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說》學霸男孩天台哭訴:父母愛比較,孩子究竟有多煎熬?

小編解讀:這些話深深的刺進她幼小的心靈,從此,又黑又瘦縮在角落裡的形象,讓李小萌揹負了好多年。

每個低自我認知和自卑孩子的成長背後,都被否定過、比較過。

要知道,我們那些或有心或無意的話,會在孩子的內心深處打下烙印,像魔咒一樣一直跟隨孩子一生,讓孩子委屈一生。

關注貝途無憂

專注幼兒,無憂成長

少年說》裡,一位學霸男孩登上天台喊出了自己的委屈:“每次我數學考滿分,我媽卻總是會說,很正常,別人比你厲害的多了去了。

《少年說》學霸男孩天台哭訴:父母愛比較,孩子究竟有多煎熬?

很難想象,一個頭頂學霸光環的孩子,心中竟然充滿了委屈和不解。

面對兒子的哭訴,站在臺下的媽媽卻很蒼白的回應:“我就是怕你驕傲,想讓你更努力。”

《少年說》學霸男孩天台哭訴:父母愛比較,孩子究竟有多煎熬?

在媽媽看來,拿自己孩子和別人比較,是希望他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

男孩哭著回應:“但你也不能只看我的短處,不看我的長處啊!”顯然,媽媽平時對他的努力視而不見,總是用更優秀的孩子,來刺激他更上進。

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心目中最好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孩子”,習慣性地讚賞別人家孩子,而否定自家孩子。

殊不知,這種比較,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負向激勵。長期揹負著不如別人的心理壓力,會壓垮掉他們內在的自我。

中國青年報社的一項調查顯示,有83.4%的受訪家長坦言會羨慕別人家孩子的優秀,會經常比較自家孩子與別人家孩子。

《少年說》學霸男孩天台哭訴:父母愛比較,孩子究竟有多煎熬?

其實,每個孩子都應該是父母手中獨一無二的玉。我們被環境、焦慮、比較裹挾著,忘記了最好的愛是接納孩子。

有一種傷害叫“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看過一位知乎網友分享自己的故事:從小到大,成績並不算拔尖的她,在父母眼裡,根本不可能考上好大學,誰都可以比她好。

還未大學畢業,父母就說:看看你上專科的同學,都可以賺錢養家了,你這麼大了還讓家裡操心。

在國外讀研究生時,她讀的專業課業繁重,而室友相對輕鬆,一週只有兩三天的課。父母卻唸叨:別人能打工,你就不能打?

畢業到北京,剛工作沒多久,父母又說:每個月要存一些錢,你姐在工作頭幾年,就存了一套首付的錢。

一路成長,一次次努力重建的自信,總是在這樣的對比中被打擊的無影無蹤。

《少年說》學霸男孩天台哭訴:父母愛比較,孩子究竟有多煎熬?

育兒專家蘭海老師說過,經常這樣對比,孩子會容易變得習得性無助,並缺乏上進的信心。

當父母用比較的眼光,總拿孩子弱項跟別人的優勢比,會嚴重挫傷其自尊心,讓孩子產生絕望、無助的心態。

因為父母頻頻吹捧的“榜樣力量”,只會讓孩子有“永遠不如他人”的沮喪情緒,起不到任何積極引導的作用。尤其是在孩子還沒有自我定位的能力時,是從大人的評價裡認識自己。

媒體人李小萌,在節目中坦言,自己小時候是一個偏低自尊的人。有一次爸爸帶她去參加活動,回來跟媽媽說:別人的女孩都像花蝴蝶一樣漂亮、可愛活潑,咱們女兒又黑又瘦的,縮在一個角落裡。

《少年說》學霸男孩天台哭訴:父母愛比較,孩子究竟有多煎熬?

這些話深深的刺進她幼小的心靈,從此,又黑又瘦縮在角落裡的形象,讓李小萌揹負了好多年。

每個低自我認知和自卑孩子的成長背後,都被否定過、比較過。

要知道,我們那些或有心或無意的話,會在孩子的內心深處打下烙印,像魔咒一樣一直跟隨孩子一生,讓孩子委屈一生。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曲線

去年上映的紀錄片《零零後》,好評如潮,是一部值得學習的教育片。主角之一男孩池亦洋,和大多數孩子一樣,長大的過程,並不是那麼一帆風順。

但父母從未盲目地拿他去攀比,而是從孩子的個性出發,關注孩子自身的成長。

在幼兒園,池亦洋是個喜歡打架的孩子王,父母沒有過早的給他貼上壞孩子的標籤。

《少年說》學霸男孩天台哭訴:父母愛比較,孩子究竟有多煎熬?

上小學時,池亦洋在學習上很受挫,父母願意給他更多的機會去嘗試,去發現真正喜歡的東西,而不是隻擔心成績。

《少年說》學霸男孩天台哭訴:父母愛比較,孩子究竟有多煎熬?

直到進入中學,池亦洋遇到橄欖球,這項運動可以發揮他對身體對抗的熱愛,池亦洋重新燃起自信。

之後,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進入職業美式橄欖球聯盟,並把美式橄欖球帶回中國。

《少年說》學霸男孩天台哭訴:父母愛比較,孩子究竟有多煎熬?

池亦洋不像大多數同齡孩子一樣,在常規賽道上競爭到迷失自我。

相比之下,他得益於父母的支持,找到了最擅長的東西,並敢於追求自我價值。

這是何其幸運!

有人說,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開放季節,每個孩子亦有自己的成長節奏。我們要留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慢慢來”,別動不動就拿別的孩子做標杆。

熱播劇《小歡喜》裡,董文潔拿兒子的成績跟競爭對手作比較,看到的是巨大差距。

《少年說》學霸男孩天台哭訴:父母愛比較,孩子究竟有多煎熬?

而方圓卻告訴媳婦:拿兒子這一次的分數與上一次比較,看到的會是進步和努力。

放下對比,我們會發現,放棄無意義的對比,孩子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

海明威說過:真正的高貴,是優於過去的自己。哪怕孩子是一朵晚開的花,也會遵循內在的生長秩序,綻放成自己最好的樣子。

別讓“別人家孩子”的速度,擾亂自己孩子的成長節奏。

父母的接納和信任才是孩子成長的動力

親子專家海文穎說:當幸福感是通過與別人比較而獲得時,很不牢靠,隨時可能煙消雲散。

為人父母,盯著別的孩子羨慕,不如培養並相信自己的孩子也是一道光。

《少年說》學霸男孩天台哭訴:父母愛比較,孩子究竟有多煎熬?

  • 發掘並欣賞孩子的優點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董事長傑克·韋爾奇,從小就患有口吃症。但母親卻對他說:“這是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的舌頭可以跟得上你這樣聰明的腦袋瓜。”

母親為他發掘了不同於常人的優點,讓他相信自己的大腦比嘴轉得要快。

在這樣的鼓勵下,傑克·韋爾奇從未對自己的口吃有過困擾。

有智慧的父母會懂得,孩子不需要跟任何人比,找到自己的色彩和光芒最重要。

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優勢,並加以鼓勵和稱讚,從而激發孩子最大的潛能。

  • 允許孩子犯錯誤

陶虹在採訪中,分享過女兒的一個小故事:女兒長得和桌子一樣齊的時候,雖然很擔心孩子會被桌角磕到,但她並沒有把家裡的邊邊角角都包起來。

前兩次,她眼睜睜看著女兒磕上去,心都提到嗓子眼,卻沒有提醒。

《少年說》學霸男孩天台哭訴:父母愛比較,孩子究竟有多煎熬?

第三次,又看女兒走過去,但快到桌角前的時候孩子主動繞過去了。

這告訴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讓孩子學會去體驗、去試錯,給孩子犯錯誤的成長空間。很多時候,不是自己孩子不如人,而是我們不允許他們做,一出錯就制止、打擊。

如果有了這份“犯錯”的允許,孩子才敢更大膽的向前走,更有底氣去感知世界。

  • 給予孩子充分篤定的信任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孩子最喜歡父母的10種做法。”結果顯示:“信任我”以63.5%的高得票率位居第一。

可見,孩子最大的成長內驅力是來自父母充分的信任感。相信孩子會有內在的成長密碼,不要讓比較式思維,為孩子人生路上埋下自卑的種子。

《少年說》學霸男孩天台哭訴:父母愛比較,孩子究竟有多煎熬?

丹麥的“幸福教育”理論中也曾提出:要給孩子們留有很大的自由空間,給予他們高度的信任,允許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因此,丹麥的孩子更為自信,更容易獲得高度的滿足感。

我們的孩子並不輸於別人家孩子,前提是,要信任他們,放手讓他們去做。每個孩子都應該被真正看見和接納,而不是被比較支配著往前走。

《園丁與木匠》一書中說:愛孩子並不是給他們一個目的地,而是為他們的旅程提供給養。

與其花時間和精力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傷害自己家的孩子,不如用信任、接納為孩子提供愛的給養,這才是孩子愛的源泉和成長的動力。

願每個孩子都能在父母愛的滋養下成為閃閃發光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