好的,他偏要修改,讀音改了不說,還把“樹蔭”改成了“樹陰”。結果呢,因為反對的意見太多,再版的詞典又給改回去了,你說這不是折騰著玩嗎?這讓那些研究多音字的人情何以堪?簡直沒天理。

犧牲讀對的人去修改漢字讀音不是耍流氓嗎?

字典辭書是幹什麼的?就是規範漢字讀音和釋義的,確定下來之後,就應該長時間堅持,哪能改著玩呢?最少也得堅持兩代人50年左右,這才能叫詞典辭書。你沒幾年就改一批字音,一版、再版、再再版,一版一個樣,這成啥了。漢字在古詩詞裡的古音,也應該保留,多音字是漢字的一個重要特點,不能因為多音字多,就想當然地減。什麼?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這個理由有點兒搞笑了。要減輕的課業負擔是多記幾個多音字嗎?

犧牲讀對的人去修改漢字讀音不是耍流氓嗎?

某委員會等部門的專家們,請你們不要再“蹂躪”漢字的讀音了,要不然,字典辭書的權威性就被你們徹底葬送了,對錯也就不用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