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朝从未被外族攻破都城,而后来的王朝,晋唐宋金元明清都有过?

羊羔爱啃苹果


因为汉朝的军事力量特别强大,没有一个外族对汉帝国拥有绝对的优势。同时,汉朝的内政也比较稳定,没有像安史之乱那样大规模的破坏。

不过,汉朝四百年历史里,首都虽然从未被攻破,但有几次也是险象环生。

第一,西汉时期长安受到匈奴骑兵的威胁

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十四年),匈奴老上单于悍然撕毁与汉帝国的和平盟约,率领十四万骑兵南下,这是白登之战后匈奴最大规模的对外用兵。这次出其不意的袭击,令汉帝国损失惨重,边境要塞朝那、萧关失守,紧接着彭阳陷落,秦始皇二十七年所建的帝王行宫——回中宫被烧毁。匈奴骑兵的前锋已经直抵甘泉,距离帝国的首都长安城,只有八十里。

面对匈奴骑兵急风骤雨般的攻势,汉文帝表现是比较冷静的。他长安城外布防十万名士兵、一千辆战车,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并巡视检阅了部队,封赏一部分有功将士,提振士气。汉文帝任命张相如为大将军,全权负责指挥前线对匈奴作战。匈奴骑兵见长安城固若金汤,无机可乘,遂撤走了。

第二,东汉时期,洛阳遭羌人的进攻

另外一次是东汉永初五年,即公元111年,东汉首都洛阳遭遇羌人攻击。当时正是羌乱的高潮时期,这次规模空前的羌乱始于公元107年,终于公元118年,前后十二年。

这一年,先零羌向帝国的心脏发动进攻。羌军东渡黄河,接连入寇河东郡与河内郡。河东郡与河内郡乃是帝国首都洛阳的北面两郡,此时羌军前锋距离洛阳不到二百里。京师震动!流亡的百姓大批向南逃亡,南渡黄河,涌向洛阳。

朝廷急令北军中侯朱宠率北军五营的精锐部队,驻屯于洛阳以北黄河南岸的重镇孟津,并且严令魏、赵、常山、中山诸郡国紧急修筑六百一十六座防御堡垒,以戒备羌军势力的扩张,总算遏制住了羌军的进攻。

为了打破先零羌在黄河北岸对洛阳构成的威胁,朝廷派遣任尚率军北渡黄河,赶走北岸的羌军。任尚不负重望,他率军向北突进,最终在上党地区的羊头山与先零羌军展开决战,最终击破羌军。首都洛阳终于转危为安。


君山话史


导读:王夫之有句话这么说的“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简单点说就是其他朝代都是因国力衰弱国祚无法延续,而只有汉朝是在国力强盛的时候消亡的。也就是说即使是在东汉末年的北方匈奴、鲜卑、乌桓和西部的羌族照样被汉朝军队打的吓破胆。即使是从汉朝演化出来的魏蜀吴三国,都能吊打境内境外的少数民族势力。就这种情况下外族向攻破汉朝的京城那只能出现在梦境中,而其它后来的封建王朝显然不具备这样的特征被外族攻破都城也就是可以预见的了。


汉朝末年周边外族政权

汉朝周边的外族无外乎西羌、匈奴、鲜卑各部、乌桓以及高句丽,咱们接下来逐个数数看有哪个不是服服帖帖的?谁还想攻占东汉的都城洛阳,那不是异想天开吗?


匈奴:首先是匈奴已经内附汉朝被安排在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十分满意。不服的北匈 奴被击溃西迁了。这部分部族在困难的时候被汉朝接纳并安置在水草丰美的河套 地区对汉朝很感激,根本没有造反的念头,更别提攻占洛阳了。一来是没那个 心,二是没那个胆子。等有的造反的想法时候已经是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以后北 方空虚才被匈奴的刘渊捡了便宜。

乌桓:乌桓在东汉时期被接纳,安置在东北的大凌河地区、内蒙南部甚至更远的鄂尔多 斯草原。所以乌桓对东汉非常臣服,不但主动帮助汉朝充当监视草原势力的斥候 还会帮助汉朝平定内乱甚至还有部分乌桓勇士成为汉朝皇宫的警卫。

到汉献帝时期蹋顿单于有反心,加上袁绍去世后战败的袁尚等人裹挟十余万 军民投降蹋顿。曹操带领大军直接攻击乌桓的统治中心柳城,乌桓蹋顿单于被 杀,二十多万乌桓军队被俘虏。然后曹操迁徙乌桓进入中原,乌桓再也没有威胁。 所以说即使乌桓最强的时候也只能在北方草原称王,南下攻击洛阳那是想都不要想


鲜卑:

和乌桓同属东胡后裔的鲜卑开始是比较弱小的,甚至都不如同族兄弟乌桓。当乌桓被曹操征服迁徙后他们才占据了草原。本来鲜卑就没有统一,分东部鲜卑和西部鲜卑所以此时畏惧即使是处于末年的汉朝的压力在草原上低头发展。那里敢南下攻击东汉的都城洛阳?

等三国三分天下后,鲜卑才迎来了短暂的统一。轲比能时期统一鲜卑向魏国称臣。当他兵强马壮的时候有威胁曹魏的实力的时候,魏国的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直接刺杀轲比能。本来就是强行捏合在一起的鲜卑立刻奔溃,直到西晋末年才再次崛起。所以在东汉到曹魏这个阶段,鲜卑显然不具备威胁洛阳的条件。


西羌:

羌族到是在东汉屡次掀起叛乱,但是无一不成事。东汉在凉州驻扎重兵,西羌被打的丧胆。哪有机会像吐蕃那样攻占长安一样有攻打洛阳的机会。东汉在凉州先后的牛人张奂、皇甫规、段颎、乃至汉贼董卓无一不是骄兵悍将镇压的西羌没有脾气。

《读通鉴论》记载:张奂、皇甫规、段颎皆奋起自命为虎臣 ,北虏、西羌斩馘至百万级,穷山搜谷, 殄灭几无遗种,疆莫尚矣。

甚至到了后来马腾、韩遂以及马超等人执掌凉州的时候,羌人士兵一听说神威天将军马超来了直接扔掉刀枪举手投降。这个在三国演义中确实有情节,在这种情况下西羌有心无力,东汉的京城洛阳稳如磐石。


高句丽:

此时的高句丽还不是隋唐时代的牛掰政权,即使盘踞在辽东的公孙氏都能打的它差点亡国。东汉末年,公孙氏雄踞辽东欲入中原争锋,必须要先解决高句丽这个后顾之忧。公孙康时曾给高句丽以重击,并焚毁其国都国内城,高句丽被迫迁都山城丸都。一个地方军阀都能打的高句丽狼狈不堪,更没可能攻击东汉的都城洛阳了。

到曹魏时期,高句丽就更悲催了。魏国派毌丘俭带步骑兵万人出玄菟讨伐高句丽。高句丽军队被歼灭,都城丸都城被攻破。高句丽几遭灭顶之灾,侥幸苟延残喘了下来。曹魏的势力达到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原属高句丽统辖的朝鲜半岛岭东濊貊地区,也归入了乐浪、带方二郡。以后四十余年,高句丽不敢再向辽东入寇还得称臣纳贡。


综上所述,汉朝兵威之盛周边民族没有机会来攻占汉朝的都城。不但汉朝他们没有机会,在接下来的三国时代就曹魏一国都能吊打东、西、北各路外族。


接下来我们来看以后的其他王朝都城被攻破的原因无一不是国家衰落造成的

我们上面介绍了汉朝的强大,让外族不敢也没有这样攻打汉朝都城的想法。下面我们来看接下来的其他王朝都城被攻破的情况。


西晋:这个咱们就不说了,典型的皇族司马氏自己作死。从上面的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到司马家的各路藩王为了权力大打出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彼此之间的长时间厮杀造成国力严重下降。被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国攻破了都城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永嘉之乱”。


唐朝:

安史之乱爆发后, 唐朝社会和经济遭受巨大的破坏国力下降。由于朝廷不但从安西和陇右抽调精兵平定叛乱,所以吐蕃趁机不断侵蚀河西陇右的地盘。在公元763年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结束的哪一年,吐蕃大军长驱直入攻入薄弱的长安还立了一个傀儡皇帝。虽然吐蕃此举有投机取巧的成分,但是这如果不是唐朝实力下降加上用兵捉襟见肘吐蕃也不会成功的。

此外北宋的靖康之耻被金国攻入开封灭亡;金国被蒙古攻入都城灭亡;明朝被满清攻占都城,大清王朝被八国联军攻占都城无一不是因为国家实力下降造成的(当然北宋情况有点特殊)。因为篇幅的原因不在一一表述。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平时没有思考过这个看似很正常的事情,看到这个问题之后,想了很多原因,但是都不能很好的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也看了别人的回答,总觉得解释的都有点牵强。看到一位杂家对明朝问题的解释,受到了启发,感觉瞬间就解释通了。

造成这个历史现象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朝廷选拔人才的制度。

汉朝为什么没有被外族攻破都城

汉朝从刘邦开始就特别重视人才,刘邦本人就是因为招揽了大量的人才,才能最终打败项羽建立了强大的汉王朝。

文景之治,更是广揽天下人才,众多的人才给皇帝建言献策,一个个利国利民的措施才得以制定实施。朝廷招揽人才的成果,在汉景帝时期开始显现,七国之乱时因为大量的人才被朝廷招纳,导致叛乱的七国无人才可用,迅速被剿灭。

中央掌握了众多的人才,地方的农民起义没有人才可用,所以势力不能壮大。按说西汉和东汉最终应该是因为朝廷的腐败,导致外族入侵,可是这两个朝代恰恰亡于国内的农民起义。这是因为王莽的篡政和董卓的专权,导致大量的人才重新散落民间,他们最终加入到农民起义中,让起义军有计划的逐步壮大,外御强敌,内克朝廷。

晋朝

晋朝实行了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途径更加完善了,中央掌握了大量的人才,所以导致晋朝地方上的农民起义没有多大影响力。



但是最终中央的人才纷纷加入八王之乱,不但消耗了国力,大量的人才也在战乱中消亡,剩下的人才大部分过江南渡了,所以最终晋朝的都城被外族攻克。

唐朝

唐朝不能算是被外族攻克吧,除了被黄巢攻破一次,好像都是被自己的节度使攻破的,最终唐朝也是亡于自己的节度使。

唐朝的情况应该是最复杂的,实行科举制的唐朝被农民起义攻破,除了节度使强大中央势弱之外,人才的流失是重要的原因。节度使制度加速了唐朝廷人才的流失,致使唐朝庭实力衰弱,让原本势力不咋地的农民起义军,在各地节度使保存实力的做法下,最终攻破了长安。


宋朝

宋朝就更不用说了,应该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时期了,大量的知识分子考取功名报效国家,文武双全的范仲淹、辛弃疾,都是知识分子的代表。

所以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朝廷都聚集了了大量的知识分子。方腊起义、洞庭湖起义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但没有动摇朝廷的根基反而很快就被镇压了。

元朝

元朝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黑暗时期,据说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这个老九就是元朝的时候给排出来的,朝廷把职业分为十等,知识分子排在第九,由此可见知识分子的地位有多低吧。

所以朱元璋等农民起义领袖,在南方举起起义的大旗时,身边聚拢了大量的知识分子,比如有名的李善长、刘伯温等,给起义军出谋划策,最终攻破元大都。

清朝

清朝的都城北京两次被列强占领,但是农民起义军却没有做到。

太平天国闹那么大动静,都没有推翻清朝的统治,就是因为清庭笼络了大量的汉族人才,替清庭剿灭了农民起义。

最终清庭的覆灭是因为辛亥革命,但是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因为列强的打击。

总结

由此可见,得人才的朝廷有可能被外族灭亡,却不可能从内部攻破。


历史淘沙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却有脉络可循。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汉朝时期,尚武精神非常流行,军队的战斗力强大。

这其中,汉元帝时期的大将军陈汤,就是一个典型。

他的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被誉为千古名言,并鼓舞了无数人。

另外,汉武帝时期,大将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故事,更是让人热血沸腾。

因为这些原因,两汉时期,国家都很强盛,外族没有攻破首都的机会。

第二,铁器的出现,冶铁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并且逐渐流传到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让他们的战斗力越来越强大。

铁器和冶铁术流传到外族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一些汉奸家族。

他们为了家族利益,不惜将这些战略性技术和资源出卖给异族。

这么一来,异族得以让武器更新换代,并且逐渐开始和中原地区相差无几,甚至是超越!

汉朝时期,异族士兵就连防护力差的皮甲都很少配备。

但是,汉朝后,异族士兵纷纷佩戴上铁质盔甲。

甚至,南宋时期,金国还出现了铁浮屠和拐子马,这两种威力更大的重骑兵!

第三,产马地太少。

晋朝时期,因为一些权贵为争权夺利,不惜向外族借兵。

这些外族士兵来了后,并没有全部退回,相反却逗留在北方长城一带。

而这些地方,草原较多,适合养马。

反观中国中部地区和南方地区,虽然土地也可以养马,但更适合种植粮食。

另外,土豆和玉米这两种高产粮食作物,明朝时期才引入中国。

在此之前,因为历朝历代交通不便,遇到天灾,不能像现代社会一样,从外地调拨粮食。

因而,基本上没有地方官员,在属地开辟养马地。

养马地太少,异族又不愿意出售战马。

重点在于,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步兵的天然克星。

因此,面对着骑兵众多的异族,汉朝后的历朝历代,因为大都以以步兵为主,对付起来都非常困难。

甚至,因为战斗力比不上,经常出现首都被攻破的事情。

第四,重文轻武。

汉武帝时期,虽然在卫青和外甥霍去病两位千古名将的率领下,西汉取得了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但国力却下降严重。

结果,汉武帝之前,文景之治几十年的积累,基本上都被挥霍一空。

就因为这个原因,好多人在评价汉武帝的时候,形容他穷兵黩武。

渐渐的,武将地位越来越低。

到了北宋开国时期,赵匡胤决策失误,通过杯酒释兵权,收回了武将的军权。

这么做,虽然杜绝了武将篡权的可能,但却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并且,在和异族打仗的时候,经常出现外行指挥内行的情景。

因而,北宋灭亡,皇室人员不得不去南方发展。

南宋时期,以及后面的其它朝代,继续坚持重文轻武政策,也导致首都一再被攻破。

尤其是明朝,在大力提拔重用文官的同时,甚至还大力提拔重用众多太监。

并且,太监和文官一样,大部分人打仗不行,但争夺军功、破坏各种大好局面,却都是专家!

第五,明朝时期开始,火器大量利用在战场上。

因为明末时期,东林党人、各太监集团乱国、天灾人祸不断,明军的火器还比不上号称只喜欢用冷兵器的清军。

当然,明朝首都被攻破,实际上是李自成做的。

但是,因为明军主力在辽东一带,被清军杀死杀伤太多,因而导致首都防御空虚,并进而被李自成大军攻破。

综上所述,尚武精神的缺失,铁器技术的外流,产马地太少,重文轻武等原因,导致好多朝代的首都,一再被外族攻破!


天问鱼


因为汉朝的对手太弱了,汉朝本身就是实力强劲的大帝国,对手也只有北方匈奴一家。匈奴是游牧民族,军事强大,经济薄弱,匈奴也没能力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城战,来汉朝就是为了抢东西。

晋朝是因为八王之乱把自己掏空了,刘渊虽说匈奴人,却是户籍在册的晋国人,而且高度汉化,人家建立的国家也是大汉,比司马家的龟蛋强多了。

唐朝国都六破,其中只一次是被异族攻陷,那就是吐蕃,当时经历安史之乱已经衰落,内部都是藩镇,四周围都是敌人,双拳难敌四手,人家吐蕃可是最强大的时期,唐朝自己君臣还内讧,给吐蕃机会,挨顿揍不丢人。(安绿山就是边将叛乱,不算异族入侵,他就算是汉人也造反,就一个不忠不义的货)。

宋辽金情况类似,完颜阿骨打三战灭辽国,然后金兵南下本来抢点东西,结果北宋就稀里糊涂灭亡了。后来金,西辽,南宋遇到纵横世界的蒙古军,全灭了。

明朝首都没有被异族攻破,瓦剌失败了,满清入关的时候明朝都灭亡了。至于南明么,你也配叫明朝?

清朝面对着是工业国家,农业国打工业国没希望的。

对比下,晋朝作死,

宋辽金清是对手太强,

唐朝国内国外都是敌人,无法集中全部力量对付吐蕃

汉朝,内部统一,外部只有一个敌人,这个敌人还打不了长期战争,自然首都不会丢了。


狗哥说奇葩


“国恒以弱灭,维汉以强亡”!

在古代王朝中,被外族攻破都城的不仅有汉朝,秦朝和隋朝也没有过,但其王朝太短。

汉朝建立后虽然实行“与民休息”的国策,但是北方匈奴也已经统一,并且时不时南下掠夺大汉边境,而且经过几百年战乱,百姓的尚武精神深入骨髓。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反攻匈奴,自上而下的动员子民尚武,本来禁止民间使用的弩都允许使用。

另外,大汉建立以来,周边能够威胁到大汉的只有北方的匈奴,而匈奴是一个奴隶制的游牧国家,世代“居水草而生”,所以对汉朝只是劫掠边境,而且汉朝步兵追不上骑兵但是守城却是好手,而且越往南城池越高大越好守,匈奴不会那么傻。

汉武帝反攻匈奴并且打残匈奴,后世之君汉宣帝更是彻底打垮匈奴,之后北方游牧民族就没有强大到能攻进汉朝腹地的实力。

而到了唐朝,西藏高原的吐蕃打通了通道,并挑衅唐太宗被教训了一顿,而吐蕃能攻破长安是因为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元气大伤,吐蕃下来就到了四川地区,这里离长安已经不远了,而且此时唐朝各边镇拥兵自重,唐朝中央控制的兵马已经很弱了。

其后朝代特别是宋朝,周边相继建立政权,经过北方少数民族自己文化的增强以及唐朝对周边的文化传播,已经有了与中原王朝差不多的政治制度,再加上北方相比中原更加恶劣的环境造就了其民族彪悍的特性。

所以宋朝相比汉朝和唐朝,周边的局势更加的复杂,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相当于战国时期,强者更强,弱者亡国。就算秦皇汉武或者唐太宗,在此之时也不一定能达到多大的成就。

大家都到了同一起跑线,对内如何发展经济;对外如何“纵横捭阖”,如何“远交近攻”,不再是汉朝时只有一个奴隶制的匈奴的时局了。


嗜欲者


“国恒以弱亡,独汉以强亡,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依然可以吊打北方游牧民族,这就是为啥我们自称汉族,汉天上的星河,汉族星河族。


老刘杂谈2017


这个问题很简单,王朝经济崩溃,贫富差距过大,大官僚大地主中饱私囊。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军阀割据,农民起义不断,国家内部各种矛盾升级到无法调和的地步。政府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成为腐朽反动势力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我泱泱大中华,在面对外族入侵时,不能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很容易就被四周小国攻破都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