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萬能朋友圈”

“題壁詩”是什麼?大多數人都很陌生。但是,有一首詩大家一定很熟悉: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是蘇東坡的詩。廬山西麓有座西林寺,東坡某日前來此遊玩,心有所感,便在西林寺的牆上題了這首詩,故而名曰《題西林壁》。

古人的“萬能朋友圈”

題壁,唐宋時期最流行,“文化人”幾乎都在“壁”上題過詩。“壁”,可以是石壁、寺壁、亭壁,也可以是門板、石磚、臺階,總體原則是:隨性而寫,哪裡方便寫哪裡。

在沒有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古代,題壁詩充當了“自媒體平臺”的角色,記錄下古人的喜怒哀樂。它既是文化陣地、廣告集散平臺,也是朋友圈、情感貼吧。它方便快捷,信息量超大,而且很有趣。

最原始的形式,最現代的內容。

古人的“萬能朋友圈”

古人的“萬能朋友圈”

木心說,最早的文學是記錄人類的騷亂。中國第一首題壁詩是周宣王獵碣的石鼓詩,記敘了周宣王狩獵的場景。

題壁詩發展千年,在唐宋時期大放異彩。文人云集,天才扎堆的年代,題壁詩的玩法和用途被無限開發,其中最重要的功能,是充當“萬能的朋友圈”。

古人的“萬能朋友圈”

白居易朋友圈

| 心煩意亂,欲語還休,一夜失眠。我的好兄弟,可惜沒辦法在夢裡見到你。|

往恨今愁應不殊,題詩梁下又踟躕。

羨君猶夢見兄弟,我到天明睡亦無。

驛館是題壁詩最多的地方之一。這條朋友圈發於公元822年秋天,白居易杭州赴任途中。在棣華驛館,他見到小舅子寫給別人的題壁詩,趕快留言,表示思念。這算是“點贊”和“留言”的早期形式了。如果某天,元稹看到這首詩,續寫一首,就算是“回覆留言”了。

古人的“萬能朋友圈”

對於一生漂泊的白居易來說,題壁詩是他和親人、朋友之間特殊而重要的聯結,是鄉愁的寄託,是溫暖的驚喜,少了書信的鄭重和操作的過程,多了隨性和情趣。對於其他的詩人,何嘗不是如此呢。在交通不便的古代,遊子往往惆悵,若是能在千里之外看到親人的手跡,那種“找到一個好朋友”的欣喜,應該能短暫蓋過思鄉的傷情吧。

古人的“萬能朋友圈”

作為古代的朋友圈,題壁詩還有曬日常的功能。

杜甫朋友圈

| 秋日遊覽夔州南湖,景色絕美!特發朋友圈以記之。|

東郡時題壁,南湖日扣舷。遠遊臨絕境,佳句染華箋。

——《秋日夔州詠懷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

古人的“萬能朋友圈”

居然,統一回復功能.

宋之問朋友圈

| 《在端州看到小夥伴們——杜審言、沈佺期、閻朝隱、王無竟都爭著題壁,我也要題一首》|

《至端州驛見杜五審言沈三佺期閻五朝隱王二無競題壁慨然成詠》。

聽說,從前文人到了驛館或名勝古蹟,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有字的牆壁和廊柱,尋找熟人的訊息,生人的新聞,這個習慣,還真和我們每天刷朋友圈差不多。

古人的“萬能朋友圈”

古人的“萬能朋友圈”

史上的眾多題壁詩中,有一部分女性寫的詩詞,內容通常涉及婚姻與愛情,文采平平,而評論者甚眾,此種現象在當代貼吧中也很常見。可見千古以來,最佳話題是男女,凡人都愛聊八卦。

官太太李氏發帖

| 陪老公上任,坐船一路向東,西風好大,吹亂了蘆花。好容易到了地方,我倆這次真是“風雨同舟”了~ |

蓼淡蘆敧曲水通,幾雙容與對西風。

扁舟阻向江鄉去,卻喜相逢一枕中。

這是一個陪著老公上任的李姓婦人,在屏風上題的詩。直白的秀恩愛。

古人的“萬能朋友圈”

不過,比慘的更多。

少婦幼卿發帖

| 記得那時年紀小,尚不知愛情為何物。是我負了你。如今你還恨我嗎?往事如煙,我們就這樣擦身而過。|

目送楚雲空。前事無蹤。謾留遺恨鎖眉峰。自是荷花開較晚,孤負東風。

這是一個叫幼卿的少婦寫的詞。她在題記裡寫,年幼時與表兄青梅竹馬,表兄向父兄提親,因未出仕而被拒。幼卿成年後嫁與他人,某日在街上與表兄偶遇。她心中翻江倒海,他毅然絕塵而去。

古人的“萬能朋友圈”

最吸睛的還是家庭倫理悲劇。

鹿氏發帖:

| 我是世家大族的女兒,被父母嫁給鹿姓官人。婚後一朝有孕,丈夫也分配了外地的工作,只待我產後赴任。沒想到,鹿生貪利,我生產才三天,他就為了早日拿到俸祿,逼我陪他去上班。產後婦人虛弱,不堪舟車勞頓,今將命絕於信州杉溪。可恨父母家族遠在千里之外,不能為我做主,死前,唯有將生平委屈記於驛館壁上,望有人看到後,能為我說句公道話。|

古人的“萬能朋友圈”

這是《夢溪筆談》中記載的故事。言極哀切,頗有詞藻,讀者無不感傷。婦人的墳塋就在驛館後山下。行人路過,多為之激憤,“跟帖”題壁百餘篇,甚至成了詩集,就叫《鹿奴詩》。故事和詩文口口相傳,居然將“鹿生”人肉了出來,姓甚名誰,家住哪裡,工作單位,調查得明明白白。

可惜《鹿奴詩》遺散在歷史中,沒給後世深度挖掘的空間。

題壁詩讀多了,會發現古代也不乏敢於表達的女性,每一位作者都有自己的特點,不過每一段故事都不算新鮮。

古人的“萬能朋友圈”

古人的“萬能朋友圈”

題壁詩還能做很多事,都很現代,很“眼熟”:

文人寫些報國詩或精彩句子在顯眼的位置,如果被名家欣賞,可能就有了前程。

有些僧人,上門請蘇軾等名家免費旅遊,在廟中題詩,並以青紗保護,以提高寺廟知名度。

而最值得關注的一點是,題壁詩與當代自媒體有著相似的傳媒環境、內容形式。也都可彰顯人性的善與惡。

名家與草根起飛,短小文本受寵,優質內容常常沉底,八卦和妄語容易傳播。

匿名者佔大多數、互相不可見、權威被弱化、交流不同步。

非常互聯網。

故而,題壁詩沒能避免網絡暴力。

古人的“萬能朋友圈”

其實,從上文中的“鹿奴案”中,我們已經可見網絡暴力的雛形。一個死無對證的可憐婦人,一段幾百字的冤屈自白,一座荒草蔓生的淒涼墳頭,激起了古代“網友”們的同情和憤怒,不但跟帖聲援,還要“人肉”男主。知情者說,那鹿生是北宋名臣夏竦的家奴,人厭惡其貪,斥為“鹿奴”。

可是誰又知道真相呢?

那女子真是產後三天便上路的嗎?真的是因產後虛弱而死的嗎?鹿生真的是夏竦的家奴嗎?

如果不是真的,那被“人肉”的假鹿生要如何立足?如果是假的,那夏竦身為朝廷重臣,會被牽連嗎?夏家一脈忠良,如果被牽連,不知算不算冤枉?

古人的“萬能朋友圈”

“鹿奴案”牽扯的是家庭倫理,或許只是影響了鹿某的名聲,而蘇軾當年更慘,就因為寫下一首《歸宜興留題竹西寺》,惹了禍。

此生也覺都無事,今歲仍逢大有年。

山寺歸來聞好語,野花啼鳥亦欣然。

公元1085年五月,蘇軾訖退休獲批准,從揚州歸宜興途中題此詩,一為退休獲准而高興,二為淮浙間豐收而歡欣。

沒想到,御史們彈劾,誣陷其悖逆。箇中邏輯,當代人無法理解。

蘇軾因此被外放。他做錯了什麼?他就是高興來著。

古人的“萬能朋友圈”

小小一首題壁詩,怎樣被異地的御史們發現的?說到底,這世上最可怕的就是兩個詞,一個是“有心人”,一個是“帶節奏”。雖然背後是政敵在搗鬼,可這過程恰恰像網上常見的現象:明星一句無所謂的感言,被黑粉抓住不放,帶節奏,進而引發罵戰,引出一長串的難堪事件和醜惡嘴臉。要收場,被攻擊者就需要沉默。

古人的“萬能朋友圈”

木心曾說,遠古時代只有文學,沒有作家,個人完全湮沒。洞窟壁畫,從不簽名。他羨慕那個無為的,不簽名的時期,瀟灑。他忘了一件事,有時候“匿名”的背後並不全是瀟灑,可能是無辜的恐懼,或是,惡的鎧甲。

那個“鹿奴”,到底是誰呢?

《易中天中華史-魏晉風度》

《琴麴酒狂的琴家詮釋與發展 》徐君躍

劉敏 《唐代驛館題壁詩研究》

王子今 《驛壁女子題詩 :中國古代婦女文學的特殊遺存》

王兆鵬 《宋代的“互聯網”——從題壁詩詞看宋代題壁傳播的特點》

曹光芳 《寺院題壁文學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