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維也納之圍”,見證歐洲在“沉淪”中強大

維也納地處中歐腹地,乃是東方前往西歐的“必經之路”。東歐向西歐擴張,西歐向東歐擴張,無論如何都避不開維也納,這也就造成了維也納地處四戰之地,兵家必爭。維也納在數次外敵戰爭中將拯救了歐洲,讓西歐免遭戰爭的毀滅。

蒙古人折戟維也納

1241年,在蒙古帝國窩闊臺汗的要求下,赤朮家族的拔都、窩闊臺家族的貴由、拖雷家族的蒙哥奉命西征,開疆拓土,掠奪財富。貴由和蒙哥自蒙古本部出發,在不裡阿耳之域和拔都匯合,拔都、貴由、蒙哥三人合流直突羅斯地區。蒙古軍隊在羅斯地區稍受阻礙後,便開始攻入東歐,肆虐四方。一路攻破“歐洲之盾”波蘭、“馬扎爾之鞭”匈牙利,直逼西歐門戶。蒙古軍隊在東歐地區的勢如破竹讓整個歐洲都為之顫慄,羅馬教皇在馬鞭聲下祈禱,西歐各國在響箭中膽顫心驚的召集兵馬又不敢出動越過萊茵河。蒙古軍隊的主力部隊最近距離中歐中心的維也納只有十幾公里,站在城堡上就可以看到遠遠飄來的塵煙。人呼馬鳴牛羊叫,血腥和腥臊的味道這麼遠都可以聞到。城外每天都有斥候死亡和被俘,貴族和百姓不斷逃出維也納向更西邊跑去。蒙古人的背後是焦土千里,白骨填滿河流和農田,眼前歐洲“最堅固的城”也在顫慄著,不知何時就要“墜落”了一般。富饒的西歐彷彿赤裸裸暴露在蒙古人的眼前,陰森城堡內的金銀珠寶等著第一個登上城的人尋找!搖搖欲墜的維也納成為了擋在西歐面前的最後一堵牆,北方的德國波蘭聯軍倒在裡戈尼茨的泥地裡,幾十年後依然清晰可見戰爭的創傷。蒙古人的哨騎已經到了威尼斯城的門口,威尼斯人卻只感看著蒙古人悠哉悠哉的騎著馬在城郊亂轉查探,卻不敢有什麼實際動作。維也納沒有外援可供幫助,城破就在眼前!沒有維也納,西歐看似強大卻又虛弱的的軍事狀態將完全被蒙古人兵鋒下。幸運的是,在維也納外,小規模的衝突戰時不時發生,就在蒙古主力即將抵達維也納的時候,從東方傳來了窩闊臺汗死亡的消息。蒙古傳統需要所有諸王回到本部進行大汗推舉,蒙古軍隊被迫暫停了攻勢,全軍拔帳東歸。

維也納和蒙古大軍的戰爭才各國開始就結束了,維也納第一次從來自遙遠東方的草原上的人拯救了歐洲!


三次“維也納之圍”,見證歐洲在“沉淪”中強大


奧斯曼“立法者”蘇萊曼大帝折戟維也納

奧斯曼帝國崛起後,“立法者”蘇萊曼大帝為了擴大和穩固奧斯曼帝國在歐洲部分的領土揮兵歐洲。二十多萬大軍如潮水般沿著巴爾幹山脈,勢如破竹攻城略地,一座座要塞被攻破,一座座堡壘被摧毀,整個南歐地區和東地中海都在蘇萊曼的鼻息下瑟瑟發抖!奧斯曼地區在南歐地區的順利,極大的激發了蘇萊曼的野心,蘇萊曼迫切想要完成父輩未盡的事業——真正打開歐洲的大門!蘇萊曼率領大勝後的奧斯曼大軍及僕從軍向中歐的中心、西歐的門戶——維也納進發。

時值神聖羅馬帝國正和法國酣戰於意大利地區,使得查理五世沒有餘力來派遣更多的士兵來支援維也納,當時的維也納支援一萬多名士兵,遠遠低於奧斯曼帝國士兵的人數。

蘇萊曼大帝對維也納的獲得是勢在必行,神聖羅馬帝國的精力被其盟友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牽制,而自己卻是毫無後顧之憂,對維也納有壓倒性優勢。只要佔領了維也納,那麼奧斯曼帝國在南歐地區的統治將固若金湯,又可以向北威脅到德意志地區,向西窺視富饒的西歐地區,奧斯曼帝國的影響力在歐洲將空前高漲,將從中間將歐洲割裂開來!奧斯曼向西和法國聯盟對付強大的神聖羅馬帝國,向東則可以逐步蠶食東歐地區,當時奧斯曼在黑海地區的擴張也是勢如破竹,只不過還未能深入內陸,但奧斯曼奪取維也納後,就可以以此為起點,向東深入東歐內陸,兩面夾擊。

當時,因為奧斯曼大軍前往維也納的道路是沿著巴爾幹地區的,曲曲折折,山路崎嶇,補給運輸比較困難。蘇萊曼和他們大軍進攻維也納時,又是大雨時節,行軍困難,溼潤的天氣使得作戰所需的火炮保存和運輸十分的困難,大軍抵達維也納城外時已是9月,勝利的鋒芒早已磨滅,有的只是疲憊。9月盛夏剛過,初秋即將到來,天枰不再完全向奧斯曼大軍傾斜,蘇萊曼命令大軍將維也納圍成一個連蚊子也飛不進去的“鐵桶”。

蘇萊曼命令軍隊日夜不停的圍攻維也納,大炮不同炮轟維也納,城內的地面每一秒都在震動,沒有停止!路途的疲憊磨滅了奧斯曼軍隊的進攻力,連續多日奧斯曼軍隊都沒能摸到維也納的城牆。維也納守軍在奧斯曼大軍來臨前的堅壁清野和奧斯曼大軍來後對維也納周邊的掠奪肆虐,讓維也納周圍毫無生機可言!對維也納多日久攻不下,極大的加重了奧斯曼大軍的補給負擔,巴爾幹山區還是不是有小股軍隊襲擊奧斯曼的運輸隊。

蘇萊曼知道,維也納不能就這麼拖下去,蘇萊曼派出了自己最精銳的部隊——近衛軍!但哪怕是近衛軍,在長途跋涉和多日戰爭後,沒有充分的補給,也沒能攻破維也納堅固的城牆,最多摸到城牆。近衛軍的屍體鋪滿在前往城牆的路上,極大的打擊了奧斯曼大軍的士氣。奧斯曼大軍對維也納的攻勢一直到了冬季,時節變化不再適合奧斯曼的作戰方式,蘇萊曼和他的大軍遠離本土太長時間也讓小亞細亞地區對奧斯曼的恐懼變小,開始反抗奧斯曼的統治。漫長而龐大的補給需求量,使得土耳其國庫幾近消耗殆盡,獲得的戰利品遠遠比不上消耗。西歐內部對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幫助奧斯曼奪取維也納十分不滿,神聖羅馬帝國也漸漸在和法國的戰爭中緩過神來,蘇萊曼直到,如果自己還繼續圍困經過維也納,很有可能會受到腹背受敵的結果,而自己的軍隊多日的失敗已經磨掉了所有的銳氣,不堪戰,撤軍已經不得不為了!

補給不足,將士思鄉,蘇萊曼大帝許久未統政,時局稍有鬆弛。冬日到來,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都不在歸屬於蘇萊曼,哪怕蘇萊曼再想奪取維也納,也不得不撤軍南歸!

蘇萊曼大帝的維也納之圍是維也納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拯救歐洲世界,當時的奧斯曼帝國處於鼎盛狀態,如果放任維也納被攻佔,那麼就算是奧斯曼的盟友法國,也很有可能在下一年被奧斯曼攻打。過了維也納,放眼望去,皆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在平原上,歐洲人還沒有資格作為奧斯曼帝國的對手!

穆罕默德四世1683兵圍維也納

第三次維也納拯救歐洲的事件發生在1683年,這次的維也納之圍永久的改變了歐洲的政治軍事局勢,這次維也納之圍讓奧斯曼帝國開始衰敗,奧斯曼在後對歐洲的威脅和影響力不斷衰退。

1682年年底至1683年,,奧斯曼三十萬大軍經過多段大雨的推遲,終於是在7月1日抵達維也納“城下”。這次奧斯曼大軍的軍營從維也納河一側延綿數十公里,將維也納圍的連蚊子都飛不進去。奧斯曼大軍從伊斯坦布爾出發,一路從羅馬尼亞途徑巴爾幹地區,沿途皆是屬國。然後就是在都是“盟友”的情況下,奧斯曼大軍除了近衛軍外,其他部隊都會在這些屬國劫掠,就如在敵國境內一樣。

長時間的跋涉和長時間的雨季如上一次維也納之圍一樣,耗盡了奧斯曼遠征軍的銳氣,戰鬥力遠不如從伊斯坦布爾出發時那麼高昂!更何況此時奧斯曼大軍面對的歐洲局勢比上一次蘇萊曼大帝圍困維也納更加複雜和孤立,此時奧地利哈布斯登堡家族衰敗不堪,遠沒有過去歐洲“日不落帝國”的模樣,法國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領導下對歐陸霸權進行了常態化的覬覦而曖昧。一旦土耳其攻破維也納,那麼路易十四為了自身的“霸權”需要很有可能會揮師東進來對抗奧斯曼。北方的波蘭人正處於鼎盛狀態而耀武北陸,以“天主之矛”而盛名歐陸。奧斯曼進攻維也納勢必會引起波蘭的反應,而事實也是如此。

在奧斯曼大軍圍困維也納期間,南德意志諸侯聯軍聯合波蘭大軍疾馳維也納。南德意志諸侯和波蘭的聯軍趕到時,奧斯曼大軍正因多日圍城不下而勞累使之戒備鬆弛,聯軍不作停歇順勢就直攻奧斯曼軍營,奧斯曼人一時反應不過來,損失慘重。奧斯曼數十萬大軍四處逃竄,睡著的連衣服都沒穿,沒拿武器的也空手就跑,貴人們也推搡著逃跑,那是是蘇丹穆罕默德四世,逃跑時連御帳裡的很多必要的東西都沒帶。整個奧斯曼大軍如牛羊受到驚嚇,爭相踩踏,秩序在這一刻不復存在!

這一次奧斯曼的“維也納之圍”的失敗,直接讓奧斯曼前幾代蘇丹在巴爾幹地區的努力化作灰燼,“永久性”的失去了對這些地區的宗主權。此戰過後,奧斯曼“不可戰勝”的形象不再,歐洲國家開始輪番對奧斯曼進行反攻,不斷奪取和削弱奧斯曼在歐洲部分的土地和影響力,奧斯曼逐漸淪落為二流國家!過去的輝煌不再,留下一片殘垣斷壁,伊斯坦布爾的繁榮也開始衰敗,變成了歐洲各國的常駐地,兩者關係完成一種巧妙交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