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四大天师分别是谁?五斗米道是他创立的

道教一直是中华承认的宗教,道教在中国古代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力,而道教一直尊崇着四大天师,四大天师是道教史上最重要的四位真人,你知道道教的四大天师分别是谁吗?下面的道教文化为你解答,一起来看看吧。

"四大天师"分别是张天师张道陵,许天师许逊,萨天师萨守坚,葛天师葛玄,道教尊为四大天师。

一、张道陵

道教的四大天师分别是谁?五斗米道是他创立的


张天师,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正一道”(即“天师道”)由张陵(张道陵)创立,后世称张陵为“(祖)天师”,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曰“三师”(“三张”)。其传人为其子孙世袭,后皆称为“天师”,因此张姓即被称为“张天师”。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官方上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从此时开始,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代中后期,各种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围,形成正一道。

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汉末张陵创教,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斩邪雌雄剑”和经箓,为象征天师掌教权威之法器,规定“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陵传子衡,称嗣师;衡传子鲁,称系师。传说第四代孙张盛由汉中(今属陕西),徙居江西龙虎山,世代相传,子孙嗣教者均称天师,而尊张陵为第一代天师。四代以后史载较著者有:三十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7)、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1218~1262)、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1316,一说1317)、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2]

张正常曾撰《汉天师世家》,记述汉天师张陵迄四十一代张正言之谱系,明太史宋濂作序;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删校增次,并作后序。越200余年,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又增补从洪武迄嘉靖凡八代事迹,止于四十九代张永绪。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收入其奉旨校刊之《万历续道藏》。自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迄六十一代张仁晸之谱系,记于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所作《补天师世家》,傅勤家《中国道教史》曾予转载。清《续文献通考》又辑录有五十二代至六十二代天师事迹。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 ,限龙虎山天师府统率本山道众,停止朝觐等。道光年间,取消正一真人称号,终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关系。但正一道内部仍按传统教法续演不止。

二、许逊

道教的四大天师分别是谁?五斗米道是他创立的


许逊(239-374),字敬之,豫章南昌人,东晋道士,净明道派尊奉的祖师。相传著有《灵剑子》等道教经典。据道书记载, 少以射猎为业,一日入山射鹿,鹿胎堕地,母鹿舔其崽而死。许逊怆然感悟,折弩而归, 始栖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闻豫章(南昌,或泛指江西)人吴猛得术士丁义神方,乃拜 大洞君吴猛为师,传三清法要。

他赋性聪颖,博通经史、天文、地理、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尤其爱好道家修炼法术。二十岁举为孝廉,屡荐不就。二十九岁拜西安(今修水)大洞君吴猛学道,尽得秘传。三十六岁时与文学家郭璞结伴遍访名山胜地,最后选择南昌西郊的逍遥山(今新建西山乡)隐居,只求修炼,不愿为仕,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乡里,深为乡人尊敬。直至西晋太康元年(280)四十二岁时,因朝廷屡加礼命,难于推辞,才前往四川就任旌阳县令。

许逊到了旌阳,去贪鄙,减刑罚,倡仁孝,近贤远奸,实行了许多利国济民措施。有一年,旌阳大水为患,低田颗粒无收,许逊让大批农民到官府田里耕种,以工代税,使灾民获得解救。当时瘟疫流行,许逊便用自己学得的药方救治,药到病除,人民感激涕零,敬如父母。那时旌阳传唱一首民谣:"人无盗窃,吏无奸欺,我君活人,病无能为。"盛赞许逊的功德。邻县民众纷纷前来归附,旌阳人户大增。许逊在旌阳十年,居官清廉,政绩卓著,被人们亲切称为"许旌阳"。太熙元年(290),鉴于晋室将有大乱,料知国事不可为,许逊挂冠东归。启程时,送者蔽野;有的为他建生祠、画神像,终年祭祀;有的千里跟随来到西山,聚族而居,与许逊为伴,都改姓许,人称"许家营"。

许逊东归后,时值彭蠡湖(今鄱阳湖)水灾连年,他率郡民疏治,足迹踏遍湖区各地。他不仅为豫章治水,还到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消除水患,赢得人民的广泛尊崇,被编成神话故事广为流传。

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许逊隐居南昌南郊梅仙祠旧址,创办道院,名太极观,额曰"净明真境",立净明道派。其宗旨为"净明忠孝"。传说许逊活到一百三十六岁,于东晋宁康二年(374)八月初一日合家四十二人一齐飞天成仙,世人尊奉他为"许仙"。东晋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德,将旌阳县改名德阳县。后人在他居住地西山建起许仙祠,在南昌铁柱宫建旌阳祠,并受历代王朝赐匾表彰,宋王安石撰写《许旌阳祠记》。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就出自许旌阳的传说事迹

三、萨守坚

道教的四大天师分别是谁?五斗米道是他创立的


萨守坚,生年不详,神只、北宋徽宗时期道士。蜀地西河人,自称"汾阳萨客",号"全阳子",又称"崇恩真君"。萨守坚少时本为医师,因医术不太高明,开药而反使病人不治,于是弃医从道。相传萨守坚于陕西路遇神霄派创始人王文卿、林灵素及龙虎山三十代天师虚靖天师张继先,三道人各授一法与萨守坚,一为咒枣术,一为扇疾术,一为雷法,萨守坚依法行之皆验。萨守坚后用咒枣济贫拔苦,用雷法铲奸除害,用宝扇(五明降鬼扇)为民报冤。法裔传至后代,衍为"西河派"、"天山派"、"萨祖派"。萨守坚以法术著称,撰著有《雷说》、《内天罡诀法》、《续风雨雷电说》等,存《道法会元》经籍之内。明代邓志谟撰写有小说《萨真人咒枣记》。明成祖(1402年-1424年在位)封萨守坚为"崇恩真君"。相传王灵官是萨守坚之弟子、护法神。在某些道教流派中,萨守坚与张道陵、葛玄、许逊共为四大天师。

萨守坚又谓自得诀之后,殷勤苦志,所以发白反黑,齿落更生,"年几三余,视听不衰,筋骨愈固,其诸效验,一如师言。"又得师授,"故以诸阶大法,罄竭相传",并告诫曰:"子当利物济人,积功累行,庶得诸天拥护,魔王保迎,易于成就。"由此可见,萨守坚已尽获神霄大法诸阶秘诀。他说:"守坚庸琐下士,遭遇明师,得其设施以正,故驱雷役电,祷雨祈晴,治祟降魔,禳蝗荡疠,炼度幽魂,普施符水,累行累验,如谷应声。今兹付受,敢不尽其所传。夫人之一身,二气五行之精而已。圣贤设为法以卫民,证诸于己。大抵法本诸道,道源诸心,心能以吾之精神,融合一气之精神,以吾之造化,适量五行之造化,则道法妙矣。愚当会此理于太极未奠之先,而证此理于三才既判之后,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此道何常一日不流通于天地间也,而法或未之闻焉,圣人者作法始肇矣。如今之禹步,皆可考也,而法或未之祥焉。既有汉天师阐扬此法,复有宗师扶持此法,而法始大备焉。"这里所说的"宗师",即是指王文卿而言。

《萨祖铁罐焰口科仪》则是一部以萨祖(守坚)冠名的科书经籍,教内外许多研究道教的专家学者都很熟悉,许多道观都能组织道士根据《焰口》的内容熟练地做法事。看起来这仅是道教"度亡"信仰方式的一部科书,但实际上这其中体现的内涵深刻而丰富。无论《焰口》是否萨守坚亲自撰成,但这种方式和经籍中之内容,体现了萨守坚所强调的"行先天大道之法,遣自己元神之将",内炼神丹与外用成法,皆赖"一点灵光"的思想。《焰口》开篇即日:"一窈包藏造化功,三般大药(精气神)内圆融;巽风吹起炉中火,炼出神丹满鼎红。"

四、葛玄

道教的四大天师分别是谁?五斗米道是他创立的


葛玄(164-244):东汉道教天师。字孝先,被尊称为葛天师。为道教灵宝派祖师。汉族,丹阳郡句容(今属江苏)人,葛洪之从祖父(祖父之兄)。《抱朴子·金丹篇》称曾从左慈学道,受《太清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金液丹经》等道经,于合皂山(今江西樟树市境内)修道。后遨游山川,周旋于括苍、南岳、罗浮诸山。后汉室倾覆,三国战乱,于是删集《灵宝经诰》,精心研诵"上清"、"灵宝"诸部真经;曾嘱其弟子郑隐,在他死后将"上清"、"三洞"、"灵宝"中盟诸品经箓付阁皂宗坛及家门弟子,世世箓传。据说,吴嘉禾二年(233),葛玄径往阁皂东峰建庵,筑坛立炉,修炼九转金丹。《灵宝经箓》传自葛玄,故后世灵宝道士奉他为阁皂宗祖师。《三国志·吴书》记载:孙权好道术,葛玄尝与之游,得权器重,特于方山立洞玄观。《舆地志》也有赤乌二年(239)建立方山观的记载。北宋崇宁三年(1104)封"冲应真人";南宋淳皊六年(1246)封"冲应孚佑真君"。道教尊为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在道教流派中与张道陵、许逊、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