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老振老師為《呦呦鹿鳴文集》撰序|當下不負,如此安好

今天用了一個上午的時間讀完了劉同強先生的《呦呦鹿鳴文集》,他的乾淨而有溫度的語言瞬間就把我帶入了他的精神世界。

語言文字就是有這樣的魔力,原本互不相識,卻會因為文字拉近心與心的距離。劉先生是讀了我的文章加了我的好友,一定是因為我的文字在某一時刻打動了他,我今天讀這些文字也能被打動,一定是因為他的文字和思想打動了我。

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夠打動人,有兩個方面:一是語言,二是思想。下面我展開來說一下。


大老振老師為《呦呦鹿鳴文集》撰序|當下不負,如此安好

先說語言。

語言的風格分為兩種,一種是輕鬆的,風趣幽默、質樸清新,這些文字讀起來都會給人輕鬆的感覺。另一種是嚴肅的,知識嚴謹的學術論文、或者四平八穩的乾貨文章,這些文字相對而言,受眾群體可能會少一點。

那麼這兩種語言風格哪種更好呢?這個答案可不唯一,這要看讀者需求。

大部分人喜歡看輕鬆愉悅的作品,我也不例外,所以我喜歡看這類作品,也儘量寫這類作品。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也就是寫一些散文隨筆類的,自己寫著不痛苦,別人看著也很輕鬆,但是現在我卻改變了想法。

我發現,讀起來令人感到痛苦的文字(排除廢話連篇的那種痛苦),才能促使一個人思想上更快地進步。

所以,我現在看令人感到輕鬆的文字,就是為了學習這種語言風格,讓更多的人喜歡我的作品。這樣我所傳遞的知識、表達出來的觀點,才能到達更多人的心裡。

我還會特意去看令我感到痛苦的文字,比如哲學、管理學、佛學、心理學、寫作學甚至博士碩士論文等很專業的文字,這樣我在思想的高度和深度上就會有很大提高。

閱讀與寫作,其實就是輸入與輸出,這分為四個境界。

第一境界:淺入深出。

看的文章原本淺薄,沒有什麼思想深度,自己表達的時候還故弄玄虛,裝作自己懂很多的樣子,故意用艱澀的語言,不說人話,讓別人認為自己懂很多。這種文章最害人。

第二境界:淺入淺出。

輸入的來源就是這樣淺,可能就是一些沒有內涵的笑話、或者大家一聽就明白的道理,至少能聽懂。現在雞湯文盛行,不管有多少人罵雞湯文,但至少它能讓人看懂,也能給一部分人帶來動力,對精神實在虛弱的人而言,還是有營養的。

第三境界:深入深出。

這個對作者和讀者都是一個考驗和挑戰,但這是高手之間的較量。濃度之高、密度之大,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然而人讀的作品越多,會越來越需要這樣的作品。

第四境界:深入淺出。

這是我在孜孜以求的一個境界。畢竟能靜下心來看文字的人現在越來越少了,也畢竟我所面臨的群體大多數是中小學生、以及像我一樣喜歡輕鬆文字的普通人。


大老振老師為《呦呦鹿鳴文集》撰序|當下不負,如此安好

我以前一點也不喜歡看那種論文一樣的文字,所以我也討厭寫那樣的文字,我想大多數人也和我一樣吧。但是現在寫了一段時間文章之後,發現了自己思想的蒼白和內容的空虛,再不好好輸入,就會使自己的文章和那些網絡上氾濫的、沒有什麼深度的文字沒有什麼區別了。

所以,我現在閱讀的書越來越使人痛苦,而我,覺得自己在精神上也越來越豐厚了。

前面我提到,一篇文章之所以打動人,一是語言,二是思想。

思想也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指感情、一個是指觀點。

一個作者越是真性情、感情的濃度越高,越是可以打動人。

這種感情不一定都是美好的,甚至可以是邪惡的,但只要真實,就一定會被人理解,因為它符合人性,不是所有的人性都那麼美好。

問題是,對於寫作者而言,應該有一種使命感,那就是傳遞美好。這也是我的作品能吸引來眾多粉絲的原因,因為我解讀經典,都是本著從人性美好的一面去解讀。

再接下來就是觀點了,怎麼樣讓自己的觀點能夠達到更高、更廣的境界呢?就是去閱讀讓自己感到痛苦的作品。


大老振老師為《呦呦鹿鳴文集》撰序|當下不負,如此安好

劉同強先生在文章裡強調要做讀書筆記,這點我非常贊同。讀令自己痛苦的作品不是一件輕鬆的事,讀的方式也不輕鬆。除了讀書以及做筆記可以提高思維的高度和廣度,我認為,還要刻意培養自己的逆向思維、發散思維、創新思維等。

我看劉先生的文章,大致分為兩類,一是生活隨筆類、二是讀書感悟類。

這些文章有情感有觀點,文字清新流暢,很吸引人,使我在忙碌的生活中獲得了一個平靜的上午。

我現在住在深圳,北方已是寒冬,而深圳的冬天卻溫暖如春。我住的小區裡有不少大榕樹和棕櫚樹,很有南方的風情。我的窗外種著一排竹子,窗臺上的花還在幽幽的開放著,每天早晨,我都會被窗外的小鳥叫醒。

雖然生活的環境非常愜意,但是因為前一段時間工作的變動,根本無心享受這份大自然賦予我的奢侈。今天讀劉先生的文章,忽然有一種和舊友相逢的感覺,曾經我也寫下幾十萬這樣的文字,能靜下心來去閱讀,能靜下心來去思考,是多麼的不易。

所以,我從歲月裡偷來一段時光,和我的讀者——如今,我是他的讀者,進行這麼一段思想的交流,這是多麼美好的緣分啊。

關於文字中的情感,我和劉先生有著太多的相似,確認過眼神,我們是一樣的人。

關於文字中的觀點,我的建議是,還可以再深入一步去思考。舉個例子:比如麻雀和海鷗爭食的故事,海鷗能飛過大海,與海雲相伴,與日月爭輝,麻雀卻做不到,還有鯤回答蟬與麻雀譏笑的故事,劉先生得出的結論是:

通過這兩個故事,可以明白,要想讓孩子走得更遠,那就得從現在開始,陪著他們一個小腳印、一個小腳印地去走。這個道理都懂,關鍵看你是否能做到,做不到,仍是白紙一張,這取決於今天陪伴過程中你做了些什麼。

陪伴孩子在無數個小錯誤中每天進步一點點,你的孩子才會如海鷗展翅蒼穹之上,如鯤鵬扶搖而上九萬里。

這個結論是關於父母對孩子有質量的陪伴,觀點沒有問題,但是我想說的是,其實我們還可以更深入一步去解讀這兩個故事。

我做老師多年,見過很多孩子,我發現孩子之間的區別,除了天賦之外,家庭的教育非常非常重要。麻雀關注的是腳下,而海鷗關注的是藍天。蟬和麻雀關注的是腳下,鯤鵬關注的是藍天。

如果一個孩子的父母為孩子未來的規劃就是好好學習將來找個好工作,和一個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就是為了幫助他成為最好的他自己,這樣的教育格局教育出來的孩子差別,就是麻雀和海鷗的區別,就是麻雀與鯤鵬的區別!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要終身學習,要不斷擴大自己的格局和眼界,我們的孩子,才會有更廣闊的藍天。父母擁有大格局,並且對孩子有質量的陪伴,孩子才有可能成為鯤鵬。

當然,我的解讀也不一定就是唯一的答案,文本閱讀原本就沒有標準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最後,為劉先生這樣一個愛動腦、愛讀書、又愛動筆寫作的朋友點贊,同時,更為他對孩子的全身心的陪伴表示敬意。用劉先生文中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吧,這句話是他寫讀完餘秋雨《文化苦旅·都江堰》的感受,我特別喜歡:

這一篇章引發了我對人生價值的深度思考:或許這輩子,做什麼並不重要,是否留給後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內真正的安詳的度過。

過去不戀、未來不迎、當下不負,如此,安好。

後記:大老振老師,知名語文老師,曾出版《一本書讀懂經典古詩人》,現任遠方文學深圳校區校長。因為之前拜讀過大老振老師一篇文章,才認識了這位才華橫溢的美女老師,上月初冒昧拜託大老振老師給我的文集《呦呦鹿鳴文集》操刀寫一篇序,沒想到老師應了下來,前段時間她忙於工作,今天終於用了一上午時間寫了這篇序,南國芳草茵茵,北國一地枯黃,在此由衷向大老振老師表示誠摯的謝意,感謝老師的勉勵,在未來語文的道路上將繼續砥礪前行,不辜負文學給我們帶來的美好,不辜負大語文這個“黃金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