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只是一場資本遊戲?

一則公告千層浪

4月2日,瑞幸發佈一則公告,大意是經過特別委員會的調查發現,公司COO劉劍及團隊涉嫌財務造假,從2019年2季度到4季度,虛構交易總額高達22億人民幣。這則公告頓時把整個資本圈炸開了鍋,要知道瑞幸不久前還熱手打臉渾水。

事情追溯到1月31日,渾水發佈了一則由神秘機構(匿名提交,有推測認為是雪湖資本)提供的做空報告,報告顯示,該調研動員了92名全職員工、1418名兼職員工,覆蓋全國38個城市的620家瑞幸咖啡門店,持續監督記錄了981個開店日,錄下11260小時的視頻,收集了25843張顧客收據,核心指向瑞幸通過取餐號跳號、虛增廣告收入等方式進行財務造假。但是,瑞幸隨即否認渾水所有指控,從媒體看,此事彷彿不了了之,然後就到了4月2日的“萬萬沒想到”。

瑞幸,只是一場資本遊戲?

《渾水做空報告》截圖

真是“一石掀起千層浪”。瑞幸的這則公告,直接導致的是瑞幸股市暴跌,當日盤前跌幅超過80%,盤中六次暫停交易;同時,瑞幸咖啡史無前例地遭遇如OFO般的用戶擠兌,出現迴光返照般的搶購盛況。間接導致的,是所有合作方的利益受損,以瑞幸為大客戶的供應商們開始擔心回款問題,而國內與瑞幸達成戰略合作的分眾傳媒、哈爾斯等企業股價亦深受牽連,伊利與瑞幸聯名推出的咖啡酸奶前日晚才在羅永浩直播上被安利,消息一出即刻下架官方旗艦店。再大範圍的影響,是整個中國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信用受損,美股中概股的全線下跌、美國政客借勢煽動對中國企業赴美融資的敵意,均可能在不遠的將來為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之路蒙上陰影。

此刻,造假事情還在調查證實中,真相究竟如何、最後能激起多少浪花尚不得而知,但能確定的是,瑞幸咖啡從神話到被拉下神壇的這段故事,將成為中國商業史上的一次關鍵事件,其中啟示一定會比現在感知到的更為深遠。

咖啡、速度與激情

記得公告發布當天,一個朋友發信息說“瑞幸果然出事了。”話語中用到“果然”,也一定程度說明大眾對這段“瑞幸神話”的態度——驚奇,不解,還有猜疑

據工商信息顯示,瑞幸咖啡(北京)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10月,但團隊曾表示,此前神州內部已經琢磨了三年,從2016年開始,創始團隊就不斷細化、推演沙盤,期間去加拿大考察了兩週,頗受“提姆霍頓”品牌啟發,而後以“三高”(高品質、高性價比、高便捷性)為定位的瑞幸咖啡誕生。同年10月起,瑞幸咖啡用於前期測試的三家門店(總部大堂、銀河SOHO、望京SOHO)相繼開業,隨後成長如有神助。2018年12月,門店總數量達到2000家,2019年5月,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股票代碼LK),總市值達47.4億美元,成為史上最快IPO。截止2019年底,直營門店數達到4507家,超過星巴克,同時,累計交易客戶數超過4000萬。

瑞幸,只是一場資本遊戲?

瑞幸成長關鍵事件

整個故事以咖啡新零售為載體,有兩個突出的特徵:一是速度極快、勢如破竹,從第一家店到第4000家店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從成立到登陸納斯達克不到20個月,創始團隊也隨之迅速擴張為上萬人的大型組織;反觀傳統的咖啡巨頭星巴克,1999年進入大陸市場開出第一家店,到2020年1月,中國區的門店數量不過4000家出頭,而從1971年創立直到1992年上市納斯達克,用了整整21年。二是煽動面極大,瑞幸的新模式概念如同鯰魚般攪動了整個傳統商業認知。不可否認,瑞幸捨得向營銷端投錢,請各大明星作代言,電梯間輪番轟炸“小藍杯”,無不是大手筆;再者,瑞幸擅於營銷,碰瓷、炒概念、製造話題,不僅是對用戶,還有投資人、企業家、媒體甚至商業研究學者,以至於很少有企業如瑞幸一樣從成長之初就吸引各方的關注度。

作為瓜友,不禁會問,這一切為什麼發生?

為什麼出發

要探索這一系列故事的發生,需要理解瑞幸為什麼要做咖啡。作為成立不過3年的企業,瑞幸的成長意圖很大程度取決於創始團隊。而這個團隊之於瑞幸有兩個層面,

一層是以CEO錢治亞為中心的經營團隊,另一層是以陸正耀為中心的神州系團隊。從兩件事可推測後者佔據更大的影響力,一是瑞幸項目的孵化在神州內部完成,包括錢治亞在內的經營團隊均從神州系脫離出來;二是從上市公開的股權安排來看,即使拋開錢治亞16.6%的股份,被譽為“鐵三角”的陸正耀、黎輝、劉二海掌握著超過40%的股份。再從兩個層面的核心人物看瑞幸的出發意圖。

對於“為什麼創辦瑞幸咖啡”,錢治亞曾在受訪中表示自己是咖啡的重度愛好者,認為中國咖啡市場潛力巨大,但因為國內的咖啡價格太貴、購買不方便,咖啡的消費習慣始終未能普及。而瑞幸的誕生,也是為了抓住這一機會。另外,她也通過媒體反覆強調瑞幸咖啡的願景“從咖啡開始,讓瑞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雖然顯得官方,但個人寧願相信她對咖啡本身還是有情懷的,否則瑞幸咖啡整體呈現的有序背後如此繁複的經營管理體系,若僅為資本套現難以安心深入其中。但是,造假背後,這份情懷佔有多大份量,難以推斷。

而更為核心的人物陸正耀身上,能看到的咖啡情懷顯得寥寥。2005年,陸正耀創辦的UAA(聯合汽車俱樂部),並隨後轉型成為神州租車,後者於2014年完成香港上市,據渾水的做空報告,陸正耀曾和同一批關係密切的私募股權投資者從神州租車套現16億美元,而少數股東損失慘重。2016年,神州專車的運營主體公司神州優車正式掛牌新三板,成為全球專車第一股。2019年,帶領瑞幸咖啡登陸納斯達克,成為世界範圍內從公司成立到IPO最快的公司。如果瑞幸沒有出現這個事件,陸正耀可能正在推動寶沃汽車的資本之路,據媒體報道,這次的故事,是重新定義汽車新零售,將傳統銷售模式由重變輕。從這些經歷依稀可以看出,他的商業風格是

砸錢、快速、瘋狂營銷,再利用好故事提升估值、加快融資、實現變現。對於瑞幸,他感興趣的似乎也不是咖啡本身,而是咖啡能承載的好故事

瑞幸,只是一場資本遊戲?

陸正耀

這番較量中,資本經營的短期意圖與企業經營的長期訴求,哪股力量佔了上風?從這次造假事件來看,大概率是前者。

再看瑞幸模式

從意圖出發,再回過頭看近兩年近乎被“神化”的瑞幸模式。目標是什麼?瑞幸的表述大多與規模有關,一是在2019年的“瑞幸咖啡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錢治亞宣佈將在2021年底建成1萬家店的戰略目標,要知道當時的瑞幸門店數量不過2000多家;二是陸正耀曾表達的一個觀點,他認為創業的核心要素是“與時間賽跑,儘快把規模做出來”

如何快速做大規模?先看傳統咖啡品牌星巴克,其面對相對商務、中產的消費人群,主張“第三空間”,即為用戶提供區別於工作空間和生活空間之外的休閒消費、社交的空間,用戶消費以“堂食”為主,並利用社交價值形成用戶粘性。如此,星巴克門店選址繁華商區的頭部位置,固定成本高、咖啡價格相對較高,能覆蓋的用戶群體有限,進而限制了“第三空間”的擴張速度。

要解決擴張天花板的問題,瑞幸提出“無限場景”,即不受限於“第三空間”的覆蓋範圍,面向大眾消費者提供平價咖啡,開設不同類型的門店來滿足用戶多元化的場景需求,有滿足用戶線下社交需求的旗艦店(Elite)和悠享店(Relax),也有快速自提、服務商務人群的快取店(Pickup),還有滿足客戶外送需求的外賣廚房店(Kitchen)。如此一來,瑞幸一方面通過降低開店門檻、提升受眾覆蓋面,另一方面與傳統咖啡巨頭形成差異化競爭。但是,即使固定成本降低,也面臨如何快速擴張中確保收入可期、何時實現盈虧平衡的問題,瑞幸就此給出了兩個故事,

一是前期利用資本補貼獲取、留存用戶,增強消費粘性後再實現盈利;二是通過全鏈路的數字化提升獲客效率、降低成本,這也一度被眾多新零售概念傳道者奉為經典案例。

瑞幸,只是一場資本遊戲?

瑞幸的“無限場景”

想想總是美好的,問題在於,故事是否能長期講下去,取決於三個基本的商業假設:中國有足夠多的咖啡消費群體可供支撐瑞幸的快速擴張,用戶願意在眾多咖啡飲用方式中選擇瑞幸,被價格被貼吸引而來的用戶願意為品牌承擔溢價而留下來。

其中有一個不成立,如瑞幸這樣的開店速度,財務的窟窿只會被迅速放大,進而需要更多的資本來填充。據如今瑞幸造假的事件看來,假設並沒能如願成立,而渾水的做空報告中也對這些假設的可行性一一推翻。如此局面,大概也導致了瑞幸造假背後的兩難——如若實誠戳破,資本故事破滅,沒有新的柴木,公司陷入危機;如果遮擋一時,或許能以時間換空間,找到回生之道,只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韙的風險。咬咬牙之後,後者被選中、並將瑞幸推到現在的浪尖。

誰的選擇

但是誰做出的這個選擇,仍是瑞幸公告中極富爭議的地方——公告將責任全部推給劉劍以及直接向他彙報的幾名員工。看瑞幸高管團隊在公告後的反應,陸正耀次日髮圈“今日更要元氣滿滿!小夥伴加油”,今日又髮圈稱“非常自責”,CMO朋友圈“資本的事我也不清楚我也不想問大家也別問我”,種種態度,即使有歉意,似乎也並未將自己置身事中。難道劉劍團隊真是整個事件的主謀?

瑞幸,只是一場資本遊戲?

瑞幸團隊的敲鐘時刻

據渾水的報告,瑞幸財務造假方法,涉及通過取餐碼跳號(CTO)等手法虛增銷量、人為提升商品淨售價、誇大廣告支出等,要完成這些過程,一是需要公司內部營銷、財務等核心職能的鼎力配合,二是要順利躲過審計事務所等外部機構的合規審查。假使劉劍及團隊應該背這個鍋,倒推三個關鍵的問題:有沒有造假的機會?動機是什麼?有無能力?

那麼,作為COO,有造假的機會嗎?先回到COO的工作權責。《瑞幸閃電戰》的作者沈帥波曾問起COO劉劍的工作職責,劉劍是這樣回答的:“簡單來說,與收入、成本相關的所有事務我都要管……當然,每一塊由副總裁負責具體的業務,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可以放任不管。我要監控所有部門運行的指標,包括效率指標、財務指標。至於具體怎麼做,各個副總裁自己說了算,他們也可以不聽我的,但是每一個部門的最終結果和指標都歸我管。”簡言之,COO主抓戰略落地,包括戰略分解、公司總體績效監控、推動關鍵任務的完成,更偏向於對戰略落地過程的監控與協調,但並

無權力直接干預其他部門的業務開展、人事任免、財務收支等。如果高管團隊其他CXO職位並非虛設、公司有基本的內控體系,COO的團隊要完成造假的機會微乎其乎。

當然,不排除有哪怕0.01%的機會也有勇敢者願意挑戰。但是,劉劍有沒有造假的動機?根據2019年的招股說明書,可以從三個方面認識劉劍。其一,年輕有為,上市當年僅36歲,未來無限可能;其二,畢業後不久即加入神州,至今已隨神州系10餘年,受到重點栽培;其三,劉劍在2019年購股計劃中被分配了47408股認股權,行使價為每股0.1美元,授予日期為2019年1月18日,十年後到期。試想,一個身居COO的瑞幸高管,為了幾萬股的潛在利益,背叛跟隨十多年的團隊,甘於放棄未來無限可能的大好前程。雖說人性總會讓人意想不到,但這個畫面,容我還是難以腦補。

最後就是能力了,劉劍與團隊要完成這一套,既要與公司眾多老江湖鬥智鬥勇,還要精通從業務、技術、財務到資本的全過程。從招股書上的履歷看,瑞幸COO之前,劉劍擔任過神州優車的董事、收益管理主管,不知道經過多大程度的錘鍊,但是否能帶領團隊完成這一整套動作,實不好論斷。

如此看來,如果COO真該背鍋,就如網友所言:“這是個不為名利、奮不顧身的感人故事。”如果COO不是主謀,那麼,真相是什麼?這也是隨著調查深入讓人好奇的部分,雖然媒體已有覺得顯而易見的猜測,但其中複雜性很可能超出預期。

一點感想

咖啡故事並未結束,接下來的瑞幸會發生什麼,近日的媒體已是眾說紛紜;而對要繼續在商業世界打拼的我們,重要的不是預測接下來的發生,而是從發生的故事中悟到些許啟示。就個人而言,感想頗多,在文章的最後分享一二。

瑞幸失敗不代表咖啡失敗。瑞幸的自爆只能說明價值偏離的可恨、過速擴張模式的不足,但並不能否認咖啡市場的增長機會。本人近兩年才成為每天一杯咖啡的重度用戶,養成習慣花了些時間,但戒掉已不可能;即使瑞幸事發,身邊仍有朋友擔心喝不到瑞幸的現磨咖啡。用戶是在的,只是需要更多的耐心、更大的決心。無論瑞幸怎麼樣,相信這番探索將為未來的咖啡創業者帶來不少價值。

“中國資本市場就缺渾水。”這句話摘自馬光遠的微博,覺得很好——中國資本市場需要鯰魚,需要做空機構。相比美國,中國資本市場存在太多漏洞,以致這次事件招致網友調侃“在國內造假沒事,別去美國”,暴露不少尷尬。時有暴雷的上市公司財報、大股東變換手法套現減持,玩法多種多樣,其中性質與造假無異,無論作為監管機構或是股民,要展開深度調查談何容易。而做空作為市場機制,反而能促使做空機構承擔上市公司監查執行員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幫助市場淘汰劣質造假公司、降低股民的投資風險。

比好故事更重要的,是做好企業。這些年接觸不少資本行家,讀過很多關於投資的暢銷書,其中不乏教育創業者如何講故事、如何通過故事把企業打扮得花枝招展,甚至將迎合資本的故事重要性提升至高於企業本身的價值經營,逐本求末的事件屢屢發生。對此,我更相信,真正對企業有幫助的投資人不會是隻會聽故事的傻子,真正做事業的企業家也不會將資本置於事業之上。這個社會不缺故事,但缺把故事變成現實、能持續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企業家。


《瑞幸歷史財報、公告》

《瑞幸官方網站》

《渾水89頁做空報告》

《瑞幸閃電戰》,沈帥波

《咖啡新零售:第四次咖啡革命》,場景實驗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