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仁:晚清澄海著名詩人

王景仁(1843—1895),字寬益,號壽巖,澄邑增生。是外砂東溪“七家內”第二子,元配冠山盧氏,繼室鄒氏,生二子一女。

所謂東溪“七家內”,指的是東溪王天勤的“七房頭”。王天勤(1817-1864),別號業園,東溪王氏十七世祖,生於嘉慶廿二年(1817),卒於同治三年(1864)。“公為人篤厚,量度恢宏,精於算術,十九歲出外謀生,廿五歲已成家,遂不復遠出。建新屋一落,買舊屋一落,置田園數十畝,家居教子以自娛。”26歲至42歲連生七子二女,王景仁排行老二,後過繼天時公為嗣。

王景仁:晚清澄海著名詩人


▲王景仁先生畫像

景仁少穎慧好學,文名早著。同治十年辛未(1871),廣東提學何廷謙按潮歲試,取進澄海縣學第三名;十一年壬申科試,取列一等第五名;光緒六年庚辰(1880),廣東學政馮爾昌蒞潮歲試,取列一等第二名,補增生。

“學而優則仕”,這是封建文人成才的理想模式,也是立業的必經之途。能否通過刻苦攻讀仕進為官,也就成了封建社會評判知識分子價值的準繩與尺度。學好聖賢書,再濟民治國,也就成了封建文人藉以獲得社會認可,取得生存空間和位置的“正道”。然而,王景仁雖才高八斗,詩名顯赫,卻每每飲恨科場,十年三上省城赴試皆不第,仕途屢遭封殺。

考不了舉人、進士,做不了官的王景仁,只能以秀才之名,於鄉間設館授徒當起教書先生。光緒初,他被外砂王氏成式堂聘為先生,後又被隆都前溪陳殷商陳宣衣聘為教師,在太守接雲樓設帳,傳授平生所學。粵東名士、陳慈黌之弟陳慈雲(諱步墀,號子丹)、曾任饒平縣長陳煥章(字慈亨),就是王景仁的高徒。

面對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失落,王景仁只能“老江荒屋”,“寄情酬唱”,“以胸中所磅礴鬱積者,悉發於詩”,成為當時澄海及周邊地區有名詩人詞家。光緒己丑進士、翰林院編修王繼香路過澄海,聞名跟王景仁晤談,臨別贈聯曰:“詩似輞川,文似臨川,屈指相知,誰與吾宗堪伯仲;君處南海,我處北海,壯心未已,尚期攬轡共澄清。”又據東溪《王氏家譜》載:“(寬益)公工於詞章,著作頗多,邑侯王耀曾特器重之,有《小輞川詩集》行世”。

王景仁:晚清澄海著名詩人


▲《小輞川詩集》,汕頭圖書館有藏

王景仁去世後,他的高足弟子陳慈雲將他的詩詞編輯成冊,全集分成五卷,收詩98首,作為繡詩樓叢書之一,並於宣統元年刊刻行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