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运指是写书法不可少的,不然写不出好作品!

包世臣的一生经历了长期的幕游生涯,足迹遍及楚、蜀、苏、浙、齐、鲁、燕豫等地。在此间包世臣结识了许多挚友,如嘉定钱坫、阳湖张琦、钱鲁斯、常州李兆洛、武进张惠言、黄乙生、朱昂之、荆溪周济、秀水王良士、吴江吴育山、怀宁邓石如等,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据其自述,包世臣曾向黄乙生、朱昂之、王良士、吴育等人请教过学书之法。但包世臣在听取各家有关书法的讨论之后,并没有死守一家之信条,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进一步的实践经验将其进行了有机的组合,并最终提出自己的执笔主张——运指。

包世臣:运指是写书法不可少的,不然写不出好作品!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述书上》一文中曾说到:“(余)执笔宗小仲而辅以仲瞿。”我们先来看一段黄小仲关于执笔的论述:“食指须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中指内钩,小指贴名指外拒,如鹅之两掌拨水者。故右军爱鹅,玩其两掌行水之势也。大令亦云飞鸟以指画地。此最善状指势已。”对黄小仲的这一方法,包世臣在《艺舟双楫·述书中》中曾进一步做过详细的阐释:“今小仲之法,引食指加大指之上,置管于食指中节之端,以上节斜钩之;大指以指尖对中指中节拒之,则管当食指节湾,安如置床;大指之骨外突,抑管以向右,食指之骨横逼,挺管以向左,则管定;然后中指以尖钩其阳,名指以爪肉之际距其阴,小指以上节之骨贴名指之端;五指疏布,各尽其力,则形如握卵,而笔锋始得随指环转如士卒之从旌麾矣。”

包世臣:运指是写书法不可少的,不然写不出好作品!

透过包世臣的这段解说可以看出,黄小仲关于执笔方法的论述其实并非什么新巧之法,依然是人们常说的“五指执笔法”。然而,除此之外,我们还窥到了一些更为重要的内容——主张“运指”。“五指疏布,各尽其力”,五指并不是仅仅摆出不同的架势,而是有其不同的功用——各尽其力。只有如此才能最终做到“笔锋始得随指环转如士卒之从旌麾矣”。而“士卒之从旌麾”则更为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运指”在执笔过程中所起的主导性作用。因此,包世臣所宗尚的这种以黄小仲为主而辅以仲瞿的执笔方法,其主旨便可以概括为“运指说”。而嘉庆丁丑年九月,包世臣在出都的途中所得到的《王侍中书诀》的石本,则为这一执笔方法找到了理论上的根源。包世臣认为,王侍中所说的执笔法,即“以五指分布管之四面”之法。其实,这正为他的“运指”主张,找到了理论上的依据。由此,“运指”就成了包世臣执笔论的中心思想。

包世臣:运指是写书法不可少的,不然写不出好作品!

包世臣之所以主张“运指”,是因为在他看来“运指”对于书法中的运锋、使毫以及用墨有着统摄性的作用。他在《与金坛段鹤台明经论书次东坡韵》一文中指出:“锋为笔之精,水为墨之髓。锋能将副毫,则水受摄;副毫不裹锋,则墨受运,而其要归于运指。”包世臣认为,只有通过“运指”这一方法才能使“锋”“毫”“水”“墨”等个体组成一个有机的“序列链”,进而呈现出“笔势无不遒润矣”的艺术效果。

包世臣:运指是写书法不可少的,不然写不出好作品!

然而,我们要明白书法之力的呈现虽然离不开“笔毫”的作用,但全身之力是不可能直接到毫端的,它需要一个由身——肘——腕——指——笔毫,这样一个复杂的传导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指”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它直接决定着笔毫之力的最终呈现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