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最自豪的投資案例~喜詩糖果

10.喜詩糖果 1972

公司背景

喜詩糖果公司成立於1921年,由一位加拿大糖果商創建,其產品採用上等原料,經過精細加工而成,即使在原料不足的“二戰”時期也未偷工減料,因此在加利福尼亞州享有無與倫比的聲譽,具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

這家公司由弟兄兩人共同擁有,兄長為拉里,弟弟為哈里,哈里屬於花花公子類型,對葡萄酒和女人比較感興趣,因此,公司主要由兄長拉里管理。1972年拉里去世後,哈里無心經營,於是想出售。

喜詩糖果在1972年的銷售額為3133萬元,淨利潤為208萬元,淨資產約為800萬元,哈里的賣出價為3000萬元。

巴菲特策略

巴菲特和芒格都對這家公司感興趣,準備用藍帶印花公司來購買喜詩糖果。特別是芒格,覺得它具有非常好的生意模式,但巴菲特受格雷厄姆的影響深刻,覺得以15倍市盈率、高於淨資產2倍的價格買一家公司簡直是要了他的命。巴菲特給出的購買價格上限為2500萬美元,慶幸的是哈里最終接受了這個價格。

以1972年至1983年為例,喜詩糖果年均單價增長率為10.3%,年均銷量增長率為3.5%,年均銷售額增長率為14.2%,年均利潤率增長率為5.5%,年均淨利潤增長率為20.7%。期間公司的糖果總銷量增長了約45%,而糖果單價提高了2倍,淨利潤率上升了約56%,致使淨利潤增長了5.5倍。

表1 喜詩糖果經營數據

[插圖]

後來,巴菲特在回顧喜詩糖果時,把它列為夢幻般的最偉大的投資對象之一。從1972年至2007年,喜詩糖果共為伯克希爾貢獻了13.5億美元的稅前利潤,只消耗了其中3200萬元用於補充公司的營運資金,其他資金被全部用來購買其他利潤豐厚的企業,就像亞當和夏娃一樣生養眾多。

自我剖析:巴菲特致股東信

1983年

喜詩糖果的經營表現依舊亮麗,它擁有可貴而穩固的客戶基礎與管理階層。近年來,喜詩遇到兩個重大的難題,所幸其中至少有一個已找到解決的方法,這問題與成本有關,不過不是指原料成本。雖然我們跟競爭同業比原料成本較高,而若這種情況相反,我們反而會不高興,事實上原料成本是我們較無法控制的,因為不管價格如何變化,我們所使用皆屬最上等的原料,我們視產品品質為最重要的一點。

但其他成本卻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問題就出在這上面,我們的成本(以每磅為基本單位,不包括原料成本)增加的速度遠高於一般物價水準,若要扭轉現在的競爭劣勢與獲利危機,降低成本絕對有其必要性。所幸最近幾個月,成本已受到有效控制,相信1984年的成本增加率將會低於通貨膨脹,這自信源自於我們與查克多年來共事的經驗,自從我們買下喜詩以來便由他負責,而他的表現就如同下表一樣有目共睹。

[插圖]

我們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如上表中可看到的,是我們實際售出的糖果磅數停滯不前,事實上這是這個行業普遍遇到的困難,只是過去我們的表現明顯優於同業,不過現在卻一樣慘。過去4年來我們平均每家分店賣出的糖果數事實上無多大變化,儘管分店數有所增加(而銷售費用同樣增加),當然營業額因我們大幅調漲售價而增加許多,但我們認為衡量一家店經營績效的標準在於每家分店賣出糖果磅數而非銷售額。1983年平均一家店的銷售量減少了0.8%,不過這已是1979年以來較好的表

現了,累計的降幅約達8%,集體訂購量(約佔整體銷售的25%)在經過70年代成長高峰後已停滯不前。

我們不確定分店與集體訂購的銷售量無法增加,主要是受到我們的定價策略,還是景氣蕭條,或是受我們的市場佔有率太高的影響。不過1984年我們調漲的幅度較以往幾年溫和,希望明年跟各位報告的銷售量能因此增加,不過我們卻無任何依據能保證這種情況一定發生。

除了銷量的問題,喜詩具有多項重要的競爭優勢,在我們主要的銷售地區——西部,我們的糖果為消費者所偏愛,他們甚至願意多花二三倍的價錢來購買(糖果就如同股票一樣,價格與價值有所不同,價格是指你所付出的,而價值卻是指你所得到的)。我們全美直營店服務的品質跟我們的產品一樣好,親切貼心的服務人員就跟包裝上的商標一樣,以一家僱用2000名季節性員工的企業來說,可是不容易辦到的,這都要歸功於查克與所有同人的努力。而由於我們在1984年僅微幅調整價格,所以預期明年的獲利只與今年相當。

2007年

我們所尋找的企業來自於穩定行業中擁有長期競爭優勢的企業。如果還能伴隨著快速的有機增長,那就太棒了。但即使沒有有機增長,這樣的企業仍會提供豐厚回報。我們只需將企業獲得的豐厚利潤拿來,在其他地方購買類似的企業,沒有規定說你必須將錢投向那些你已經賺錢的領域。事實上,這樣做經常是錯的:獲取高額有形資產回報率的出色企業,不可能長期持續地把它們的大部分利潤以很高的回報率再投資到公司內部。

讓我們審視一項夢幻般出色的業務的原型,例如我們的喜詩糖果公司。這家公司所處的盒裝巧克力行業並無讓人興奮之處——美國的人均巧克力消費極其低且一直沒有出現增長,許多曾經著名的品牌如今都已經消失不見,在過去的40年內,只有三家企業賺到了像樣的利潤。事實上,儘管喜詩糖果公司的許多收入僅僅來自於幾個州,但我相信這家公司的利潤佔了整個行業的近一半。

在藍帶印花公司1972年買下喜詩糖果公司的時候,這家糖果公司每年的糖果銷售量為1600萬磅(查理和我在那時獲得了藍帶公司的控股權,並最終將它整合進了伯克希爾公司)。去年喜詩糖果公司的銷售量為3100萬磅,年增長率僅為2%。然而,喜詩家族在過去50年來所建立起來、隨後又得到查克·希金斯和布萊德·金斯特勒強化的持久競爭優勢,為伯克希爾公司創造了非比尋常的回報。

我們以2500萬美元買下了喜詩糖果公司,當時它的銷售額為3000萬美元,稅前利潤不足500萬美元。經營這家企業所需的資本為800萬美元(每年還需要有幾個月承擔適度的季節性債務)。因此,這家公司投入資本的稅前投資收益率為60%。有兩項因素幫助該公司經營所需的資金降至最低——首先,銷售的產品採用現金結算,這消除了應收賬款;其次,生產週期和分配週期較短,這幫助庫存降至最低水平。

去年喜詩糖果公司的銷售額為3.83億美元,稅前利潤為8200萬美元。如今經營這家企業所需的資本為4000萬美元,這意味著自1972年以來我們只需要再投資3200萬美元,以應對該企業最小程度的規模擴張——並獲得驕人的財務增長。期間的稅前利潤總額為13.5億美元,除了那3200萬美元,所有的這些利潤都納入了伯克希爾公司的腰包(開始幾年則歸藍帶印花公司所有)。在支付了企業利潤稅之後,我們使用剩下的資金來購買其他具有吸引力的企業,就像亞當和夏娃的行為帶來了60億人口一樣,喜詩公司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新的現金源泉(他對伯克希爾來說,就像《聖經》中所說的“豐腴膏沃且生養眾多”)。

像喜詩糖果這樣的企業在美國並不多,對許多企業來說,將利潤從500萬美元增加至8200萬美元可能需要4億美元左右的資本投資。這是因為成長中的企業,隨著銷售增長,對營運資金的需求也將同比增長,此外,對固定資產投資也有顯著要求。

為實現增長而需要大量增加資本的企業,可能只是一項讓人感到滿意的投資。繼續以我們自己的公司為例,從4億美元的淨有形資產中獲得8200萬美元的稅前利潤並不讓人感到寒磣。但對企業的所有人而言,這就完全不同了,他們希望最好在沒有大量資金需求的情況下能產生不斷增加的現金流。這可以問問微軟或者谷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