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好·感悟人生之旅——生死的抉擇(2)

這是我們希望的離開方式嗎?

1.死亡質量指數不高的客觀困境

有一個現象,中國各大城市都會不斷髮布幸福指數。但這些發佈卻有著重要的缺失——忽略了“死亡質量”也是幸福指數的核心指標。經濟學人智庫對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調查後,發佈了《2015年度死亡質量指數》報告:英國位居全球第一,中國大陸排名第71位。“死亡質量”指什麼?即病患者的最後生活質量,而中國在這方面表現重視不夠,以致幸福指數未能完整呈現,而成了“跛腳”。

從經濟學人智庫發佈的這份報告可知,“死亡質量指數”衡量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可向成人提供的姑息治療的質量。姑息治療在國內剛剛起步,對國人來說還比較陌生。

“科技發展到今天,醫生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病人如何勉強度日,而是如何更有尊嚴地活下去。”能否“好死”,這可能是現在最被我們忽略的幸福難題。

活好·感悟人生之旅——生死的抉擇(2)


中國的死亡質量為什麼這麼低呢?一是治療不足。一些人生病了缺錢就醫,只有苦苦等死;二是過度治療。有些人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仍在接受創傷性治療。可以說,創傷性治療,是最讓人遭罪的。

數據顯示,中國人一生75%的醫療費用,花在了最後的無效治療上。有時,劉端祺會直接對癌症晚期病人說:“買張船票去全球旅行吧。”結果病人家屬投訴他。沒多久,病人賣了房來住院了。又沒多久,病床換上新床單,人離世了。整個醫院,劉端祺最不願去的就是ICU,儘管那裡陳設著最先進的設備。“在那裡,我分不清‘那是人,還是實驗動物’。”花那麼多錢、受那麼多罪,難道就是為了插滿管子死在ICU病房嗎?

活好·感悟人生之旅——生死的抉擇(2)

3.安樂死的選擇權離我們還有多遠?

在強調臨終關懷的今天,是眼睜睜看著自己摯愛的人在死亡線上痛苦掙扎,還是尊重他們的意願任其平靜地離去?這更像是一個倫理問題,而非簡單的健康問題。一個人能否自由選擇餘生?人能否有尊嚴地結束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義是否該重新定義?安樂死是對生命的輕賤還是尊重?

安樂死指對無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療或使用藥物,讓病人無痛苦地死去。“安樂死”一詞源於希臘文,意思是“幸福”地死亡。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安樂的無痛苦死亡;二是無痛致死術。中國的定義,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狀態下,由於精神和軀體的極端痛苦,在病人和其親友的要求下,經醫生認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無痛苦狀態中結束病患者生命的過程。

(摘自《活好·感悟人生之旅》)


活好·感悟人生之旅——生死的抉擇(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