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致逝者

2020年4月4日這個清明節,顯得與往年格外不同。

自2019年12月份以來,國內因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累計死亡3331人。無論是犧牲在抗議一線的戰士,抑或是病逝的同胞,他們都是每個家庭中的一員。在清明節這個掃墓祭祀的日子裡,對逝者表示深切的哀悼。

清明節,致逝者

緬懷故人,重整旗鼓,走出災難,我們再出發!

說到清明節,它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 仍很盛行。

清明節,致逝者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每年的4月4日至4月6日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如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

清明節,致逝者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丫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節,致逝者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清明時節春回大地,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節,致逝者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我國規定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清明節,致逝者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

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很多農業生產都是和清明節有關的。《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清明節,致逝者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時節,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適宜季節,要抓緊時機搶晴早播。

“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坐果率。華南早稻栽插掃尾,耘田施肥應及時進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將要播種。

“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蟲害;名茶產區已陸續開採,應嚴格科學採製,確保產量和品質。這時北方冷空氣仍有一定勢力,天氣冷暖多變,應注意防禦低溫和晚霜凍天氣,以免對小麥、水稻秧苗、開花果樹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

“清明時節雨紛紛”。指的是江南的氣候特色,這時常常時陰時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但雨水過多會導致溼漬和寡照。而黃淮平原以北的廣大地區,清明時節降水仍然很少,對開始旺盛生長的作物和春播來說,水分常常供不應求,此時的雨水顯得十分寶貴。這些地區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時,適時搞好春灌,防止春旱。

清明節,致逝者

這裡,小編又整理出了一套和清明節有關的農諺,和大家一起分享:

1.雨打清明節,幹到夏至節。

2.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種棉正適時。

3.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十五。

4.清明要晴,穀雨要淋。穀雨無雨,後來哭雨。

5.清明晴,六畜興;清明雨,損百果。

6.清明斷雪,穀雨斷霜。

7.清明有雨正黃梅,清明無雨少黃梅。

8.正月二十不見星,瀝瀝拉拉到清明。

9.風雨相逢初一頭,沿村瘟疫萬民憂;清明風若從南起,定是豐年大有收。

10.清明春始草青青,種瓜點豆好時辰,植樹造林種甜菜,水稻育秧選好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