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初唐四傑、南宋四大家》詩詞選錄大全集


《唐宋八大家、初唐四傑、南宋四大家》詩詞選錄大全集

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韓愈和柳宗元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明初朱右選韓、柳等人文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實始於此。明中葉唐順之所纂《文編》中,唐宋文也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說,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4卷,此書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自明人標舉唐宋八家後,治古文者皆以八家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鈔》164卷,有明萬曆刻本及清代書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8卷。

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別為蘇洵、蘇軾、蘇轍,又有“一門三學士”之譽。故可用“唐有韓柳,宋為歐陽、三蘇和曾王”概括。

明初朱右將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編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於此。明中葉唐順之所纂的《文編》,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他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這為唐宋八大家名稱的定型和流傳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後不久,推崇唐順之的茅坤根據朱、唐的編法選了八家的文章,輯為《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八大家之稱遂固定下來。

除了八大家之說以外,另有歐陽修、蘇軾、曾鞏、王安石四人,稱為宋四家或宋朝古文四家。

《唐宋八大家、初唐四傑、南宋四大家》詩詞選錄大全集

初唐四傑是指中國唐代初年,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簡稱“王楊盧駱”。

四傑齊名,原並非指其詩文,而主要指駢文和賦而言。後遂主要用以評其詩。杜甫《戲為六絕句》有“王楊盧駱當時體”句,一般即認為指他們的詩歌而言;但也有認為指文,如清代宗廷輔《古今論詩絕句》謂“此首論四六”;或認為兼指詩文,如劉克莊《後村詩話·續集》論此首時,舉賦、檄、詩等為例。

四傑名次,亦記載不一。宋之問《祭杜學士審言文》說,唐開國後“復有王楊盧駱”,並以此次序論列諸人,為現所知最早的材料。張說《贈太尉裴公神道碑》稱:“在選曹,見駱賓王、盧照鄰、王勃、楊炯”,則以駱為首。杜甫詩句“王楊盧駱當時體”,一本作“楊王盧駱”;《舊唐書·裴行儉傳》亦以楊王盧駱為序。

四傑的詩文雖未脫齊梁以來綺麗餘習,但已初步扭轉文學風氣。王勃明確反對當時“上官體”,“思革其弊”,得到盧照鄰等人的支持(楊炯《王勃集序》)。他們的詩歌扭轉了唐朝以前萎靡浮華的宮廷詩歌風氣,使詩歌題材從亭臺樓閣、風花雪月的狹小領域擴展到江河山川、邊塞江漠的遼闊空間,賦予詩以新的生命力。盧、駱的七言歌行趨向辭賦化,氣勢稍壯;王、楊的五言律絕開始規範化,音調鏗鏘。駢文也在詞采贍富中寓有靈活生動之氣。陸時雍《詩鏡總論》說“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其最傑乎?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四傑正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傑出人物。

舊唐書·楊炯傳 記載:“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四傑活動於唐朝高宗、武后時期。他們在內容、風格等方面對宮體詩有較大突破,並將五言律詩發展成熟,勇於改革齊梁浮豔的詩風。

四傑的名次歷來有多種排序,宋之問在《祭杜學士審言文》中第一次提出“復有王楊盧駱”,《舊唐書·楊炯傳》也採用這個排序,但是楊炯本人對這個名次不同意,表示“愧在盧前,恥居王後”。與四傑同時代的張說在《贈太尉裴公神道碑》中稱:“在選曹,見駱賓王、盧照鄰、王勃、楊炯”。此外,《舊唐書·裴行儉》也有“楊王盧駱”的排序,吏部侍郎李敬玄盛讚四人,但裴行儉見面後,便說:“士之致遠,先器識,後文藝。如勃等,雖有才,而浮躁炫露,豈享爵祿者哉?炯頗沉嘿,可至令長,餘皆不得其死。”四人中王勃被有些人認為是成就最高的,例如明代陸時雍的《詩鏡總論》說:“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其最傑乎?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

四傑齊名,原指其詩文而主要指駢文和賦而言。四傑的詩文雖未脫齊梁以來綺麗餘習,但已初步扭轉文學風氣。四傑正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人物。盧、駱的七言歌行趨向辭賦化,氣勢稍壯;王、楊的五言律絕開始規範化,音調鏗鏘。駢文也在詞采贍富中寓有靈活生動之氣。陸時雍《詩鏡總論》說“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其最傑乎?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

《唐宋八大家、初唐四傑、南宋四大家》詩詞選錄大全集

南宋四大家又稱中興四大詩人(也可以稱為中興四大家,但經常稱為南宋四大家),是中國南宋前期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四位愛國詩人的合稱。


《唐宋八大家、初唐四傑、南宋四大家》詩詞選錄大全集

陸游

(1125~1210)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其父陸宰,是很有民族氣節的官員和學者,朝廷南渡後,他便回到家鄉著書了。陸游自幼就受到愛國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戰復仇的壯志。29歲參加進士考試,名在前列,因觸犯奸臣秦檜而被除名。孝宗時,被賜給進士出身,歷任夔州通判,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權知嚴州等地方官,還參贊王炎、范成大幕府軍事,後來做過朝議大夫,禮部郎中。65歲那年罷官,即回老家山陰閒居,死時年八十六。陸游一生堅持抗金主張,雖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擊,但愛國之志始終不渝,死時還念念不忘國家的統一,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勤於創作,一生寫詩60年,保存下來就有9300多首。詩的題材極為廣泛,內容豐富,其中表現抗金報國的作品,最能反映那個時代的精神。詩的風格豪放,氣魄雄渾,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稱。

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唐宋八大家、初唐四傑、南宋四大家》詩詞選錄大全集

范成大

(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今江蘇蘇州)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除徽州司戶參軍。三十二年,入監太平惠民和劑局。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為編類高宗聖政所兼敕令所檢討官。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累遷著作佐郎。二年,除吏員外郎,為言者論罷。三年,起知處州。五年,除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兼國史院編修官。六年,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大學士使金。使歸,遷中書舍人,同修國史及實錄院同修撰。七年,知靜江府兼廣西經略安撫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撫制置使。四年召對,權禮部尚書。五年,拜參知政事,尋罷。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知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十年,以疾奉祠。十五年,起知福州,未赴。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加資政殿大學士知太平州。四年卒,年六十八。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藝文志》),已佚。今傳《石湖居士詩集》三十四卷,及《吳郡志》、《攬轡錄》、《驂鸞錄》、《桂海虞衡志》、《吳船錄》等。事見《周文忠公集》卷六一《範公成大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有傳。

南宋詩人。諡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於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唐宋八大家、初唐四傑、南宋四大家》詩詞選錄大全集

楊萬里

(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傑出的詩人。紹興二十四年

男,漢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傑出詩人,與尤袤、范成大、陸游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南宋四大家”。

(1154)中進士。授贛州司戶,後調任永州零陵縣丞,得見謫居在永州的張浚,多受勉勵教誨。孝宗即位後,張浚入相,即薦萬里為臨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喪,服滿後改知奉新縣。乾道六年(1170)任國子博士,開始作京官,不久遷太常丞,轉將作少監。淳熙元年(1174)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六年,提舉廣東常平茶鹽,曾鎮壓沈師起義軍,升為廣東提點刑獄。不久,遭母喪去任,召還為吏部員外郎,升郎中。十二年(1185)五月,以地震應詔上書,極論時政十事,勸諫孝宗姑置不急之務,精專備敵之策,堅決反對一些人提出的放棄兩淮、退保長江的誤國建議,主張選用人才,積極備戰。次年,任樞密院檢詳官兼太子侍讀。十四年(1187),遷秘書少監。高宗崩,萬里因力爭張浚當配享廟祀事,指斥洪邁“指鹿為馬”,惹惱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紹熙元年(1190),為接伴金國賀正旦使兼實錄院檢討官。終因孝宗對他不滿,出為江東轉運副使。朝廷欲在江南諸郡行鐵錢,萬里以為不便民,拒不奉詔,忤宰相意,改知贛州。萬里見自己的抱負無法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無實際官職,只領祠祿,等於退休)而歸,從此不再出仕,朝命幾次召他赴京,均辭而不往。開僖二年(1206),因痛恨韓侂冑弄權誤國,憂憤而死,官終寶謨閣文士,諡“文節”。

《唐宋八大家、初唐四傑、南宋四大家》詩詞選錄大全集

尤袤

(1127~1194)字延之,晚取孫綽遂初賦,自號遂初居士,無錫人,生宋欽宗靖康二年,卒光宗紹熙五年,年六十八歲。少穎異,人呼為奇童。入太學,以詞賦冠多士。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擢進士第。為泰興令,金人犯境,官吏望風遁,袤獨堅守不去,當路交薦。官奉常時,高宗廟號未定,袤諏經訂古,悉有根據,人號為尤書櫥。為內外製及內禪典冊,皆服其雅正有體。光宗即位,言者以為周必大黨,遂與祠。紹熙元年(一一九○)起知婺州,改太平州,召除給事中,終禮都尚書。諡文簡。袤少從喻樗、汪應辰遊。樗,龜山高弟也,樗以所得龜山講明授之,學益進。晚年嗜書不倦,藏書至三萬卷,著為遂初堂書目,為目錄而兼載版本之始。文選舊有李善、五臣注,後人合之為六臣注,而善注亡,袤自六臣中鈔出善注單刻之,由是善注復顯於世,後世所行善注,皆翻自尤刻者也。袤善詩,平淡天真,與楊萬里、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大家。宋史本傳載袤著有遂初小稿六十卷、內外製三十卷,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梁溪集五十卷,並佚不傳。清尤侗裒輯遺詩,編為梁溪遺稿一卷,厲鶚作宋詩紀事,又自他書補入若干首,殘章斷簡,彌足寶惜。別有全唐詩話十卷,則出於後人偽託。

小字季長,號遂初居士,晚年號樂溪、木石老逸民。南宋著名詩人、大臣、藏書家。祖父尤申,父尤時享,治史擅詩。紹興十八年(1148年),尤袤登進士第。初為泰興令。孝宗朝,為大宗正丞,累遷至太常少卿,權充禮部侍郎兼修國史,又曾權中書舍人兼直學士。光宗朝為煥章閣侍制、給事中,後授禮部尚書兼侍讀。卒後諡號“文簡”。尤袤與楊萬里、范成大、陸游並稱為“南宋四大詩人”。原有《梁溪集》五十卷,早佚。清人尤侗輯有《梁溪遺稿》兩卷,刊行於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